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资本神圣”到“跟共产党走”

2018-03-22牟文鹏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寅初政治立场

牟文鹏

[摘 要]马寅初早年赴美留学,归国后主张学习西方发展生产,对马克思学说予以批判,认为该学说不适于中国。进入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他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转而认为中国应采取“折衷”方法,主张待“生产”发展后“逐渐导入社会主义”。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贪腐等斑斑劣迹,相比之下中共积极抗战、处处为人民着想,作为国民党学者,马寅初最终走向中共,认同马克思学说,喊出“十月革命万岁”的口号。

[关键词]马寅初;马克思学说;政治立场

[中图分类号] K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3-0030-04

马寅初是我国近代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他早年赴美留学,归国后主张学习西方发展生产,1927年就加入中国国民党,最初对马克思学说予以批判。而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位国民党学者却走到了中共一边,参与新中国的筹建。这种政治立场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本文立足于马寅初不同时期对马克思学说的态度,以探讨马寅初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学说以及为何最终走向中共。

一、排斥共产:主张“资本神圣”

由于長期受西方经济学教育,马寅初回国后意识到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中国首要的是发展经济,强国富民。而对马克思学说,却从不同角度予以抨击,持怀疑和批判态度。

这一时期,马寅初主张发展经济、驱除军阀,他认为共产运动同军阀战争一样,成为发展中国经济的障碍。1918年11月16日,马寅初发表了回国后的第一次演讲,痛陈军阀战争对中国的恶劣影响。马寅初认为,当今“武人专横,兵连祸结”,是“社会之最大危险也”[1]。同时表示,“马氏学说,固有良善之处”,只是当前的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非其时耳”。“中国所最切要解决之问题,乃在军阀,而非资本家劳动问题也。”他甚至认为当前的“一般学者”宣传“马克思学说”“社会主义”是“徒增社会之纷扰”的行为。[2]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无产阶级罢工如火如荼地开展。1925年9月,马寅初在吴淞国立自治学院演讲时说,中国之问题,“实为生产问题”,“中国财富之生产,本已有无数之阻碍,如军阀之类皆是,若今加以共产运动,徒使实业家裹足不前,实反以阻财富生产之增加”。[3]

对于马克思学说所主张的“资本万恶,劳动神圣”的说法,马寅初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缺少资本,资本家是不能被“打倒”的。他提出中国“亟宜振兴生产事业”,“以应世界潮流之趋势,庶可挽贫弱于万一也”。[4]而在发展经济的最佳时机,报纸却在“鼓吹共产主义”,他认为“鼓吹共产者之荒谬绝伦也”。何以故?原因总结起来有两点。首先,马寅初认为中国现阶段“生产尚不能,遑论共产”。第二,与马克思学说批判“资本”、主张消灭私有制不同,马寅初认为中国“生产不发达之原因”最显著的一点为“资本之不足”。[5]

对于通过“阶级斗争”途径,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均富”,马寅初深觉此路不通。他认为中国的资本家同劳工一样,同为“弱势群体”。中国的劳工问题不能“专以劳工为目标”,“应通盘筹划,使劳、资两方之痛苦,均同时解除之”。[6]此外,马寅初认为即使在中国实行马克思学说也不会成功。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的“集产主义”主张,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结果,中国工人的“散漫无识”、没有“阶级观念”等缺点,致使该理论不能在工人中普及。其次,由于“中国之劳工,为数尚少”,农民数量众多,若实行共产制度,“非得农民之帮助不可”。[7]第三,共产为“道德问题,并非经济问题,苟人人为公,不共产而自共产矣”。然而,这种公德是建立在生产发达的基础之上的。[8]第四,马克思学说的相关著作只能代表该“书出版以前之况状”,但“马氏故世后,世情变迁甚大,此则当然不在其书之内”。[9]

