APP下载

芥川龙之介的焦躁与彷徨

2018-03-22高子瑜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芥川

高子瑜

摘 要:大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中约有九篇取材于中国的古代故事。其中取材于《庄子·盗拓篇》《史记·苏秦列传》等的《尾生的信》精深洗练,充满哲思,耐人寻味。该篇文末最后两段的超现实梦幻描写更是奇崛惊人,充满神秘色彩。在这两段中芥川龙之介就像“日本的尾生”,充满焦躁与彷徨地等待着。那么他等待着的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与考察该篇的写作背景,来探讨文中等待的深层含义,以期对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芥川 《尾生的信》 历史小说 中国题材

素有日本近代文坛“鬼才”之称的大正作家芥川龙之介(以下简写为“芥川”)在短暂的12年创作生涯中留给世人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短篇小说字字珠玑,篇篇堪称珠玉之作,在日本近代文坛甚是璀璨夺目。其中以古典题材创作出的历史小说文学价值最高。对于芥川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大部分的研究焦点都集中在《杜子春》《仙人》《酒虫》《黄粱梦》上,刊登于日本大正九年(1920年)1月号《中央文学》上的《尾生的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展开。这篇作品短小精悍,却构思奇特,条清缕析,语言优美抒情,其中文末最后两段的超现实梦幻描写更是奇崛惊人,充满神秘色彩。在这两段中作者芥川流露出了在等待中的焦躁与彷徨。为了表现他的这种焦躁与彷徨,芥川便将这种等待的过程通过“尾生抱柱”的中国题材来重新书写。他充分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文艺技巧填充了这一中国古代传说故事,重新赋予其肉体与灵魂。那么,他缘何焦躁和彷徨呢?他所等待之物究竟是什么呢?想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文本本身和该篇的写作背景来一探究竟。

一、日本的“尾生”——芥川的艺术再创造

短篇小说《尾生的信》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描写的是青年尾生与一名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可是女子久未赴约,河水随时间流逝迅猛上涨,尾生为等女子的前来坚决不肯离去,最终溺死于河中。而后他的灵魂脱离尸体,升入明月朗照的夜空中,星移斗转数千年之后寄托在身处现代的“我”身上。这样一个故事,与流传在中国古代的故事“尾生抱柱”情节大抵相当。查阅中国古代典籍,《庄子·盗拓篇》《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苏秦列传》等中多有记载。但这些古代典籍对尾生之事的描述不过寥寥数笔,最多二十来字,而且主要是突出其“守信”,将尾生塑造成一个“诚信”的化身来褒奖传世。但到了《尾生的信》中,芥川却赋予“尾生抱柱”这一故事丰富的内涵,且想象奇崛地在最后两段描写了尾生灵魂托身于现代的事。小说中不仅有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还有生动的人物心理和动作描写,这有赖于作者深厚的汉学修养和高超的文艺技巧。小说共一千五百余字,分为15个段落,以尾生溺死之前与溺死之后可将小说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13个段落中,在尾生等待女子到来时有7个重复的单句“但是,女子却仍未到来”,于是可将前一部分划分为7个小部分。在这7个部分中芥川分别用了不同的景物、动作和心情描写以及色彩效果词来进行描述与刻画,渐次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从第一部分到第七部分的代表景物依次是:

石桥栏,蔓草,鲜红的落日→芦苇丛生的水边,螃蟹的栖身之所→宁静河面,青葱的芦苇,河柳,云影,树冠→暮色渐渐,洗刷黄泥的河水→石栏的黝黑剪影,淡青色的苍穹→河水→苍茫的暮色,暗淡的暮霭,鲈鱼,星光依稀。

而(尾生的)动作依次是:

伫立,等待,抬眼看→轻吹口哨,展望河滩沙洲→挪步到水边,环视→从水边走开,沙洲上徘徊,侧耳倾听→狰狞地倒竖双眉,走得愈加急促→呆立不动→站在水边,张望。

对于心情描写的词语依次有:

悠然自得→似乎等烦了→担忧,冷冰冰→惊呆,冷峻,无情→怅然若失。

最后色彩效果词依次有:

