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与“活”
2018-03-22李丽英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探寻并且执著追寻着的。因为它承载着师生语文素养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所在。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它必须是在学生群体阅读的基础上,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只有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使高尚情操与趣味得以熏陶。
关键词:阅读;语文素养;对话;积淀
我常常遇到一些家长,他们抱怨学生不爱学语文,更抱怨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差;我也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对语文的确毫无兴趣。为什么?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力求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现两个基本的思想:一个是“实”一个是“活”。“实”就是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可结果呢?家长抱怨,学生埋怨。于是我们就想: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实”与“活”呢?
一、 语文教学创新别丢了“语文”
近几年来,特别提倡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老师们也在积极地探寻着,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广大教师积极性很高。有的老师连连推出自己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有的学校也以校教研组等为组织形式推出创新型的观摩研讨课,真可谓:教学创新方兴未艾;忧的是许多教师或一些学校,缺乏对语文学科特性的把握,使得创新研究工作显得“底气不足”,以至往往迷失方向,把“语文”二字丢掉了。语文二字,顾名思义,是又能“语”又能“文”的,而且是先“语”后“文”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掌握语言的能力一定是先于文字。
识字课、阅读课的轴心就是“语文”二字。语文课与非语文课的区别点就在“语文”二字,离开了语言文字这一主攻方向,任何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都是值得商榷的。
二、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多读”的断想
A. “多读”是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
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到烟台的“双轨运行,大量读写”,这一方法,已被古人的治学之道和今人的科学研究证明得毋庸置疑。“多读”的经验,无论是在当今许多教师的成功经验中,还是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都会被提及,于是,语文教学几年以来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现“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鲜明地提出了“以读为本”的观点,更进一步明确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特征。
B. 怎样理解与操作“多读”呢?
首先,读的能力包括朗读与默读的能力(从技能的表现形式上分)等,那么,“多读”就应既重视“多朗读”又应重视“多默读”等,只是不同的年级段要求不同,程度不同而已。其次,“多读”要加强目的性,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多读”,要明确每次读的目的,重视每次读的效果。如教师的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初读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等等。读的目的明确,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
再次“多读”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尤其是课堂教学。要精心推敲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读,读的层次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
三、 把握阅读教学中学生读的方式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浅显,除了个别古诗外,学生读后基本能够理解。但是还有不少教师不是从训练沉重的语言文字出发,仍然采用那种逐段分析、串讲串问,然后再归纳段落大意的陈旧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当演员唱独角戏,学生成观众学不了真东西。到了复习时才下了真功夫。
我們都知道,阅读教学应少讲多读,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想。教师必要的讲并非是讲课文,而是启发、指点、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各种活动,最终学会读课文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的方式有多种,但意义且不同。
初读,可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细读,可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默读,便于学生思考;
朗读,既可以考查学生的读音,更能给予学生表达情感的机会;
速读,可培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占有较大的信息量;
分角色读,可使学生体会不同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不论哪种阅读方式,一定要学生达到以下目的:一要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要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
三要体会到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
读书就要有自己的见解,怎么理解都行。
只有实现了教师与作者、编者、学生的“三者对话”,“深入”为“浅出”找到了出口,更让“浅出”有了丰厚的底蕴而“举重若轻”。其实,教者在与作者、编者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也是自我对话的过程,是揣摩方法、锤炼语言、积蓄情感、提炼思想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的过程。用情感去感染情感,用心灵去点燃心灵,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是新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愿新课标语文教材通过师生共同的深入研读和对话,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和人文光彩。
如果我们随时都能做到,脑中有纲(课标),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不直接告诉学生课文语言美在哪里,形象生动在哪里,还要让学生体会得到,并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产生影响。这虽然很难,但我们决不能放弃。
“教学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使某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重点突出,学生更能学懂学会。
记得叶老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在这段话中,叶老明确地指出了教材就是起个“例子”的作用。而这个“例子”到底为了什么样的“反三”的教学目标而存在,这一点,确实许多教师不清楚。因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篇篇课文可以承载着许多方面的教学任务,如果没有选择,就会导致面面俱到的教学。所以,叶老强调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精”。“精”的含义之一就是反映重点,扣住重点。否则,我们的工作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切实从课标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沙丽久.关于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探索[J].课外语文,2015,(04):124.
作者简介:
李丽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