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型”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谈
2018-03-22张辉王鸿
张辉 王鸿
[摘 要] “语用型”小学阅读课堂,应以语用为核心,以语言运用为主线来选准语用训练内容,借“说”“写”叩问文本,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学进去”;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实践,让学生“讲出来”,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 叩问文本;迁移运用;语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语用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语用能力只有在语用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语用型”小学阅读课堂,应以语用为核心,以语言运用为主线来选准语用训练内容,借“说”“写”叩问文本,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实践,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由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全文语言精练,脉络清晰,前后呼应,叙议结合,有理有据。叶老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弦外之音是一种语言规律,是语用示范。在本文中,笔者为学生的思维表达做了很好的实例示范,是学生学习写法、提升语用能力的好素材。
一、选准语用训练内容,借“说”“写”叩问文本
(一)提炼关键词语,选准“语用”训练的切入点
切入点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选准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效,使得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得心应手。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逻辑周密,论证严密。其语言简练、规范,用词精当、传神,值得驻足流连,反复揣摩把玩。课文中,作者把滴水穿石的启示概括为八个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八个字、两个关键词,就是理解文章丰富意蕴的“敲门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了解了说理文“引出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结构特点后,为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课文,教师适时地做了点拨,将阅读引向深入。
再读读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五节),请你从中提炼出两个关键的词语,说说要想实现我们的理想,必须做到哪两点?
当学生找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两个关键词后,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二:
请你默读第一小节的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划出文中可以反映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在接下来的交流展示中,学生抓住“接连不断”“总是”“同一”等词语,诠释了“目标专一”;抓住“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夜琢”等词语,弄懂了“持之以恒”。然后,出示句子“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抓住“?”号,通过朗读感受反问句强烈的语气;再把它改为陈述句,进行句式训练,加深对文本内容、思想的理解。
提炼关键词,从词语入手,带出句子、语段的教学,借“说”“写”叩问文本,不仅使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还领会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使得教学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可见,以关键词为教学的切入点,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论证的严密,还能在语用训练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二)关注语言形式,发现文本的“语言秘密”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篇说理文。作者從论证的需要出发,列举了三个正面和一个反面的例子。其中三个正面的例子分别是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实现理想”这三个方面进行叙述的。它们共同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这种特殊的语段形式,隐藏着作者的“语言秘密”,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地方。
多媒体出示活动三:作者在文中就列举了三位像小水滴一样的人物,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实现了自己美好的理想。请你认真研读课文第三小节,从中提炼出最能反映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四字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先自己填,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说话练习: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目标专一、__________持之以恒,所以__________。如果我们也能像__________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完成了表格的填写。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作者隐藏在这段文字中的“语言秘密”。然后通过说话训练,让作者列举事例的构段模式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加清晰起来。接着,教师进一步点拨,将学生的阅读发现引向深入。
(1)古今中外像这样拥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那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事例都放在课文中呢?(此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选取的事例要有典型性)
(2)除了典型性,作者还运用了正反说明的方法。选取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个事例作正面论证,选取雨水作反面论证,小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滴穿了石块,雨水的力量更大却没有滴穿,是什么原因呢?
①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到答案。
②多媒体出示挖井人图片,请学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说一说他一事无成的原因。(此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本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在正反对比中彰显论点的方法)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课应着力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教者以语用为核心,以语言运用为主线,选准文本的言语形式作为语言训练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品味来领悟作者的写法,不仅使他们感受到了文本语段特有的言语形式的表达魅力,也让他们明白了说理文列举事例的写法及论证的方法,为下一步迁移运用、形成语用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提升语用能力
(一)课堂上引导迁移运用,实现言语增值
著名特教教师刘连增认为:“有效、高效的课堂,不能就内容讲内容,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言语表达……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例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引导学生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实践,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多媒体出示活动四:古今中外,像文中提到的三个正面事例还有许多。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事例。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好不好?
要求:(1)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事例,不超过1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2)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程序:(1)修改自己搜集的原始资料。(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此刻,孩子们进入文本的语境,模仿文本的言语表达方式,尝试用自己收集的事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不多时,一段段鲜活的事例在他们的笔下像淙淙的小溪潺潺流淌。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他在《国榷》原稿被盗的厄运面前,以自己坚不可摧的信念,重新撰写这部史书。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史学巨著《国榷》。
阅读教学原理告诉我们,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经历对文字的解码、编码过程,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才能为阅读后期欣赏、评价、储存、运用做好充分的积淀。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语言秘密”的前提下,教师采取“开个小小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遵循文本的语境及意义逻辑,仿照课文介绍一个名人事例,展开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讲出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不仅起到深化理解、丰盈感受的作用,还能促使学生将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形式、表达技巧融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在“言”“意”转换与融合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例”的增值,发展了语用能力。
(二)引导章法临摹,在丰富的课外语用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的布局谋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叙议结合、首尾呼应、运用正反事例进行论证的写法,是学生训练写法、练习写作极好的范例。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在“大语文”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结构,一节课结束,意味着下一轮语用训练的开始。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当课文学完后,积极创设语用情境,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临摹文本的章法,在丰富的课外语用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
作业:(任选一题)
(1)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如企业家、优秀教师、艺术家、先进劳动者等,然后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②尽量用上本课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人名言。
(2)学习文章的写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试写一篇说理文。例如,可以写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或做成一件事等。
树立“大语文观”,引导他们用文本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说理文或采访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打通了課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孩子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形式、表达技巧用在课外语用实践中,实现了“把文本的语文价值转化成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的现实价值”,在丰富的语用实践中,促进了语言的“生长”,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用型”小学阅读课堂上,语用训练内容的选取及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文本的题材、体裁、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理念旨趣以及新课标对各学段的目标要求的不同,灵活地去应对。以语用为核心,以语言运用为主线,筛选彰显文本语用价值的语用训练内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不仅能习得语用的方法与技巧,而且能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才能真正地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