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通合剂治疗慢性鼻炎气滞血瘀型临床观察
2018-03-22何中美毛得宏杨志联
何中美,毛得宏,邓 娇,张 锋,杨志联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重庆 402160)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与职业环境及空气污染关系密切[1-2]。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活动,抑制介质释放,抗介质药物,免疫疗法,手术治疗等。中药治疗慢性鼻炎,具有提高机体免疫、降低机体过敏状态的功能。笔者用鼻炎通合剂治疗慢性鼻炎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慢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12~60岁,平均43.72岁;病程3个月~30年。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2~60岁,平均39.25岁;病程3个月~30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3]鼻塞较甚或持续不减,鼻涕粘黄或粘白,语声重浊,或有头胀头痛,耳闭重听,嗅觉减退。检查见鼻甲黏膜暗红肥厚,鼻甲肥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呈桑堪样,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4]。①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②持续性鼻塞,嗅觉多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粘脓性,不易擤出,经常张口呼吸,易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因下鼻甲前端可阻塞鼻泪管开口,可继发引起鼻泪管堵塞,泪囊炎,结膜炎;后端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还可能伴随头痛、头晕、失眠等。③体征:鼻黏膜增生、肥厚,呈暗红或紫红色。肥厚的鼻甲常堵塞整个鼻腔,下鼻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堪状,以探针轻压下鼻甲,有硬实感,不出现凹陷,或虽有凹陷,但不易立即恢复。对麻黄素不敏感,鼻腔底部或鼻道内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后鼻镜检查时或见下鼻甲后端肥大,鼻中隔后端黏膜肥厚。
纳入标准:①年龄12~60岁;②发病3个月~30年;③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嗅觉减退;④查体见鼻黏膜增生、肥厚,呈暗红色或淡紫红色,下鼻甲肿大色暗呈结节状或桑椹样,触诊硬实,不易出现凹陷或凹陷后不恢复,鼻道可见黏涕或黏脓涕。
排除标准:①鼻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等需手术治疗;②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对青霉素、头孢过敏;⑤疗程中自行退出。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鼻炎通合剂(永川区中医院科研制剂,由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协助完成)。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辛夷、细辛、炒苍耳子、石菖蒲、白芷、桔梗、郁金。每次10mL(12~16岁酌减),日3次,14日为一疗程,服时2个疗程。
对照组:通窍鼻炎胶囊(江西药都樟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98,主要成分为苍耳子、防风、黄芪、白芷、辛夷、白术、薄荷等),每日3次,每次4粒。
两组均14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呼吸通畅,查体见双鼻腔黏膜及下鼻甲肿胀消失,无鼻涕。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鼻涕明显减少,呼吸较通畅,查体见鼻腔黏膜及下鼻甲肿胀减轻。有效:症状减轻,鼻涕减少,鼻塞减轻等,查体见鼻腔较少鼻涕,黏膜及下鼻甲较水肿。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慢性鼻炎属中医“鼻窒"范畴,是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素问》所论鼻窒乃指时令性病变,即由一时感邪所致的急性鼻塞,并非指长期不愈的鼻窒塞不通,与今之“鼻窒”的涵义有别。但是《素问》中的鼻窒一名的出现为后世使用这一病名奠定了基础。关于鼻窒与脏腑、十二经脉的关系,《东垣试效方·卷五》记载了后天之本脾胃与鼻窒的关系,“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营运阳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六·鼻病证治》曰“阊阖,吸引五臭,卫养五脏,升降阴阳,故鼻为清气道”。《医学入门·卷四·鼻》曰“鼻乃清气出入之道。清气者,鼻中生发之气也”。头为诸阳之会,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其位最高,故鼻属阳中之阳窍,喜温而恶寒,温则助阳通利,寒则伤阳而窒性喜通畅,其行呼吸,助语声及司嗅觉。上升,鼻则通矣。”王德鉴[5]则认为体虚之人,正不胜邪,外邪时犯鼻窍,邪毒久留不去,阻于脉络,遏制气血,以致气滞血瘀,鼻窒加重。干祖望[6]认为,慢性鼻炎发病的病机为“瘀证",为各种原因致血行失畅、鼻甲瘀滞,引起鼻甲肥大,甚至塞满鼻腔。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液黏滞度,降低血管渗透性,抗组织纤维化[7]。研究认为慢性鼻炎病理表现为鼻腔黏膜慢性充血,深层血管扩张,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液渗出,黏膜下层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使黏膜甚至骨质肥厚增生[8]。
鼻炎通合剂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芍活血化瘀,疏通血脉共为君药;苍耳子、辛夷、细辛、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共为臣药;石菖蒲、郁金祛痰、除湿、解郁、利咽、凉血破瘀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化瘀通窍,去湿除涕之效,因此,鼻炎通合剂治疗慢性鼻炎气滞血瘀型效果较好。
[1]王维,冯学庆,李巧玲.接触甲醛的职业危害及对嗅觉功能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9):787-788.
[2]熊大经,李平.肺虚慢性鼻炎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7(2):12-14.
[3]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5]王德鉴.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45.
[6]干祖望.干祖望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李云英,刘森平.耳鼻喉科专病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王正敏,陆书昌.现代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