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路径探析
2018-03-21陶媛
陶媛
摘 要:大学生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社会性和时代性。当前,面对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信仰缺失或偏差的问题,“信仰危机”让他们趋于功利化、世俗化。本文基于对南通八所高校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分析,探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与大学生信仰培育和发展的关系,针对大学生信仰问题,探究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信仰;二是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三是寓教于乐,建设社团文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团文化
一、研究背景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新的话语体系,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民族的理想信念、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定,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竞争力。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信仰是人对某一观点、理念的极度信服和尊重,是人们自己选择的人生指南、道德底线,是人们内心追求的价值依托,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意识,是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人不能没有信仰,否则将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此前对南通八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知半解。大学生信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信仰趋于多元化、功利化、世俗化;第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日趋淡化;第三,一些学生试图以信仰宗教寻求精神安慰;第四,出现了信仰迷茫和缺失现象。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时代性。当前,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信仰危机”,急需加强信仰教育。信仰教育的重点就是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优化教育路径。
二、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信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文明发展,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国人的民族之魂、信仰之根。
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言,巩固文化信仰就是要坚守中国文化信仰,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当代文化的信仰。随着文化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国家之间的较量越来越成为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较量。随着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益频繁,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受到挑戰,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怀疑和迷茫的眼光看待本民族文化。这种怀疑和迷茫一旦发展为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和对他民族文化的媚崇,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便开始坍塌,文化信仰便开始失落。面对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巩固自身的文化信仰,弘扬和培育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当然,所谓文化自信不是“夜郎自大”,而是认识到不同的文化各有糟粕,各有精华。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世界文明对话中既能对自身文化念兹在兹,坚守自己的文化特性,又能积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文化精华。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将中国文化信仰发扬光大,给它一个更科学化、系统化的阐释,使它具有现代化的理论形态,从根本上确立中华文化信仰的理性方式。此外,大学校园文化是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与交融的舞台,文化多元化带来的不同社会思潮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激荡着学生们的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外来文化的冲击、网络信息的传播、不良思想的侵蚀,特别是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严重缺失,致使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偏离、道德滑坡等问题。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一些自卑自弃的“不和谐”之声的传播,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动摇着他们的理想信念。而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往往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顾及其健康成长,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模糊。因此,加强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信仰,是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需要。
三、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秩序,都要植根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建立各种社会制度的价值源泉,更是建立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来引领发展方向,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就缺乏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进一步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24字来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要求广大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他认为,当代青年“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习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盼和谆谆教导可以凝练为《中庸·第二十章》中的一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才能理解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审问是对所学知识的审视,对所学不明的追问,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慎思是在学过以后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仔细考察、分析所学内容,内化于心;明辨是要辨别是非,善于决断选择;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将理论用于实践,外化于行。
四、寓教于乐,建设社团文化
高校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汇的场所,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思想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建立、自主管理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也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群体,社团日益成为高校推动学生信仰建立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导向功能。因此,进行大学生信仰教育,社团文化建设是关键。
社团成员间年龄相仿,兴趣爱好一致,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彼此之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因此团体的凝聚力和原动力很强,容易形成良好的群体心理,从而满足大学生的趋群友谊交流和归属等心理需求。另外,根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教育目的意图应当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信仰教育寓于其中,在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效果会比枯燥的理论说教好得多。
在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民族化、通俗化、形象化,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阐释和宣传核心价值观,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让大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大学生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大学生的心理归属所在,身处其中,学生更容易找到自我,因此大学生社团必然地成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新的依托,也必然地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新的载体。首先,多样的文化呈现形态,丰富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视听感受。利用社团活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理论宣讲、知识竞赛、读书交流、艺术表演等形式开展信仰教育,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感官冲击,更容易将大学生单一的思想认知升华为热情洋溢的政治情感。其次,社团活动中的群体互动,丰富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感受。随着社团建设的日渐成熟,社团活动的常态化,如一些以公益為主体的社团,会定期组织各种慈善义卖、节能环保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这会让大学生们原本粗浅的信仰认识、信仰情感,升华为真正的信仰行为、信仰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173.
[3]阮俊华,裴冠雄,潘蕾.大学生信仰教育模式反思与优化路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86.
[4]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06).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印亚军,徐惠忠.文化自信: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3-26.
[7]李德顺.再论中国文化中的信仰问题[N].北京日报,2012-03-31(017).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9]李瑞民.论拓展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载体[J].潍坊学院学报,2010(03):126-128.
[10]何玉连.网络社团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