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历险记
2018-03-22洛桑贵布
洛桑贵布
第七节车厢 扬眉吐气
一
1916年5月,李大钊感到“再造中国”的迫切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继续推动反袁斗争,他毅然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活回国了。
在回国的轮船上,望着宽阔的大海,他思绪万千,心情难以平静。往事历历在目,发生在国内的一些事情像波涛般在他脑海中涌现出来。
1913年7月,孙中山认清了窃国大盗袁世凯的真面目,从日本返回中国,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内部意见不一,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时任内政部次长的居正支持孙中山外,黄兴等多数人都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而主张在不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前提下以法律的方法进行抗争。
“二次革命”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北战争。遗憾的是,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袁世凯所代表的军政集团大获全胜,国民党在广东、江西、安徽三省的势力也都被一一清除。“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袁世凯疯狂镇压革命势力,枪杀了社会党领袖陈翼龙,强行解散社会党,抓捕社会党人。在这样的形势下,李大钊只好悄悄地离开了京城,回到家乡乐亭,暂避风头。
二
1913年8月的一天,李大钊与朋友结伴到昌黎的五峰山游览。他们饱览了五峰山的优美风景,感叹祖国河山的壮丽。之后,他们意犹未尽地离开五峰山,来到昌黎火车站。这时,李大钊突然想起了不久前发生在昌黎火车站的一件事。两个喝醉了酒的日本兵,在火车站的水果摊前耍无赖,他们拿起水果就吃,临走时还拿了好多水果。当摊贩向他们要水果钱的时候,却被他们毒打了一顿。一个在火车站值班的中国警察见了,连忙跑过来劝解。谁知,那两个日本兵竟对警察大打出手。这个警察吹响了警哨,同事赶过来相助,他才得以脱身。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設防的炮台,允许各国列强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因此,日本在昌黎驻有全副武装的警备部队。当天晚上,日本警备部队就包围了昌黎火车站的中国警察局,开枪打死了五个中国警察。想起这件事,李大钊难以抑制悲愤的心情。他和朋友一起到五个中国警察停灵的城北地藏寺,向他们致哀。
后来,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燃烧着仇恨的血泪文字:“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昂首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三
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取缔国民党。1914年1月,袁世凯又宣布解散国会。这样,民主共和制的形式都被袁世凯破坏了。接下来,袁世凯公开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行《中华民国约法》,他实际上就成为了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世袭,这为他后来复辟帝制埋下了伏笔。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接着,他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可惜好梦不长,经过辛亥革命洗礼的人民绝不允许帝制复辟,“反袁”“反日”的爱国运动迅猛兴起。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公开号召人们“乘时奋起”,把“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一向拥护袁世凯的进步党也走上“反袁”道路,连北洋军阀集团内部也明显出现了分化。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袁世凯只得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还以大总统自居。但全国各地人民纷纷组织武装起义,挂起护国军的旗帜,要求惩办袁世凯……
轮船进港的鸣笛声将李大钊的思绪打断了。这些年来,李大钊已把自己的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回国后,忧国忧民的李大钊暂时在上海居住,这是他第二次来上海。至今,他还记得上一次来上海的情景。
那是1916年1月底,为了声援云南护国军“讨袁”,李大钊从横滨搭乘轮船赶到上海,开展爱国宣传活动。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对于青年李大钊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谓之熟悉,上海早在晚清年间就是“江海通津、东南都会”,名贯四海,谁人不知?可他从未踏足沪滨,难免人地生疏。不过,他对此行依然是踌躇满志。当轮船劈波斩浪地朝向东海之滨驶去,李大钊倚扶着船舷,远眺波涛翻滚的大海,心潮澎湃,欣然赋诗《太平洋舟中咏感》。诗中写道:“逆贼稽征讨,机势今已熟……相期吾少年,匡时宜努力;男儿尚雄飞,机失不可得。”其救国图强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到上海后,他给东京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首诗:“一轮舟共一轮月,万里人怀万里愁。正是黯然回首处,春申江上独登楼。”从这首诗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境,诗歌的字里行间浸润着一个爱国青年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上海期间,他顾不得游览申江名胜,更无闲情逸致游逛于十里洋场间,而是四处奔走,为声讨袁世凯窃国复辟而大声疾呼。
然而,正当李大钊在上海积极联络“讨袁”之事时,早稻田大学竟以“长期缺席”为由,将他除名。当时的早稻田大学是一所政治倾向十分保守的学校,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就是该校创始人大隈重信提出来的。李大钊作为留日学生总会的骨干成员,猛烈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学校自然不会宽容他。因此,学校以“长期旷课”为借口将李大钊开除了学籍。对早稻田大学的这一决定,李大钊并不感到突然,他索性就此中断学业回国,全力投身于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行径的活动之中。
李大钊写了很多文章,想唤醒沉睡在迷梦中的民众,救国家于危难之中。1916年6月6日,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国内外“反袁”势力的联合夹击下,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了总统,段祺瑞当了总理,“中华民国”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站立住了。但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各派系军阀连年混战,人民仍在痛苦中忍受着煎熬,李大钊对此痛心疾首。