素色,鲜红→郁郁葱葱,清澈,金边→波光粼粼,黄泥→黝黑,淡青色→苍茫,暗淡,模糊。

從这7个部分中的景物、动作、心情描写,色彩效果词中我们会发现:景物是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表现出了一种视觉交替;动作是由舒缓、悠闲逐渐紧凑、绷直再到静止、凝固;心情描写是由轻松、愉悦到焦急、担忧,再到害怕、恐惧;色彩也从明亮、清晰,走向暗淡、苍茫、朦胧。可以说这四者共同作用,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写实与抒情并存,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同在,渐变推进,一点一点攀至高潮的动态影像式情景。它紧紧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铺设了一层层悬念,一点一点将情节推向高潮。

同时作者在气氛的渲染和烘托上也是做足了功夫。他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各个方面来突出效果。如“星光依稀”等光亮,“脚步杂沓、马蹄声、晚风呼啸,苇丛喧嚣,潮水滔滔”等声响,“水草腥气,水气”等气味处的细微描写生动传神,令人身临其境。气氛、环境、情节、人物心理交相辉映的同时层次分明,渐次递进,使小说十分具有感染力。

小说发展到第七段尾生被涨起的河水淹没后溺死时,故事情节本该告一段落,但芥川并未如此,而是用了一种聊斋式的奇妙手法,借“身”还“魂”。这样也就巧妙地完成了从“尾生”到“芥川”的转换,同时也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埋下了伏笔和铺垫。

可以说这部分的景物描写回归到了尾生溺死之前的状态,变得轻松、静谧,某种程度上喻示着尾生的溺死有一种解脱、释放的意味。联系到此篇作品完成后八年的昭和二年(1927),芥川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两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联系。因为在作者的这篇作品中,其后尾生的“灵魂”轮回到了作者身上,作者的状态变得与之前的尾生有些类似,在循环往复的等待中焦躁与彷徨,其中最与尾生相像的便是“痴情苦等似将到来的神妙尤物”。在这一宿命式的轮回中,两人以同样的方式——凭借自己的意志(芥川自杀,尾生不肯离去等同于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果真存在宿命轮回的话,那么芥川所等之物与尾生一样吗?

二、爱情的等待——中日“尾生”的差异

要考察芥川的“所等之物”,让我们先来看看尾生抱柱的故事在中国的文学语境下传达给我们的“所等之物”。查阅《大辞海》中尾生这一词条,其释义为:“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庄子·盗拓》:“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国策·燕策一》:“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在中国的文学语境下,尾生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承载着传统道德观念中的“信”,且多与男女之间的誓约相连,历来备受中国文人推崇。那么芥川的《尾生的信》是否也是表达了此类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恪守信约的诚信呢?

我们先来看看芥川的爱情与婚姻经历。芥川出生不到一年,其生母精神失常,他被舅舅收为养子;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后,他爱上了生父家的保姆吉村千代,但受到来自家长的阻挠,初恋以失败告终;大正五年(1916)大学毕业后,他入职当海军教员,不久与他后来的妻子本文子相识,于大正七年(1918)2月2日成婚。《尾生的信》便是写于婚后第二年的大正八年(1919)。他是否是因为家长的阻挠和初恋的失败使他内心落下了阴影,虽新婚宴尔,依然怀念着过去初恋的美好,所以写下这篇《尾生的信》来悼念逝去的苦恋和憧憬那份理想中的爱情呢?

芥川在自杀前写下自传性文章《某傻瓜的一生》,其中第十四条条目《结婚》写下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婚后的第二天,就抱怨妻子:‘你一来就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这怎么行?……于是,他的妻子不仅对他,也对他的伯母道歉。”而在第二十三条条目《她》中写道:“那是他们的第一次。为了能和她在一起,他觉得似乎什么都可以抛弃。……她凝视他的脸,问道:‘你不后悔吗?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后悔,我不后悔。”作为自杀前写下的人生回顾式自传,从芥川这特地列出的两个条目中所描述的内容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芥川与他的妻子文子之间是存在着爱情的。在这样一片你侬我侬的情形之下,芥川还会有工夫来遥思那“求之而不得的爱情”吗?

