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文化 传承革命精神
2018-03-21王欢
王欢
摘 要: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既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西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西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先进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党建工作
一、重温红色文化背景
当前全党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两学一做”的教育学习活动,2016年又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所在的音乐舞蹈系重新编排大型民族清唱剧《党的女儿》,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共产主义的主题主线,再次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艰苦斗争下的一个缩影,烈士们用滚烫的鲜血染红了满山的杜鹃花。歌剧用艺术形式缅怀我党优秀的革命先烈,赞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弘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大力弘扬和传承党的宗旨,对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党史、学习英烈模范,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重温红色文化的过程
在建党95周年之际,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部署下,笔者所在院系积极组织编排大型民族清唱歌剧《党的女儿》,其是代表学院向建党95周年献礼的重点活动之一,是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的生动形式,是推动和加强党员党性锻炼和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音乐舞蹈系打造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的大胆尝试。同时学院党委也把他作为学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艺术表演手段,将革命精神进行传唱、传播、传承,以此鞭策师生党员牢记使命、增强党性修养,争做合格党员。
音乐舞蹈系主创人员在原有学生演出阵容的基础上,对该剧进行了完善提升,声乐教师张婧玉、郭四培、张东、陈帅等担纲主要演员A角,师生120余人同台演出。他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着手对这部歌剧进行适合现代舞台艺术和观众审美需求的艺术再加工,在不失原著主题表现与音乐风格的同时,将自己对该歌剧内容的理解运用到该剧目的表演过程中,向观众再现这部歌剧的精华。
《党的女儿》一共分为六场,演出中鲜红的杜鹃花瓣漫天飞舞,舞台布景转入1935年的杜鹃坡村外,一群国民党匪兵把8名共产党员押赴刑场。杜鹃花丛中血迹斑斑,女共产党员田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并联络桂英、七叔公成立了三人战斗小组,同叛徒马家辉及白匪军斗智斗勇。故事的最后,田玉梅为了拖住敌人,掩护交通员把情报和盐送给山里的游击队被白匪军抓住。田玉梅怀着对共产党忠贞不二的信念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她那永垂不朽的精神化作满山杜鹃花盛开在杜鹃坡上。
其中《羊羔羔吃奶跪望着妈》是鹃妹子的主题音调,旋律单纯,感情真挚,完全是一个儿童纯真的心声,在剧中每一次出现都让人潸然泪下。田玉梅的主要唱段《万里春色满家园》是中国民族歌剧模式下的“绝唱唱段”,即主人公慷慨赴死之前的内心独白,是全剧的核心唱段,也是点睛之笔,是一首篇幅长大、情感层次复杂的咏叹性唱段,音乐借用戏曲板腔体的方式做戏剧性展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该剧在校内为各级党政干部、教师、学生演出多场。参加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先后在江西中医药大学、九江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进行演出,观众达到数万人,受到广泛好评和肯定,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成效与启示
红色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承载着革命军人和革命群众听党指挥、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承载着他们英勇牺牲,献身使命的革命气节。这种优秀文化的先进性,被红色革命历史一一印证。其内涵特质、历史地位、精神价值,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达到了有机统一。学生们观赏歌剧之后表示:“只要人类存在,有些东西就永远不会褪色。如理想、青春和使命。即使对那段历史并不熟悉,我们依然能从歌剧《党的女儿》中深切感受到曾经激励过几代中国人的革命热情。”
此次演出有多位学生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孙团长的饰演者,杨睿同学克服了与角色之间年龄、性格、所处时代的差异,以自身的领悟和努力,对角色不断地打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他说:“红色历史需要我们年轻一代铭记,红色精神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饰演过程中更加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和精神魅力,激励我积极向党靠拢。”另外,还有很多参演同学表示,这是一段人生中特别难忘的经历,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更应珍视这伟大的革命精神,更应当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争做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演英雄学英雄”,在一次次排练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革命志士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对党的无限忠诚、为革命舍生取义的精神,对“共产党人”的内涵有了更为真切的感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党爱国教育。
四、探讨与评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指引广大人民奋斗的方向,同样也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决定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坚守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红色革命文化是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具体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创新性的具体体现。同样对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加强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积极的实践作用。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继承,更体现了党在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此次通过《党的女儿》的排练演出,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应加强。
(一)积极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紅色革命文化是一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坚强的后盾。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物质文化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所蕴含的行为文化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要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培育新的红色文化基因,让红色基因浸润到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
红色革命精神内涵丰富,其意蕴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田玉梅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是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革命精神,发扬革命精神也应缅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把对烈士学习的敬仰,化作学习的动力,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积极推进红色革命文化的文以化人功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也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
此次的排练演出,让参演人员有幸重温一次红色经典,通过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恢弘绚丽的舞台场面以及独特的地域人情,既欣赏了民族清唱剧的艺术精品,又从田玉梅、桂英、七叔公等艺术形象身上学到革命前辈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作为新时期的中国人应传承和发扬革命优秀传统,同时赋予它更多的精神内涵,更加有针对性的领会红色革命精神。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文以化人功能,既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五、重要资料附录
(一)剧情概述
《党的女儿》是一部红色经典民族歌剧,1935年,江西苏区杜鹃坡,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杜鹃坡一片白色恐怖。刑场上,女共产党员田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
田玉梅没有被敌人的血腥屠杀吓倒,擦干身上的血迹,决心和敌人斗争到底。她找到原区委书记马家辉,报告老支书临刑前说党内有叛徒,然而叛徒就是马家辉,田玉梅险遭叛徒的暗算。马家辉和白军团长设计埋下重兵,妄图一举消灭游击队。在这危机四伏的关头,田玉梅一片赤诚化解了七叔公对她的疑惑。她再入虎穴,把桂英心中熄灭的革命之火重新点燃,揭穿了马家辉的叛徒嘴脸。
田玉梅、七叔公和桂英连夜上山找游击队报告敌情,可游击队已经转移。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危难时刻,三人自觉地成立了战斗小组。游击队得到七叔公的报告,周密部署,打了敌人的伏击。田玉梅和桂英在筹盐时,与马家辉相遇,她们勇斗叛徒,除掉了马家辉,而桂英为了掩护田玉梅壮烈牺牲。枪响引来了白军,田玉梅为了拖住敌人,保护游击队交通员小程,被白军抓住。田玉梅豪气凛然,视死如归,怀着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慷慨赴义,她那不朽的精神化作了满山盛开的杜鹃花。
(二)特殊地位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剧作家阎肃等人将《党的女儿》改编为歌剧。该剧由总政歌剧团为班底,彭丽媛、杨洪基、孙丽英、秦鲁峰等担纲主演,刚一上演,就引起轰动。专家认为,这出歌剧不仅传承了民族歌剧的优秀传统,并且以新的观念在不少方面有所创新,成为新时期中国风格歌剧作品的代表之作。因此,这出新创剧目众望所归地获得中国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这部作品也成为人才济济的总政歌剧团的保留剧目。
《党的女儿》体现出的美学风格,与时下习见的一些西方古典歌剧大不相同。那种张扬的个性,英雄主义的情绪,还有在这个时代鲜见的为信仰献身的精神,都以直接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在听惯了柔美韶乐的今天,这一黄钟大吕之声的震撼,有着别样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