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非连”文本 提升阅读素养

2018-03-22吴秋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融合文本

吴秋华

[摘 要] 融合“非连”文本法是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好方法。具体实施策略:读文设计,提升理解能力;以“非”促“连”,提升语用能力;图文印证,提升评鉴能力;改变补充形式,提升创新能力。融合“非连”文本实施注意点:需要洋溢语文味,需要因形赋势,需要关注思维的“流”。

[关键词] 融合;“非连”文本;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

“非连”文本阅读,对于阅读素养提升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2011版新课标在第三学段也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有效兼顾“非连”文本和连续文本,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呢?细理慢梳,二者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向阅读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笔者提出将二者恰当融合,这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一、融合“非连”文本法的概念描述

笔者和大家讨论的融合“非连”文本法,是指通过在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融合非连续性文本,辅助对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运用、评鉴、创新等,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方法。百度百科这样描述: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承载信息的媒体不只是文字或符号,还有图像甚至音乐、视频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关键词“融合”的原则是遵循阅读素养层级目标而进行的“有机地穿插”,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与视野,使“非连”文本与连续文本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二、融合“非连”文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专家导航

对于“非连”文本,已有专家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可以弥补单纯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空白,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孩子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更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连续文本与非连续文本各有优劣,我们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运用,应有意识地将连续文本的阅读与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联系起来,相辅相成。”

(二)并非空白

非连续文本阅读,并非完全是学生的盲点,日常生活中“非连”文本无处不在,如导览图、宣传单、广告、站牌、说明书、课程表、值日安排表、作息时间表等。课文中的“非连”文本也不胜枚举,如课本封面、封底、目录、插图等。笔者对现行人教版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梳理:“资料袋”有15次,“阅读链接”有12次,插图170多幅。

(三)实践验证

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恰当地互为补充,能相生互利,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从参加统一测试的结果来看,笔者所带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水平要高于普通班学生,实验班学生的阅读素养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

三、融合“非连”文本法的实施策略

阅读素养的层级目标界定,各路专家、机构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国际组织PIRLS,还是国内专家,“理解、运用、评鉴、创新”这几个共同的核心要素是不变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例谈融合“非连”文本提升阅读素养的实施策略。

(一)读文设计,提升理解能力

布置读文设计的任务,让学生边读连续性文本,边提取相关信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出连续文本所表达的意思,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思考、理解,又能检验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否有偏差,以便能及时纠正。但文本不同,特点也不同,设计的方式也要不同,需遵循文本特点及教学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

1.对比描写突出的说明文,可采用设计表格的方式,如《蝙蝠与雷达》,可布置学生将3次试验的环境、怎么试验、试验的结果进行归纳列成表格,便于清楚地进行比较,提高横向比较能力。

2.游览顺序明晰的游记,如《颐和园》,在梳理游览的景点后,让学生根据读文的收获,画出颐和园内各景点的方位图,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场面描写突出的记叙文,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妇女的亲人被轧死却无处申诉的场景,是比较典型的场景描写。通过设计场面描写流程图,理清人物所处位置及表现,能较形象地体会场面描写的特点,提高立体思维能力。

(二)以“非”促“连”,提升语用能力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释说明,往往是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组织阅读教学,学生必须在非连续文本跳跃的信息之间,积极思考内化连续文本的信息,最后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内化积累,语用能力又得到发展。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的思考过程,非常严密且逻辑性强,值得学生学习积累。因此,在初读后,ppt出示推理过程的两幅示意图,黑板上贴出10磅重和1磅重的铁球卡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语言边解释边进行演示。这段精彩严谨的推理过程,顺理成章地在孩子口中准确地演绎,语言文字的运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这样的以“非”促“连”,是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文本内容整合等语用能力。

(三)图文印证,提升评鉴能力

插图,是小学教材中最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图文结合的文本,图文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描摹阅读后得到的信息或结论,再反观课文内容,引领学生进行对比,两相印证,或能感受描写的具体准确,或能发现文章的写作秘密,或能补充文本的空白。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在品味学骆驼咀嚼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提取信息,做简单表述,再读文,对比,印证观察所得,找出为什么那么多人卻只用一行字,而写小英子却用了四行。这样的对比有极大的冲击力,能引起学生真正的思考,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秘妙——详写感兴趣的事物,略写不感兴趣的,这正是符合小孩子的特性。当学生抓住“安静的态度”这个点时,让学生再次回到图中,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安静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写得是否详细准确。这样从图到文再到图,正是西南大学文学院张年东、荣维东指出要“相互印证、图文转换”,在这之间体会文本写作的方法,提升评鉴能力。