上一次来上海,李大钊待了两周。这一次,李大钊不知道要在上海待多久。
袁世凯死了,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而国务总理段祺瑞独断专行,形势逐渐演成“府院之争”。当时,国内各个派系纷争不断,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国外的列强对中华民族虎视眈眈,都想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利益。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李大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916年5月9日,上海学生罢课,各校派代表在复旦大学集会,成立了上海学生联合会,复旦的学生何葆仁被推为上海学联会长。上海学生联合会发表宣言,申明要“联合全国青年学生之能力,唤起国民之爱国心,用切实方法,挽救危亡”。与此同时,京、津、汉、宁、杭等大中城市的学生也先后成立了地方“学联”。6月16日,来自21个省和地区的学生代表共60余人在上海的大东旅社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通过了有关章程,并选举北京大学的段锡朋和复旦大学的何葆仁分任总会正、副会长,成立了“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会址设在上海,学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
李大钊得知“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成立的消息后,内心感到十分欣喜。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爱国学生总会勇敢地站出来。
四
夏日的上海,天气变得炎热起来。一天上午,李大钊和一个朋友在外滩散步。他留着小胡须,戴一副黑框眼镜,穿着黑布长衫,这身打扮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显得有些老气,又有几分土气,还有几分商人的气息。
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聊天,他们聊起时下的中国,对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两人聊得很投机。突然,一个粗大的人影横在他们面前。两人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尊高高耸立的铜像在太阳下投下的影子。这尊铜像是英国侵略军的指挥官戈登的铜像。
戈登为何会在上海留下铜像呢?事情还得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戈登志愿来到了中国,并在1860年9月抵达天津。他没赶上英法联军对大沽炮台的攻击,但赶上了北京颐和园被攻占的行动。
1853年,太平軍占领了南京,后来进攻的态势开始缓慢,太平天国基本上不再扩张领土,不过太平军已经够靠近上海并威胁在那里的欧洲移民。上海成立了一支由欧洲人和中国人组成的义勇队来防御这座城市。这支军队是由美国人华尔所指挥的,零星的战斗持续在上海西郊发生,华尔的军队正在缓慢地撤退。英国人在这个时候抵达,将军斯特维利决定与华尔以及另一支小型法国军队将上海30英里内的太平天国势力逐出。当时的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斯特维利另派英国军官来指挥洋枪队。斯特维利选择了戈登,这时的戈登是一个少校。1863年3月,戈登在松江接任了指挥任务,他手拿小藤条严加训练部队,并屡屡凶狠出击,使队伍得到“常胜军”的称号。戈登重整军队并支援常熟,这次救援是成功的,戈登很快就得到了士兵们的尊敬。11月,苏州被戈登和中国军队合力攻下。1864年5月,太平军在南京外围的最后一个堡垒——常州失陷,“常胜军”的声望也达到了最高峰。战争结束后,清朝的同治皇帝授予戈登“提督”的荣誉称号,英国也晋升他为中校,并封他为巴兹勋爵士。就这样,戈登这个人物在上海外滩留下了铜像,这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见证。
朋友指着戈登的铜像,叹息道:“大钊,你看,外国侵略军头目居然在我们的土地上树立铜像,我们何时才能将它清除掉?何时才能将侵略者赶出去?”
李大钊瞄了一眼那尊铜像,眼里透出一股恨意,气愤地说道:“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的鸦片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展示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朋友应道:“是啊,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胜利!这一壮举,严厉打击了外国的鸦片贩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李大钊点了点头,接过朋友的话茬儿:“虎门销烟让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也成为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1842年,清朝军队在与英国的战争中战败。道光皇帝听信以琦善为首的投降派的谗言,将林则徐革职流放,并向英国屈膝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让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英国还强占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也遭到了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港口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也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朋友也感叹道:“是啊!如今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混乱形势之下,这些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革命力量,剥削穷苦大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两人聊得很尽兴,走到了铜像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继续谈论。
这时,一个英国警长走过来,冲着他们恶狠狠地吼道:“混蛋!你们不能坐在这里,快滚开!”
朋友站起来,想跟这个凶狠的警长解释,李大钊站起身,向前走了一步制止了他。李大钊压抑着心头的怒火,让自己的心情镇定下来,不卑不亢地对那个大腹便便、凶神恶煞的英国警长说:“我是中国人,这是中国的领土,凭什么我不能坐?”
英国警长第一次遇见敢顶撞他的人,于是一下子愣住了。平时他在这里值勤,负责驱赶在这里停留的中国人,因为上级有指令—“华人与狗不得在此停留”。今天,他遇见了李大钊这个不畏强敌、据理力争的人,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只好气得哇哇乱叫。
李大钊毫不退缩,义正词严地指着这个警长说:“你是哪国人?竟然在我们的国土上作威作福!早晚我们会将你赶出去的!”
说着,李大钊用手指着戈登的铜像道:“我们早晚也会将这个东西拆掉的!”
这个英国警长气得吹胡子瞪眼,打量着李大钊,被李大钊的气势镇住了。他理屈词穷,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望着警长离开的背影,李大钊和朋友扬眉吐气,哈哈大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