马寅初的以上看法,与其在国外留学经历息息相关,军阀间的混战使他发展经济的主张难以落实。国民党北伐后,国内的政局又是另一番光景,国民党像一匹黑马,冲出重围,共产党也在黑暗中慢慢摸索,逐渐成长。对于国共之争谁会成功,马寅初认为“是很难说的”,他关心的是成功后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倘若共产党成功,也不会一下就实行共产,必定先由目前的经济制度逐渐地改到共产制度”;“倘若国民党成功,实行三民主义,自然也有三民主义的经济政策”。他希望将来能产生“一种好的经济政策”,“也不太缓,也不太急——太缓于社会经济没有改进,固然不好;太急的也怕不合国情,不能成功”。[10]马寅初以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初衷,对政府的看法受胡适的影响很大,希望有“好政府”①出现。“现在的中国,要想她发达起来,不光是要好政府,也要好商人。”“近来胡适之先生极力提倡‘好政府的,因为有了好政府,则各样事业都好办了。”[11]

二、态度转变:“逐渐导入社会主义”

1927年,马寅初加入了国民党,成为国民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制度所显露出的种种弊端,让马寅初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严重问题。在考察苏俄、美国的经济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自身情况,马寅初提出中国经济应采取“折衷”的办法,待“生产”发展后,“逐渐导入社会主义”,以实现“大同”。

1931年9月初,马寅初在宁波主持中国经济学社②第八届年会时做题为《资本主义欤共产主义欤》的演讲,马寅初在演讲中直白地说,“本人向倾向于资本主义”,然而发现其“流弊极大”,“已觉极端资本主义不能施行于中国”。同样,因中国“生产落后”,共产主义同样不适于中国。他主张“第三途径”,即“一面做有计划之生产,一面保留私产制度”。[12]1932年6月,在马寅初的《经济思想》中,马寅初对社会主义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渐渐改变了“共产主义不适于中国”的看法,主张再观察一定时间,“共产主义之试验,为期甚短”,“故可暂置之,而一任俄国为其实验场”。与此同时,马寅初更加明确地表示我国不得不另辟的新径:“采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长而舍其短。”“吾国当取资本主义之‘价值法则及共产主义之有计划的生产。”[13]1932年7月,马寅初在上海做题为《国难期中之世界经济潮流》(又名《国难期间世界经济大势》)的演讲,他认为当前的俄国经济,吸取了资本主义的优点也保留了共产主义的优点,主张向苏俄学习,“即通盘筹算之计划也”,“中国今日,虽不能完全采取俄国政策,至少亦须有一种计划,否则即能成大实业国家”。[14]

1935年2月,马寅初创造性地提出“全体主义”的概念。“全体主义”,是在个人之间的“一种智力或精神的结合”,但此种结合,“超越乎个人之上”。“社会所占之地位超出于个人之上,以其为个人精神上之结果,个人本身已不能视为自足与独立之整体,个人本身之能力,乃存在于个人间之精神关系中、全体中、普遍中与集体中,故名之为全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他提倡,“今日所应建立之经济学说,应以团体的利益为前提”。并且将“全体主义”列为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列的“三大系统”之一。[15]由此可见,“全体主义”范围再扩大些即可达到“共产主义”,这与马克思学说是不相违背的。

1938年11月20日,马寅初发表《中国今后经济建设之趋势》一文,他在文中说,“苏俄的经济建设,颇有独到之处”,苏俄在两个五年计划后,“竟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仅次于美国”,苏俄的巨大成功,为中国做了表率。马寅初认为,未来经济的趋势必为“大同”,“总理遗教以大同主义为鹄的,但不可骤至,必行之以渐”。那么,如何“行之以渐”?“重工业国营,轻工业私营”效仿“苏俄”,再吸收德、英、美优越成分加以利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导入社会主义”,到时候“大同世界不难达到”。[16]大同世界是怎样的?马寅初描述为“我们要运用创造能力,改善环境”以达到“生活无苦乐之别,财富无贫富之差,一切互惠平等,一致向上发展,造成理想世界”,“推己及人”则“世界大同”的终极目标。[17]

在此阶段,马寅初对马克思学说的态度已经发生质的改变,认为首先要学习苏俄,等到一定时间,“逐渐导入社会主义”。马寅初所设想的终极目标——“大同世界”,可以说与马克思学说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三、最终选择:“我是要跟共产党走的”

