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文言文入门教学方法
2018-03-22颜亚林
摘 要:初一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致,掌握基本的学习技巧,形成开阔的思维习惯,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受益无穷。为了让学生在初一打好文言基础,本文试图从教学方法上寻求新的突破。
关键词:初一语文;文言文入门;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文言文不像白话文那样,读起来顺口且易于理解,而且文章中还涉及很多“古今异义”的字词、通假字等内容,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难度,长此以往便会滋生畏难心理,而如果从一开始就不能对这类文体产生学习意愿,自然不会掌握好文言文学习方法和技巧,在今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文言课文时只会徒增更多的烦恼。而且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讲,对文言文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也不能透过古文窥探到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初一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之势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 初一学生文言文教学现状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卸下小学生的身份,身上和心理那种专属小学生的稚嫩、天真的特质还尚未完全褪去,思维方式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当他们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必然会有些迷茫。但如果教师依然采取逐字逐句地讲解这种乏味枯燥的教学方法讲解文言文,势必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致。然而,现实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延续这种传统的教学法。尽管现在多媒体教辅工具已经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但在教师手中的利用效率却并不高。教师往往想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教材内容展示出来,希望学生会被声音、色彩、图片、视频等外界事物吸引,进而投入到教材内容的学习中。但其实不然,这样做不仅会让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还会忽略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学习技巧的掌握,本末倒置。
如果说上述问题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枯燥造成的,那么教材内容和学生本身也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首先,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习惯了表达顺畅的现代文课文的学习,一进入初中,便要让他们阅读甚至背诵文言文,这确实有些难度。古文中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阅读时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这样学生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学习障碍。其次,现代社会的日常交流基本上不使用文言文,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有在平时的文言练习或者中考时才会使用到它们,学生自然不会重视这部分内容。
二、 初一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1. 激发兴趣,建立自信
文言文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古人伟大的文学智慧,是先哲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食粮,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便是,文言文盛行的年代距今已非常久远,古人讲话时的语序、思维以及习惯都与现代汉语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而习惯了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初一学生在突然面对文言文时,读也读不通顺、意思也不明白,因而势必会有很多不习惯甚至是抵触情绪,不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致。我们很清楚,一旦学生对新事物在最初的阶段就提不起兴趣,在内心不接受它,那么在今后的學习中也不会以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去认真对待这个新鲜事物。但碍于中考制度的存在,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食之无味,弃之不敢”。可想而知,抱着这种心态学习文言文,就算能把文章背得滚瓜烂熟,记忆一些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以应付考试,但绝不会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特别是现在的中考在考查文言文时,经常会拿一些课外文言文来考学生,面对这种新状况,那些平日里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便感到束手无策。
由此可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对其高效学习文言文、养成语文素养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真正考验其教学智慧的关键时刻了。针对初一新生,语文教师首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能够循序渐进、由简及难地带学生入门文言文的学习,逐渐帮助他们克服畏难的心理。
2. 牢记课下注释,并能灵活迁移
比如,曾有一年的中考就对课外文言文《赵云别传》中“曹公引去”的“去”进行了考查。语文教材中多篇文言文下面的注释都解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学生只要牢记完全可以应答出来。像《世说新语两则》中《陈太丘与友期》中的“相委而去”的“去”;《狼》中的“少时,一狼径去”的“去”等。中考语文考试是非常正规的考试,出题者不会出一些完全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知识点,因为那样的考查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哪怕考试出了一个我们平时练习中“闻所未闻”的课文,也不要变得惊慌失措,不管是考查字词还是句子翻译,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学生是否拥有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点实词、句式的灵活迁移能力的考查。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督促学生牢记课下注释,并在练习的讲解中,注重引导学生锻炼迁移能力。
3. 做到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语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长时间的语言阅读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起初学习文言文同样需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形成语感才会心生畏惧的。而熟读成诵不失为培养语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做到全文背诵,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比如,针对清代文学家纪昀的《河中石兽》这篇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熟练程度。这样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致,还能减少畏难情绪。
4. 深刻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其中情感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应只做到懂得文章的重点字词、会翻译全文这样表面层次的目标,而应通过翻译去深刻理解古人当时作此文的环境及其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比如,《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则儿童体裁的文章,很容易引起初一学生的情感共鸣。《咏雪》中,教师可从描写谢太傅神情的语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古人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陈太丘与友期》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元方的处境体会他维护父亲尊严的无畏精神。
总而言之,相信经过初中第一年的积累、练习后,学生必定能克服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感受古文的无限魅力,从而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能够畅行无阻。
参考文献:
[1]朱立春.浅谈如何指导初一新生学好文言文[J].文理导航(上旬),2013(11).
[2]彭琼.初一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返源”识字意识初探[J].课外语文,2017(16).
作者简介:
颜亚林,福建省龙海市,龙海市程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