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变色的伶鼬

2018-03-22荣楠楠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毛色体型猎物

荣楠楠

中国东北兴安岭的林海广袤无垠,在林海边缘的灌木丛和草原地带,常常有一种仅有矿泉水瓶大小,动作却相当敏捷的小动物来回穿梭,它们不时钻入土堆里的鼠洞,随即又在另一个出口探出头来,眼睛滴溜溜地转动着观察四周。

这种动物,因为个头小巧、生性聪明,故而得名“伶鼬”,而“伶”字,就是“聪明、灵巧”的意思。

会变毛色的精灵世界上最小的食肉动物

如果只看外表,身材娇小的伶鼬是一种相当灵动、可爱的萌物。它的身体细长,成年个体长度在14~20厘米左右,尾巴却很短,大约为体长的五分之一。伶鼬的英文名为“Least Weasel”,意为“最小的鼬”,实际上,它不仅是鼬科动物中最小巧的,即使在地球上整个食肉目动物中,个头也是最小的,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迷你杀手”。

伶鼬看起来很乖巧,它的头部具有典型的鼬科动物特征,颅型狭长、吻部较短,一对圆形小耳朵警惕地立在圆溜溜的眼睛后面,很是机灵。伶鼬的四肢短小,让人很难想象它们竟然能靠着这四只小短腿如闪电般地奔跑。伶鼬的足部长有五趾,与掌垫一起藏在足掌的短毛中,在捕食和自卫的时候,这些弯曲而纤细的爪子就會露出锋芒,毫不留情地撕碎猎物,抓伤敌人。

北半球的寒冷地区是伶鼬的主要分布地,在我国,伶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新疆南部等地区,国外常见于欧洲至东西伯利亚、日本、北美等地,它们栖息在寒冷地区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灌丛、丘陵和盆地等环境中,适应能力特别强的个体甚至会闯入人类生活的圈子,生活在乡村周边。

伶鼬的爪子虽然锋利,却不会挖掘巢穴,所以它们常常鸠占鹊巢,侵占小型啮齿类动物的洞穴,将其作为自己的居所,或是利用倒下的树木、隐秘的岩洞和茂盛的草丛,构建自己的隐蔽居所。

在中国东北,当地人有时会把伶鼬叫作“高丽麻子”,这种说法源于它们的毛色。伶鼬生活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寒冷地带,每年霜降之前,大地被渲染上一派缤纷的色彩,伶鼬的毛色也近似丛林环境的颜色。这个季节里,伶鼬身体背面,包括体侧、尾端及四肢外侧的皮毛均为棕褐色;从喉部、颈侧到腹部呈白色,毛色分界线整齐而明显。之所以被叫作“麻子”,是因为它们的嘴角长有棕色的小圆点,极像人类脸上的雀斑。等到10月末或11月初,随着初雪悄然降临,伶鼬也不动声色地开始换毛,短短20来天后,除了尾尖还存有少数褐色皮毛外,伶鼬已经变得通体雪白,如同奔跑在雪原上的精灵,只有一对黑漆漆的眼睛嵌在脸颊上,时刻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这个时候,它又被当地人叫作“白鼠”或“银鼠”。等到来年4月,春天到来之际,冰雪融化后,伶鼬会再次换毛,恢复成棕褐色。

显然,伶鼬的毛色变化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对它们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一到冬季,伶鼬所生活的地区总是覆盖着厚厚的积雪,白茫茫的丛林里、草原上,白色无疑是最好的保护色,既有利于伶鼬躲避天敌,同时还可以隐藏身形进行捕食。至于春、夏、秋三季,伶鼬贴近泥土、岩石的毛色则完美地将它们与大地融为一体,同样难以被敌人和猎物发现。

永远填不饱的肚皮凶残冷酷的捕猎方式

尽管伶鼬外形单纯可爱,无论怎么看它都是能引起称赞的萌宠候选,但实际上,它并不适合成为家养宠物,因为这个小家伙本性残暴,乃当之无愧的“最小杀手”。

伶鼬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蛙类和昆虫等小型动物,是地球上食肉目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但是,伶鼬虽然体型娇小,却天生充满狂热的冒险精神。一般情况下,伶鼬喜欢独来独往,行动迅速诡秘,活动和猎食区域一般比较固定。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非常快,几乎达到了同等大小的哺乳动物的两倍,所以对热量摄入的需求很大,每天必须吃掉超过自身体重的食物,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固定的活动范围内,为了寻找充足的食物,它们必须从早到晚不停地捕猎,有时甚至夜晚也要觅食,这就磨炼出了它们高超的捕猎技巧。

从自身条件来看,伶鼬细长的体型为它们捕猎鼠类提供了极大便利。因为个子小,动作灵活,它们可以轻松地钻进鼠类的洞穴,在吃掉巢穴的主人后,将巢穴占为己有。行走在山林间的猎户,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幕有趣的景象:被人类惊吓的伶鼬迅速钻进附近的某个鼠洞,而老鼠则惊慌失措地从鼠洞的其他几个出口惊叫着窜出来。由于食物消耗量大,伶鼬还会储存粮食,一个小小的巢穴里,可能堆积着数十只老鼠的尸体。据研究者统计,一只成年伶鼬一年能吃掉3500多只老鼠或田鼠。