即便如此,小说于13段即尾生溺死之时便可收尾,因为至此尾生的痴情,为心上人恪守信约的忠誠形象已经通过芥川的笔高超而灵动地跃然于纸上。而后文的借“身”还“魂”,以及“干不出有意义的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这样的表达,很显然另有深意。

三、芥川的焦躁和彷徨

我们有必要回溯到该短篇小说的写作背景上来。这部短篇小说创作于大正八年(1919),属于芥川的中期作品,收录在芥川的第四短篇集《影灯笼》(1920,春阳堂)中。关于这部作品集,日本学界对它的评价并不高。例如芥川文学研究大家吉田精一在被称作芥川文学研究基础性著作的《芥川》(三省堂,1942年12月)中对于《影灯笼》这样评价道:“《影灯笼》出版于大正九年1月……从《傀儡师》暂且完成的艺术情境下想要迈出一步,但又迈不出,于是便在同一个地方打转,便是这部作品中收录的短篇。在他的艺术活动中松弛的状态下,大正八年九年可以说是最缺乏精彩的几年。”

回顾大正八年九年,这段时期正是芥川人生的转折期。这一年,芥川同文子结婚,同年3月成为大阪每日新闻的社员,从此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这段时期可以说正是芥川准备大干一番,为自己的艺术世界增彩的大好时机。他在大正七年(1918)至大正十三年(1924)写下的随笔《澄江堂杂记》中第三十条条目《后世》中写道:“然而,我仍要想象。我想象着落寞的百代之后,有位读者手捧着我的作品集,想象着那位读者心中朦胧地浮现出我的《海市蜃楼》。”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创作寄予厚望,想象着自己的文学能与后世的读者产生共鸣。然而,当我们翻看这段时期他写给友人的信件,我们会发现他文债甚多,经常为所供报社的催稿信函忙得不可开交,且有时创作进展不大,因而大伤脑筋。再加上体弱多病,他终日抑郁,做任何事情均打不起精神来。如大正八年(1919)7月4日他在写给小岛政二郎的书信中说道:“报纸连载小说写得没一点趣味,终日郁郁,连作俳句的心思也没有,胸中恰似这黄梅天一般。”张龙妹在其编写的《日本文学》中对于芥川的这段时期总结道:“其创作大多以失败告终,因而一度陷入低迷期。”

同时在与《尾生的信》写于同一时期的《东洋之秋》(1920)中他也同样流露出了对自己创作与人生的焦躁和彷徨。他说道:“我一面信步闲走,一面感到莫名的疲劳和倦怠……我这没有一刻休止的卖文生涯!难道我竟须这样孤身只影,在恼人的创作生活中,徒然等待黄昏的来临?”这里的黄昏很容易就使我们联想到尾生在桥下久等女子不来的那个黄昏,这已经像是某种暗示了。

由此结合之前学界对这部短篇集的评价,可以推断出芥川在《尾生的信》中焦急不安、盼望出现的很可能是“才思的涌现”。而他苦苦等待的,即他追求的理想是包含了他对自己艺术上的期待和对未来蓝图的勾画,以及对成为职业作家后创作人生的憧憬。

对比芥川创作的前后历程,早期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奇崛幽美,充满才思与异秉;而在中后期的作品也就是1920年4月发表完《秋》之后,芥川的文学观和创作风格发生改变,开始走向私小说,走向现代小说。这是芥川在转折期的新尝试,这一尝试也导致了他创作风格的转变。王向远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中对芥川的中后期小说这样评价道:“总体来说,那些以现代人及现代社会为题材的绝大多数作品思想,艺术水平都不太高,有不少陷入日本‘私小说的流弊,软绵,散漫,缺乏精气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芥川的文学创作已从初期的“奇鬼之才”开始走向下坡路。而这一迹象从《尾生的信》中流露出的焦躁和彷徨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二。

芥川便将这种焦躁和彷徨的等待过程通过“尾生抱柱”的中国题材来重新书写。他充分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文艺技巧填充了这一中国古代传说故事,重新赋予其肉体与灵魂,同时也使中国故事“尾生抱柱”在异国日本生根发芽,结出灿烂的文学之花。

参考文献:

[1] 高慧勤,魏大海主编.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2] 高慧勤,魏大海主编.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3] 吉田精一.芥川[M].日本:三省堂,1942.

[4] 高慧勤,魏大海主编.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三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5] 高慧勤,魏大海主编.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五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6] 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下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王向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芥川
传统与现代: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文学创作
论原生家庭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Résumés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考察
芥川龙之介和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