(四)改变补充形式,提升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常常要勾连拓展相关资料,以填补文本空白,辅助学生理解。勾连拓展的相关资料以连续文本为主,改变资料的补充形式,变连续文本为非连续文本,更能激活学生思维,激荡学生情思,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它是承载信息的媒体,不是从左到右直线性连续呈现,而是多维分布性呈现的文本。

1.变文本为对比表

如《梅花魂》一课,在理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这一难点时,引导学生举例进行补充说明。在学生思维短路时,常见老师会以大段的人物介绍呈现,让学生读一读匆匆走过场,失去让学生创意表达的机会。笔者尝试变文本为对比表,以对比表的形式提示一组人物姓名、事迹关键词,唤醒学生记忆,创意表达也就水到渠成。

2.变图画为视频

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在学生理解感受草虫村落的无限美好之后,老师们常见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插图或提供图画想象,但图画毕竟是静止的,且大多数城里的孩子对小昆虫知之甚少,观察就更谈不上了,想要有创意表达那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笔者改变形式,精心筛选恰当的视频《微观世界》辅助学生想象,视频中细致入微的镜头点燃了学生思维,创意表达就潺潺流淌。

四、融合“非连”文本法实施注意点

(一)融合“非连”文本,需要洋溢语文味

在教学中,教者必须从语文课程的角度,选择、开发、整合所融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指向的必须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是洋溢浓浓语文味的,是能对连续文本有所助益的,或有所补充,或有所导引、有所拓展的,不是为出现而出现,不是为增加花样而卖弄。所用“非连”文本要有针对性地筛选,不是不加选择地一拥而上。曾听过一位实习生上《月光曲》,在导入环节就看了10分钟电影,中间又听了近10分钟的《月光曲》,而这首乐曲与文章所描述的画面不能很好地契合,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收效甚微。

(二)融合“非连”文本,需要因形赋势

“融合”讲究的是因形赋势,无缝对接,相得益彰。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第一份设计稿中,整合资源的环节,我们把导读,导读中的插图、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课后的资料袋,以及《城南旧事》的目录,还有几位名家对此书的评价,一股脑地放在一起,以为这样就算整合资源。可是一上课,学生却是无精打采,积极性不高,听课的也感觉特别冗长。于是,我们把这些资料进行拆分,融合在不同的教学板块。学生的积极性高了,理解文本内容也更到位了,情感的体会也顺理成章了。

(三)融合“非連”文本,需要关注思维的“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思考的过程就像河流一样,潺潺地流动,有一定的指向和规律。任何信息的呈现,都会影响和干扰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堂教学中所安排的教学环节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比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在品味第一个镜头——学骆驼咀嚼时,教师可先呈现课文插图,让学生描述观察所得,再对照课文判断所画的段落,接着抓住词句品味想象,最后补充电影片段,再现学骆驼咀嚼的画面,似乎都很完美。试教后发现电影片段是骆驼咀嚼的特写镜头,应该在谈到“咀嚼”这一学生的理解难点、这一学生思维最不清晰处时,及时补充,填补学生理解上的空白,才能恰到好处地辅助连续文本的理解。因此,融合“非连”文本,需要关注思维的“流”,呈现需要适时适当。

总之,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整合其他课程资源、活用生活资料等方式,积极寻找和开发可融合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紧扣课标精神,紧扣学段特点,紧扣阅读素养四个维度的层级目标,恰当地融合“非连”文本,带领学生在连续性文本中徜徉,引导学生在“非连”文本的辅助中享受阅读。学生在享受阅读中,既提升了“非连”文本的阅读能力,又提升了理解、运用、品鉴、创新等阅读素养,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卫其.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Z2).

[3]张松元.一朵奇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教学月刊,2013(5).

[4]孙旭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3(17).

[5]杜海艳.阶段非连续性文本有效教学策略再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5(9).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融合文本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刚柔并济
破次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融椅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