最让人惊讶的,还是伶鼬凶残的捕猎方式。人们很难想象,外表如此可爱的小萌物捕杀猎物时竟然如此残暴。它们似乎是天生的掠食者,面对老鼠这类体型与自己大小相当的猎物,伶鼬总是利用自己敏捷的身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逃窜的猎物,一口咬断猎物的脖子,切断猎物脊髓。在面对体型比自己大十几倍的猎物,如野兔、旱獭等动物时,伶鼬也毫无惧色。有观察者曾拍到过这样的影像:一只野兔正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啃食草叶,一只伶鼬悄无声息地从野兔背后靠近,继而像人一样用后肢站立起来,前肢如人类双手一般举在胸前,浑身紧绷着,作出进攻的姿态。见野兔毫无察觉,它便使出它的惯用猎食招式——狠狠地一口咬住兔子的后颈,可怜的兔子连逃跑的动作都来不及做出,只是勉强而痛苦地挣扎几下,就成为了伶鼬的口中之食。

尽管伶鼬很少爬树,但这不代表它不会这项技能。那些胆大且敢于冒险的伶鼬,在食物缺乏的时候会爬到树上,伏击栖息在树上的飞禽。一位摄影师曾捕捉到一张伶鼬骑在啄木鸟背上在空中飞行的照片,并以此证明伶鼬能够伏击飞行中的鸟类。尽管这张照片是否属实仍存在争议,但从伶鼬的排泄物来看,它们的食谱中常常出现鸟类却是千真万确的。

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天空中,伶鼬都能捕到猎物,即使是悠游在水中的鱼,也逃不过它们的尖牙利爪。伶鼬在喝水时,会沿着河堤、小溪在岸边行走,捕食蛙类和浅水处的鱼。由此可见,伶鼬的食谱十分多样化。

各种鼠类的天敌野外种群大为减少

由于主要以鼠类为食,居住在人类活动范围附近的伶鼬对农林牧业有着巨大的贡献,人们也在尽力保护这种可爱又凶猛的小动物。不过,随着环境的改变、栖息地被破坏,加上黄鼬、狐狸等天敌对它们的生存繁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生活在野外的伶鼬数量也在不断地减少。2000年,我国将伶鼬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用明确的法律手段来确保伶鼬野外种群的繁衍。

伶鼬一年繁育一次,一般在每年的早春3月发情、交配,在食物来源最为充沛的五六月诞下新生儿。伶鼬每胎产4~7只幼崽,哺乳期约为50天。断奶后的小伶鼬会在母亲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学习觅食和捕猎技巧。成长4个月左右,伶鼬便达到性成熟,随后陆续离开母亲,寻找新的領地开始独立生活,在丛林和草原中度过它们大约10来年的捕猎生涯。

不过,要想在野外观察到伶鼬并非易事,究其原因,除了因为伶鼬已为数不多,毛色具有保护色作用,很容易被肉眼忽视外,难以把它从鼬科家族的其他成员中分辨出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全世界现存鼬类有17种之多,在中国就有8种,它们的长相、毛色、习性都有相似之处,不了解它们的人一眼望去根本分辨不清。

伶鼬的体型在鼬科大家族中最小,这是它与其他鼬类最好的区别方式。但在伶鼬单独出现、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就很难确认它的身份了。另外,伶鼬一年会换两次毛,到了冬天全身毛色雪白,这也是伶鼬与其他鼬类,比如俗称“黄鼠狼”的黄鼬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黄鼠狼的毛色不会随着季节而改变。虽然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香鼬每年也会换毛,但它们的皮毛在冬季呈黄褐色,与浑身雪白的伶鼬截然不同。当然,鼬类中也存在与伶鼬外表、毛色相近的物种,比如白鼬和长尾鼬。不过,野生长尾鼬只分布在美洲,与伶鼬相比,它们的耳朵更大,且呈三角形直立状。最容易让人混淆的要数白鼬,但白鼬在冬季换毛后,尾巴上还保留着黑色的尾巴尖儿,与全白的伶鼬区别明显。

除了白鼬,人们还不可避免地将伶鼬与它的另一位近亲——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雪貂相混。实际上,雪貂的体型远大于伶鼬,毛色更偏向于黄白色、褐色或混色,与冬季浑身雪白的伶鼬区别很大。想来也许是因为“雪貂”这个名字更符合伶鼬雪白可爱的外表,人们才在有意无意中将伶鼬弄混,这也算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吧。

猜你喜欢

毛色体型猎物
蛙类捕食“神器”
三木落
可怕的杀手角鼻龙
懵懂先生买鸟
聪明误
我们正走向矮人世界
阿勒泰羊与新疆细毛羊ASIP基因多态性与被毛颜色的相关性
小猫玲珑
形美,人更美
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