九一八事变爆发,此后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令马寅初极为不满,作为国民党员,他不畏强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指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贪污腐败等问题,扯下蒋介石的“假民主”面具。与国民党的反动形成鲜明对比,中共走在民主潮流的前端,积极主张抗战,真诚帮助走投无路的马寅初。中共反对官僚资本、提倡民主等做法使马寅初同中共走到了一起。

马寅初是一个爱国者,对于抗战,态度鲜明。马寅初说,“当民族存亡绝续之际”,“全国国民当以必死之心,必死之力,必死之情,为武力之抵抗”,“以挫强暴,以求生存”。[18]马寅初主张抗战,呼吁抗战,并且将抗战的希望寄托于中共身上,“如是则共产党亦能参与抗日工作,增加人民力量,群策群力,一致对外,则国家庶有望矣”[19]。实际上,在民族大义面前,坚持抗战的正是中国共产党。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马寅初表示非常失望,“我国若不速起作相对之准备,以图长期之抵抗,国亡将无日矣”[20]。在一次演讲中他怒斥蒋介石:“有人说蒋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说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但依照我看,只能说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亲戚,危害国家民族啊!”[21]

马寅初渴望中国发展实业,对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以及大发国难财的四大家族,他痛恨至极。马寅初虽在国民政府任职,但“决不唯国民党统治者之命是从,对国民党政府的错误政策,不同意就公开反对,从不隐晦自己的观点和立场”[22]。1939年,国民党统治区物价上涨,法币贬值,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四大家族”却大发国难财,自家的财产翻了一倍。马寅初对当时倒行逆施的财政政策予以批评和指责,在一篇题为《抗议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的文章中,马寅初不点名指责大发国难财的四大家族,“有几位大官,乘国家之危机,挟政治上之势力,勾结一家或几家大银行,大做生意,或大买其外汇”,“中外人士,知之甚稔”,“中国的‘大贪污,其误国之罪,远在奸商汉奸之上”。[23]1945年9月,马寅初在演讲中说:“中国老百姓穷,非实行工业化不可。解决之道,端在肃清贪污。”要使中国解决贪污问题,只有“实行民主,人民来监督政府,才能彻底消灭贪污”。[24]内战爆发后,马寅初说“抗战八年,牺牲巨大”,“极大多数的人民,流于赤贫”,“而极少数发国难财、胜利财、接收财、内战财的富人,骄奢淫逸,荒唐出奇”,政府“执迷不悟”,“甚至不惜以全国老百姓的权益向美国交换精锐的武器来杀同胞”,“忍心害理,莫此为甚”。[25]

马寅初还是民主的斗士,提倡“经济民主”,同反民主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1945年3月4日,马寅初在重庆做题为《战后中国的唯一出路》的演讲。马寅初认为中国经济上的出路“一个是民主,一个是和平”,“不民主的就是反潮流,是反动分子”。[26]5月8日,马寅初在重庆做《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的关系》的演讲,指出:“战后,世界的经济趋势,是明显地走向经济民主的道路。不论是资本主义的美国和半封建的中国,都得循着经济民主的方向前进。”[27]

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党抗日态度消极;抗战胜利民主大潮来临时,国民党与人民意愿背道而驰,最终,马寅初对国民党的卑劣行径失望到顶峰,走到中共一边。其实,早在1939年5月,在经济学家沈志远的引见下,马寅初就见到周恩来、王若飞等共产党领导人,并与周恩来长谈,从那时起马寅初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认识。他自己后來也说:“在1939年以前,我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我也作过文章批评过马克思。但在那年我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我自己的阶级,否定了过去的我。”“自那年起直到现在,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28]1944年冬,马寅初恢复人身自由,在“教书不成,投稿无路”的窘境下,中共给马寅初带来了很多帮助。周恩来嘱咐《新华日报》刊登马寅初的稿件,并有记者经常去采访。1946年1月,马寅初应董必武、王若飞邀请,出席在重庆举行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学者国事商谈会。在会上,马寅初表示:“组织群众,组织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中共对此方面的工作是行家。我马寅初只会单枪匹马。但是,只要为了国家的利益,我是一定跟共产党走的。”[29]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时,社会上谣传马寅初加入民主党派。对此马寅初回应说,自己“是真正的孙中山主义的国民党员,我不是‘挂名党,也不是‘刮民党,更不‘挂了名去‘刮民,因此为了反对法西斯而和一切社会进步人士站在一起”[30]。1947年,国民党报纸公开宣布开除马寅初的国民党党籍。

