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2018-03-21李丹蒋家胜
李丹 蒋家胜
摘 要:本文以威斯康星思想为依据分析了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四川成都为例,对成都市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成都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院校;城市建设
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履行的社会职能共经历了“培养人才的一元职能”、“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二元职能”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元职能”三个发展阶段[1]。1904年,查理斯·范海斯在担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也就是要将大学视为一个社会服务的机构,将其资源和功能都直接用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和为社会服务,强调大学应具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元职能。
一、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服务地方城市建设,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履行大学职能的本职诉求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从传统高等教育分离出来的教育类型,到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类型结构;二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办学规模;三是提高教育质量突出高职特色[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占全国高等院校的59%,从行政管理体制角度可以简单划分为部(委)属高职院校和地方性高职院校。借鉴威斯康斯思想的“大学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这一理念,作为经费来源、学校用地等资源多是来源于地方政府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就更应该适应并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和发展,尽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育部2015年11月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行动计划》)中就明确要求“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所以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建设,既是在履行高职院校作为大学之列的基本职能,也是在彰显自身价值。
(二)服务地方城市建设,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理性诉求
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的内在属性,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由原成都市新华职业高中和原成都市旅游职业学校两所职业高中合并而成。学校以“成都服务,服务成都”为立校宗旨,以“校地融合、校企共生、协同育人”为办学模式,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并于2012年成功步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行列,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级院校。这所在2003年才组建完成的高职院校能取得如此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除了要归功于自身清晰的办学理念、社会定位和积极努力外,还与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无论是科学的划拨用地、充足的经费保证,还是给力的政策扶持,成都市政府都给学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坚实的后勤保障。
(三)服务地方城市建设,是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同的利益诉求
范海斯说:“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该应用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全州人民。”[3]根据威斯康星理念,大学与其所在州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种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关系在地方性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之间表现的更加突出。具体来说,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对人力、智力、文化、平台等全方位的支持,这种支持对城市经济的推动、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升和城市的声望都有巨大的影响。同时,高职院校积极为地方城市建设服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更好的契合社会需求,更深入地开展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合作,坚定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办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和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城市建设。高职院校通过服务城市建设“反哺”于地方,助推城市发展,而这本身又会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发展潜力,实现“双赢”。
二、成都市高职院校服务成都市城市建设的困境分析
目前,由成都市政府主办的地方性高职院校一共四家,分别是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这四所高职院校各具特色,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校学生都逾万人,为成都城市建設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它们服务城市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建校历程短,内部管理体制弊端逐渐显现
成都市这四所高职院校都是乘着中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春风和成都经济飞速前进的列车陆续成立的,建校历程短,办学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最早成立的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内唯一一所农业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于2002年正式批准成立;而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在2015年才由原成都电子职工大学改制成立。同时,这四所高职院校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中职学校合并升格或者从成人高校改制而来的,其中于2014年批准成立的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由6所市属优质学校组建的中职学校升级而成。这种由多所中职院校强强联手的组建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很常见,但在优势互补的同时也放大了原有的弊端和不足,甚至还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特别是对合并后的院系如何进行科学的大学体制的内部管理成为了制约学院健康且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许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原有管理体制的弊端,开始着手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但由于受原有思维模式和制度框架的束缚,加之大多数新设立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缺,往往通过扩大办学规模、获取相对更多的学费收入来满足办学所需的投入,表现为重规模扩张而轻内涵建设,特别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流于形式,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暴露出很多不足[4]。
(二)学科设置不够科学,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最早成立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以农为主,将“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作为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下设44个专业;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学一体、德能并重、品质就业、助推产业”为办学理念,下设13个专业;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以工科为主,遵循“以人为本、铸造未来”的发展理念,下设19个专业。不难看出,这三所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产业标签,从不同的角度助推城市发展;而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唯一一所综合类的高职院校,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开设了40余个高职专业。但是综合梳理这四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后不难发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设置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学院定位和特色,同时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契合度也不高。比如这四所高职院校几乎都设置了金融类、计算机类、工商类和应用类等学科,特别集中在会计、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电子商务、机电、汽修、自动化等专业重复率非常高。在高职生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不够科学的学科设置不仅会让学院发展丧失特色,而且势必会加剧相互之间暗自竞争和博弈,进而影响协作的积极性、实效性,影响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人才培养和城市需求供需错位,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如今正是成都城市建设的黄金时期,但社会上却出现了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用工荒”;但却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专业不对口、满意度不高等现实情况,甚至处于待业状态。然而,从这四所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官网数据来看,它们同全国其他高职院校一样,都拥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根据《2016年全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发现,专科学生的离职率最高,达到了39.7%[5];这些数据说明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量”的关注明显高于对“质”的追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个“两公里”问题:校内,与学生的就业需求差“一公里”;校外,与企业的人才质量要求差“一公里”[6]。这种“供”“需”错位的现状说明,现阶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总的而言,虽然这四所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中都着重强调了自身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然而和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面临一些难题。比如“生源荒”、生源质量下降、分类教学无法有效开展、校企结合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落到实处、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等[6]。高职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高”和“职”应该如何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体现;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才能构建就业“直通车”,从注重学生就业的“量”上转变到对“质”的要求;如何解决“两公里”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城市建设,这些都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曲振涛.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N].光明日报,2000-12-01.
[2]王建華.论“对接需求”在高职教育改革历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6(19):24-25.
[3]Pau I Westmeyer.A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Charles C.Thomas Publishers,Springfield,Hlinois,1985.
[4]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5-56.
[5]中国教育在线.[EB/OL].(2016-05-12)[2018-01-01].http://career.eol.cn/news/201605/t20160512_1397154.shtml.
[6]宋志敏.紧盯高职教育风向标 增添高职发展新动力——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J].开封大学学报,2016(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