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狂犬病的防制
2018-03-22
羊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接触性传染病,也称恐水症,俗称疯狗病。以神经兴奋、意识障碍、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为临床特征。在病理组织学上,以非化脓性脑炎和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内基小体为主要特征。该病发病症状明显,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大多以死亡告终,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
该病是最古老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至少有60多个国家发生过该病。也有一些国家根据地理环境优势和采用综合防控措施消灭了该病。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爱尔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区,很多小岛屿包括美国夏威夷州没有分布。本文将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羊生产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一、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可凝集新生小鸡和鹅红细胞,作用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自然情况下分离到的病毒成为“街毒”,接种动物后潜伏期长,可感染并在神经组织中可见包涵体;将“街毒”进行传代后可获得“固定毒”,对兔的潜伏期短,表现为麻痹,对人和犬的几乎没有感染力。在70℃条件下15 min、100℃条件下2 min可将该病毒杀死;紫外线、X线条件下迅速灭活;在-70℃条件下,该病毒几年内仍具有活性。对酸、碱、石炭酸、新洁尔灭等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多是狂犬病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野生和家养犬科动物、鼬科、灵猫科、浣熊科和翼手目(蝙蝠)是重要的贮存宿主;所有哺乳动物都易感。外表健康的猫是重要的传染源,病犬和带毒犬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的主要经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病犬、病猫舔触健康动物的伤口也可感染。野生动物主要通过啃食病死动物的尸体而经消化道而感染,也可经蝙蝠叮咬、子宫内或哺乳等多种途径传播。据报道,密闭环境中的气溶胶可经呼吸道感染,梅花鹿进行消化道粘膜传播已经被证实。
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海马角、小脑、脊髓、唾液腺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据报道,发病犬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0~15 d及其消失后6~7 d内,其唾液内含有病毒。另外,许多外观健康的犬和蝙蝠也能传播该病,吸血蝙蝠经唾液排毒可持续106 d,非吸血蝙蝠可持续10~27 d。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突然采食量下降,表现为恐惧或紧张、兴奋与异常激动。有的离群呆立。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大量流涎,最后麻痹死亡。剖检可见消瘦,血液浓稠,凝固不良。口腔内粘膜糜烂和溃疡,胃内可见异物。脑组织水肿,脑膜和脑实质充血,可见有点状出血。刘迎松在《一例山羊狂犬病的诊断》中显示病羊以前曾被疯犬咬伤,表现为兴奋不安,叫喊不止,减食,大量喝水,走路摇摆,不断呻吟,口不停流涎,还出现咬人咬物的现象。
四、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当需要作出公共卫生决策时,应依赖实验室检验方法。对疑似狂犬病病例应进行安乐死,并对头部进行实验室检验。
将新鲜病料(延髓和小脑用湿水或冰袋冷冻保存)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经免疫荧光检测,直接肉眼观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荧光抗体试验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方法,能在疾病初期做出诊断,也是我国检查狂犬病的首选方法。其他方法还有内基小体检查、动物接种试验、美联免疫吸附试验、单克隆抗体技术和核酸探针技术等。
五、防制措施
1.首先避免羊群接触野犬等具有传染性的动物,对羊群中的犬、猫均在3月龄进行首次接种疫苗,1年后加强免疫接种1次。有些国家通过在诱饵上放置口服疫苗,对野生动物狐狸狂犬病已明显遏制。
2.对于被咬伤的贵重动物处理。对被咬伤的动物也可进行严格隔离6个月,在接触隔离1个月前接种狂犬病疫苗。如果已经接种过疫苗,应立即接种,并且严密观察45 d。
3.对伤口处理。首先使局部出血,使用肥皂水进行冲洗,并用0.1%升汞、70%酒精、醋酸、3%石炭酸、硝酸银或进行烧烙处理。
也可使用免疫血清对症治疗,在伤口周围分点注射1.5 ml/kg体重,并在咬伤后72 h内注射完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