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新法精神,践行共同富裕观
2018-03-21盛晟
盛晟
摘 要:王新法同志是全国脱贫攻坚模范,2017年2月23日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王新法同志以一个退伍老兵身份义务投身脱贫攻坚,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共同富裕观为指导,真正准确把握了精准扶贫的实质与真谛。当前,要打赢脱贫共攻战,尤其需要学习王新法精神,学习他的共同富裕观并切实践行。
关键词:王新法;共同富裕;脱贫攻坚
2018年1月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决定,追授王新法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从河北石家庄到湖南石门南北镇,1000多公里重重关山阻隔,但隔不断一个怀抱梦想共产党人的坚实脚步;从2013年到2017年,1000多个日夜凛凛霜风侵袭,但袭扰不了一个退伍老兵扶贫攻坚的坚强决心和意志。王新法,一名共产党员,一位退伍老兵,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间,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用自己的一腔赤诚乃至生命书写了自己特别的人生梦想、信念追求,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给今天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决战以深刻的启示。
一、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追求
王新法生前说,他想圆两个梦,一个就是展示现代軍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的精神和团队的精神,第二个梦就是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条共同致富的路,为我党凝聚战斗力,为政府锦上添花。
马克思主义者从不隐讳他们对财富的态度,他们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革命因素,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还必须首先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必然是共产党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必然要把共同富裕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1953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第一次在党的正规文献中明确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1985年,邓小平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中阐明:“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把共同富裕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高度,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坚持。
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为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宏伟目标。现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已不在经济总量的提升,而在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乃是我国能否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一时期更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王新法同志准确把握了精准脱贫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他说:“我到这个贫困村,帮扶的不是哪个人,而是集体。”精准脱贫,固然要精准施策,要有精准举措,但并不是某一家某一户的个别“脱贫”,而是不使任一名贫困人口例外的共同“脱贫”;而共同富裕的“共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宽泛的“共同”,重要的是指贫困人口与总体小康的“共同”。王新法之“共同”有目标,“共同”有侧重,通过共同富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这是王新法同志的扶贫观,也是他的共同富裕观。可见,王新法同志,是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原旨和内涵的。
二、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共同奋斗
富裕要靠奋斗,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习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剥削阶级的思想,等、靠、要的心态是街头乞讨者的心态。脱贫攻坚,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贫困人口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传统和优势。新中国刚成立之时,我国积贫积弱,是我党团结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共和国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实现共同富裕,打赢脱贫攻坚战,也要走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人类社会到今天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时代,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劳动者只有参与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分工,进入现代经济体系,才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目前,许多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除了灾、病等不可抗因素及自然条件差之外,长期游离于现代经济体系,处在产业链低端,生产经营粗放,劳动效益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现有贫困人群都处于显著劣势地位,单个的力量更加弱小。“众人拾柴”,聚集起大家的力量,共同奋斗,共同富裕,才是较好的出路。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正是许多贫困落后地区改变面貌走向富裕的共同经验。华西、蒋巷、林州、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都是这样做的。
王新法同志并不认为他自己是包打天下的英雄,尽管他有军人的肝胆,也小有积蓄。他联系了一批老战友、退伍军人组建起一个“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指挥部就设在薛家村。王新法扶贫攻坚最大的特点就是带着群众结团奋斗。修峡河公路,沿线到处是悬崖峭壁,有上万方岩山需要打钻爆破,于是他就组织老百姓自己干,虽然费事,但是最终修建成功。成功的奥秘在于老百姓有没有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愿不愿为共同富裕而共同奋斗。王新法在薛家村4年,先后带领群众拓宽村道10多公里,架设桥梁6座,劈山炸石修建山道5公里,翻山越岭架设管网让全村人人都喝上了干净的山泉水,在各种建设中老百姓累计义务投工5800多个。王新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奋斗。2016年12月,王新法组织成立了湖南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他的思路仍然是通过组织群众共同奋斗实现群众共同富裕。在王新法看来,共同奋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三、共同奋斗必须力行以公为先
以公为先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没有以公为先的品质,共产党人便不足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以公为先是团队的生命,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是如此,一个单位,一个联盟,一个社团也是如此。以公为先,个体的力量同频同向,团队的力量才会倍加倍增,以私为先,个体的力量异频异向,团队的力量就会倍减倍削。“自己能出一份力,就尽量出一份力,搬得起一块石头尽量帮着搬。”没有以公为先的精神基础,任何需要共同奋斗的事业也干不成,干不好。
或许有的人想不通,有的地方扶贫,分发点扶贫物资常常闹得村民意见纷纷,薛家村怎么人心就那么齐?薛家村人心齐不是天然的。薛家村的人心齐是受过教育的,是受过感染的,是由王新法精神点燃和引爆的。
2014年3月,王新法到薛家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山河圆”烈士陵园,王新法捐出12.8万元,买了红绸子和3.5万株油茶苗。事实证明,王新法这个先进精神支柱的做法是对的。先前这里的村民人心涣散,在王新法的感召下慢慢聚拢来。在复垦过的“山河圆”中,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投劳,不计报酬,种上了王新法购买的油茶、紫薇,还自发捐赠栽种了3000余株楠木、红豆杉、八月桂等名贵树种。
在薛家村4年,王新法出资上百万,几乎拿出了他的全部积蓄,他是“花自己的钱,办群众的事”。2015年,他被县里评为“扶贫功臣”,获得奖金2000元。回到村里,他把历届退职健在的村干部聚在一起深情地说:“荣誉是给我王新法的,但创先的基础是你们打下的,奖金应该奖给你们。”说完这些他倒贴了300元,将2300元平均奖给了在场的23名退职的村干部。在王新法的影响下,薛家村的村民变了,他们开始能吃苦了,能参与奉献了。王新法感慨:“最难改变的不是群众的贫穷,最难改变的是我们对群众的偏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曾说:“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王新法说他到薛家村是带着思想来的,不是带着私欲来的。王新法改变村民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自己的为民情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以自己的大公无私,唤起村民的以公为先,其是王新法同志为群众共同奋斗找到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保证,也是王新法同志为实现群众共同富裕找到的必要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前,人们正进行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决战,正处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败攸关的重要关头,任务艰巨,责任繁重。学习王新法,就要学习他牢记原旨,不忘初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学习他将当前的工作任务纳入共产党人长远的历史担当中去的胸襟见识,学习他以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以团结、发动、组织战友与群众共同奋斗为基本途径,以大公无私、以公为先的精神品格为基本依据的一整套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勇军.王新法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N].三湘都市报,2018-01-04(A8).
[2]邓桂明,孔令芳.王新法:河北老兵自掏腰包幫扶石门贫困村[EB/OL].(2017-02-23)[2018-01-07].http://hunan.sina.com.cn/news/2017-02-23/detail-ifyavvsk2916819.shtml.
[3]习近平.习近平: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EB/OL].(2014-01-14)[2018-01-0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4/c_118967450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