1948年秋,国民党即将败北,马寅初在浙大工学院发表《条条路通共产主义》的演讲。随后,马寅初经香港到达北平,与中共一起参与筹建新中国。1949年4月,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十七人乘坐的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马寅初发表《向王若飞诸先生学习》一文,表示哀悼之情,并希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建设“真正的和平、团结、民主、统一”之新中国。[31]在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之际,马寅初喊出了“伟大的十月革命万岁”[32]的口号。

总的来说,马寅初对马克思学说的态度是随着时事的发展而变化,整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究其原因,马寅初的海外留学经历造就了他“资本神圣”的思想,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迫使其寻找其他出路,尔后民族危机爆发,自己所在党派所作所为让他极其失望,他选择顺势而为,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认同了马克思学说。马寅初的转变是那个时代国民党知识分子政治立场转变的缩影,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选择马克思学说的正确性,更意味着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寅初.中国之希望在于劳动者[J].北京大学月刊,1919(3):5-6.

[2]马寅初.马寅初演讲集(第1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221.223.228.

[3]马寅初昨在两处演讲[N].申报,1925-09-17 (13).

[4]马寅初.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J].银行月刊,1926(8):36.

[5]马寅初.共产主义与中国资本[J].上海总商会月报,1926(9):1.

[6]马寅初.中国今日之劳资问题[J].商业杂志(上海1926),1927(5):1.6.

[7]马寅初.马寅初演讲集(第4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40.141.143-144.

[8][9][10]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4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3.51.56.

[11]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35.

[12]马寅初.资本主义欤共产主义欤[J].新社会,1931(8):20.21.

[13]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5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07.417.421.

[14]马寅初.国难期间世界经济大势[J].浙江党务,1932(143/144):44.45.

[15]马寅初.个人主义与全体主义[N].武汉日报,1935-02-17.

[16]马寅初.战时经济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412.413.417.419.

[17]马寅初.我的人生观[J].周报,1946(38):6.

[18]马寅初.序文[J].交大季刊,1931(7):1-2.

[19]马寅初.长期抗战之准备[J].时事月报,1932(6):300.

[20]马寅初.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第1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563.

[21]绍兴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绍兴文史资料(第11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118.

[22]马寅初纪念馆.走近马寅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425.

[23]马寅初.战时经济论文集[M].重庆:作家书屋,1945:282.283.

[24]马寅初.美国问题中国问题与中国妇女问题[J].民主星期刊,1945(1):3.

[25]马寅初.急起自救[N].新华日报,1947-01-11 (4).

[26]中国需要伟大的政治家 [N].新华日报,1945-03-6 (2).

[27]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的关系[N].新华日报,1945-

05-19 (2).

[28]马寅初.重申我的请求[J].新建设,1960(1):5.

[29]周永林.马寅初抨官僚资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8.

[30]孙大权.马寅初全集补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605.

[31]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12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26.

[32]马寅初.为四十年的伟大胜利欢呼[N].北京大学校刊,1957-11-06.

注释

①“好政府”即胡适的“好政府主义”。据中华书局1985年所出版《胡适的日记》第100页所载,1921年6月,胡适在与旧国会议员汪淑僭(建刚)的谈话中即提到“好政府主义”,但当时并未做出解释,随着胡适到各地演讲,“好政府主义”的意义才浮出水面。

②中国经济学社,是马寅初于1923年发起成立的最早的全国经济学学术性团体。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2015级博士研究生

責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马寅初政治立场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浅析马寅初政治立场的选择
论政工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马寅初“口无遮拦”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思考
无私无畏马寅初
马寅初奇招防跑题
马寅初的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