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案例教学模式在《构成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改革报告
2018-03-21杨芳
杨芳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导向为目的的设计构成课程可以通过生动的设计案例分析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将材料收集、表现技法、创新思维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构成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贯穿到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构成基础;整合案例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
一、研究背景
《构成基础》课程(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三大构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外引入,是作为“设计学科的基础课”而存在的,延续了国外“包豪斯”的基础教学体系,通过教学使学生分别从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研究设计造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为以后的专业设计作视觉、审美和技法上的准备。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艺术设计理念和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如何正确地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启发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是教学中需要研究并加以解决的一大课题。
二、教学现状
《构成基础》课程作为与设计专业课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方法、实训内容一直沿袭十多年前的旧有模式,基本上限于课堂临摹和模拟练习,学生的独创性较弱,缺乏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训练,且理论教学及设计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学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在设计专业课程中所表现出来造型能力与设计表达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思维习惯简单,对创造性的认识模糊,学习没有深度,作品缺乏创意。本课题组通过对《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维整合模式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单一方法与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多种能力,对其今后的课程学习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三、设计构成课程多维整合案例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本课题组针对以往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训练方法上尝试创新和改革:
(1)“合目的性”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高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画、服装设计等专业方向的特点虽各不相同,但是都开设了相同的《构成基础》课程,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模式,不是千篇一律对待,而是兼顾设计专业的多元化,实现基础课程的共性规律与专业的个性规律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结合。
(2)通过不同专业设计案例的分析以及多样化的课题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归纳与创造构成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重点更新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进行与专业性实践设计相联系的教学研究,最终使学生把“三大构成”基础设计与专业设计作为相互关联的完整体系, 以此锻炼学生专业设计的能力, 解决以往设计基础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构成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将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案例启发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创新思维的引导与训练,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和基本表现手法,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成基础》课程不是一门一成不变的课程,而是需要有独特的时代特点。三大构成是所有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是迈向专业设计的第一步,本课题围绕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设计案例”法结合创新实践性训练课题,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对设计基本元素的应用能力,发挥三大构成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承担的过渡衔接作用,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其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基础深厚、勇于创造、并具有实战经验的综合型设计人才。
四、多维整合案例式教学模式研究过程
课程教学的预热阶段,为了让学生形成整体课程形成概念,可以通过概述让学生宏观把握构成的含义、特征、意义和与科学想联系的知识点。此阶段授课可结合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通过具有前瞻性且符合未来生活趋势的概念设计案例为学生展示构成设计的魅力和在执行项目中的重要价值,并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三大构成课阶段性任务及创新培养导向、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做好参与构成设计的准备。第二阶段,课程教学进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参与设计期,学生作为主体实际参与实践全流程,教师则通过组织和引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流程以学生团队分组开始,要求学生围绕特定地域文化人群展开生活形态的调研。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观察能力,学会认真观察是开展设计的第一步,通过课堂和课后的训练,引导学生形成观察习惯,并以观察特定有机、生活形态作为训练重点;二是调研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设计调研记录技巧,向学生介绍设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向未来看趋势、对比分析看特点”的本质特征。最后,课程进入设计视觉化阶段,教学将围绕概念细化、效果图表达等环节开展。学生可选择自己擅长表现手法开展设计,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实现设计的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的优势互补,激发学生围绕设计中关于材料、结构、造型等问题积极思考对策。设计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各组设计方案展开设计评价,以此来衡量各组设计的最终效果,评价方式以立构阶段的仿真造型训练为例,四人一组,每小组必须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数码相机、全开白纸、美工刀、大于50~100cm直尺、三角尺、云板各一个。教师设定一个主题方向,一个班有7个组,每组基础分是50分。每组有20分的意象分,只能投给其他组,最后的30分意向由老师和7个组推荐学生评委投票产生。目的是通过生活形态研究来挖掘用戶的潜在需求和问题点,进而开展制作。
五、结语
《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力求从创新思维的过程、方法与表达方式的角度开辟一条较新的认识思考和解决设计问题的有效途径,探索一种可行的设计基础教学的全新模式,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同时在今后的课程体系中建立一个激励机制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加强对外交流,从而使基础和设计创意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更好的贯穿到以后专业课程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