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医养结合”类建筑设计的感想

2018-03-22

山西建筑 2018年32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建筑设计

李 宏 茂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医养结合”简而言之就是指将我国目前社会上现存的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的整合,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是指医疗诊治及保健服务,具体划分为健康咨询、诊疗、健康体检、疾病预防、临床护理、大病康复保健以及针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服务等等;“养”是指针对于老年人群体所设立的看护照料服务,具体分为日常生活照料、心理健康疏导、文体娱乐等。两者结合,是以“医疗养老一体化”的思维模式,融合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把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核心位置,将社会上功能相对独立的养老福利机构和综合医院的功能合理结合,把生活照料与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

1 概念提出背景及我国目前面临的老龄化问题

我国自1999年以来,就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使得社会老龄化的程度不断扩大、不断加深,与之相伴的老年病患者日益增加。据最新数据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两亿,未富先老在我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应对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中,健康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而目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老年疾病医疗条件不足的现状为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养老问题面临着新的考验。迫于当前我国社会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各地纷纷开始了对于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医养结合”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压力下所产生的概念。

当前,我国现有的综合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能提供门诊治疗及短期的住院救治,而老年疾病专科医院更是少之又少。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因受到政府越来越大的关注和投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因资金、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等诸多方面因素,使其发展不够均衡,仅能满足其周边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一般性健康咨询服务需求。专业的养老机构同样因资金、专业水平、经营管理等诸多因素,大多只能提供一般性的生活照料,一些条件较好的机构也只是配备相对简单的医疗设施,且大多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同样不能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关怀,患者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频繁往返,不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增加费用投入,甚至给老年人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社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015年,太原市确立了“9073”养老服务的目标举措,具体为:90%的老人享有居家养老服务、7%的老人享有社区日间照料服务、3%的老人享有机构养老服务。我市目前有各类养老福利机构约53家,设置床位数共计7 939张,每千名老人拥有12.5张养老床位,这个数据也远低于我国19.7张的平均水平,而目前这种供需紧张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甚至更加严重。

2 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支持

紧跟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我省积极响应,发布了《山西省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诸多举措,大力扶持养老事业发展,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协调发展养老机构服务场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的投资力度,加速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的建设,优先发展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护理康复服务。

3 “医养结合”类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对于建筑设计行业来讲,“医养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医疗建筑与养老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新建筑设计理念。医养结合,以“养”为主、以“医”为辅。通过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功能性植入,创办综合性、多功能性的老年人护理公寓,从而为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根据老年人的行为习惯、生理、心理等相关特点,对建筑进行适应性设计和优化,使老年人使用方便、生活舒适。在老年公寓建筑设计中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与满足,是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下的人性化设计。康复医疗中心的植入与合理设计,实现了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将老年人生活照料与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养老建筑主要是为自理、介助和介护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的公共养老场所。“医养结合”是在单一养老院建筑功能的基础上融入综合医疗建筑的功能,常规综合医疗建筑的功能一应俱全,同时还要将侧重点向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倾斜,即门诊、急诊、预防保健、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医疗管理等用房均应涵盖其中。该类型建筑基地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稳定、日照充足、通风良好、交通方便、临近公共服务设施且远离污染、噪声源及危险品生产、储运的区域。普通(标准)老年人居住用房和住院病房布置类似,可按规格分为单间公寓、两床公寓、三床公寓等,每个标间均宜设置单独的卫生间,同时应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 h的要求,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老年人居住用房宜设置封闭阳台,以满足老年人利用阳台空间休闲、晾晒衣物之类的需求,同时,老年人建筑还要更多的体现出“无障碍化”设计。疗养建筑应处处体现人文化的关怀,在各个楼层均应配备配餐间、心理疏导室、老年人专用浴室、阳光厅等辅助用房,同时在护理流线的中间节点位置设置护工值班室和护工休息室,为了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建筑的首层还应配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室、康复保健室、生活超市、理发室、银行终端、邮电、保险代理等服务用房供老年人使用。医疗用房中的医务室、观察室、治疗室、检验室、药械室、处置室、各类临床科室等,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执行。依据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不应超过3层,且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室,特别要在此说明的是,供老年人使用的楼梯应设双侧扶手,并宜采用缓坡楼梯。

养老机构是老年人较为集中的场所,它的重点不是治疗,而是为每一位进入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更加适合其自身需求的生活环境。考虑到老年人身体、心理、情感的需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探索,几经推敲,最终明确在设计中要重点体现“四个化”的设计语言,即全面化,通达化,庭院化,舒适化。

全面化:

顾名思义,就是从医疗服务、日常培训、兴趣爱好到饮食起居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向老年人提供360度全类型的功能服务。

通达化:

通达化主要体现在各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高识别性、通路的快捷高效性,以及各房间功能流线的顺畅与合理。

庭院化:

养老院室外休闲片区采用多层次、布置丰富多样的景观绿地系统,形成各个相对独立的景观庭院。老年人在开敞庭院中更能使其身心得到放松,无论独处或与亲人共度,也都能获得可贵的独立性与自尊感,并且能促进健康、延缓身体各生理机能的衰退,从而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舒适化:

在建筑内部各层养老居住单元均配备功能充分的护理辅助空间,此外,加宽的走道方便了轮椅的进出,开敞明亮的公共活动空间会成为老年人愿意停留的地方。室外的各个庭院绿地,均配备有数量充足的室外座椅,方便老人随时休息。场地布置丰富,产生了很多可停留的活动空间,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随性的交流及文体娱乐场所。

4 医养产业将是老龄经济的主体

我国的医养产业在未来将会成为整个老龄经济的支柱产业。之所以这样预计,是因为人到老年是人类正常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伴随年龄增长的同时,老年人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也在日益衰退,每一位老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照料和专业的健康指导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老年人都希望能够享有更高质量的、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而能够拥有高质量、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的前提保障则是自己身体以及身心的健康,越来越规范健全的医养机构能够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能帮助其解决很多的老年问题,使得机构养老成为老年人向往的生活新模式。医养产业是对传统单一养老模式的探索、改革、创新与提升,是在适应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所产生的新型服务和市场供需体系,其服务对象可以涵盖到所有的老年人群体,市场需求较为广泛,发展潜力巨大,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逐渐形成稳定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健康养老不仅是对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托,同时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也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老年人建筑应着眼于未来发展需求

我国的老年人建筑目前正处在不断创新变化的发展进程中,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的老年人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当下,更需要考虑未来可能预计空间的改造及硬件升级等方面的远期需求。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在老年人建筑设计中融入可变性、可持续性、智能化等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以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养老市场需求与社会环境。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成功案例,我国的老年人建筑设计之路任重道远,但是发展前景仍然广阔,面对不断扩大的社会市场需求,我们有责任为社会大众创造出功能更加合理完善,具有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的老年人建筑,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求。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也对广大的建筑设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为国家的老龄事业做更多有价值的贡献。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医养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医养当兴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