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修炼点“禅性”
2018-03-21杨丽玲
杨丽玲
在映象中,“禅”属于深奥玄虚的东西。傅大士言:佛性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它没有具体的外形可以让人们看见与捉摸,却无所不包容;它不生不灭,万古长存,既是永恒的空寂,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刹那间生生灭灭的万事万物的本体。读了骆玉明教授的《诗中特别有禅》,我知道了禅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也领略了诗和禅的相通之处,正如骆先生所言:“诗和蝉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现实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你细心地体会它,能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的境界。”
打开书,独特的目录马上就吸引了我,每一章节或是耳熟能详的诗句——《鸟鸣山更幽》《夜半钟声到客船》;或是耐人寻味的传说——《拈花微笑》《吃茶去》;或是空灵玄妙的智慧——《满船空载明月归》《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一口气读完,我似乎有点理解禅了,也悟出了教师这个特殊职业中所蕴含的些许禅意:
对于教育工作者所言,我们应让心性保持一定的“空明”,不受外物的牽累,心平气和地搞教育。但事实上我们不但没法让心性“空明”,反而追逐着社会潮流,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改革”中,在尔虞我诈的职称、绩效定岗、定级中迷失了自己:一方面,我们一心一意做着“辛勤的园丁”,期待着播下的种子能一起发芽,一起生根,一起开花,以此达成“百花齐放”的目标;最终,在全力以赴下,实现了“整齐划一”的高分值,得到了领导、家长的认可,似乎实现了预想中“教育理想”。另一方面,在这种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牺牲自身健康以及泯灭美好教育为代价的拼命搏击中,觉得自己“成功”了,于是期待着认可,期待着回报——该有的功劳不能抹杀,该有的荣誉应当得到,该有的待遇必须兑现。当这些不能如愿实现时,我们会抱怨,会愤怒,甚至心灰意冷。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谷溪涧之处,辛夷自开自落,不为生而喜,不为灭而悲。大自然况且如此,何况人呢?正是因为不能让自己的心性保持“空明”,内心才会被各种欲望所占满,才会让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变得耿耿于怀,才会让教育显得那么“不近人情”!不但苦了自己,更是害了孩子。“平常心是道”,世俗的欲念就像湿衣服一样,紧紧裹在我们身上,脱不下来。要想破解这欲望的“魔戒”,唯有顺其自然,随缘而行,才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动,才不会“千尺丝纶直下垂”——让种种欲望引导着你的行动,内心焦渴着,定要从外界获得什么才得满足;才不会“一波才动万波随”——像水面的波纹,一浪推着一浪,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欲望深渊。
作为教师,让自己心性保持“空明”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温暖,充满温情,不要让“心灭而种种法灭”。圣严法师说:“我们看到仇人时,分外痛苦,但是,如果将心念转变一下——宽恕他、原谅他、同情他,以慈悲心对待他。当慈悲心一生起,怨恨就消失了……”教育更是如此,当教师的心灯明亮时,眼中的教育生活必定是美好的——春花固佳,秋叶亦美。相反,如果内心充满怨恨,看到教育必定是灰暗的,看到的学生必定是“问题种种”。所以我们不但要点亮心灯,修炼心性,学会明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且还要修炼“禅性”,拥有一点“持禅”的境界,方能摆脱种种虚妄的意念,保持空明的心境。
其实,教育本就是一场修行,修得不急功近利、不迷茫与喧杂、不拔苗助长、不人云亦云的心,也就寻到教育本真之路了。“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唯有修炼点禅性,才能让我们从“夜深水静鱼不食”中有所醒悟,才能从被动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飘然无碍。“满船空载明月归”,虽然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修到了此境界,我们心中美好的教育情景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毛说:“爱如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的确,禅虽不言说,但骆玉明先生却借助诗让我感悟了它——教师真的有必要修炼一点“禅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