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企青年成长成才的措施研究
2018-03-21李昕泽
李昕泽
摘 要:为响应党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认真落实“创新发展·青年担当”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国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目标任务,在党委指导下,探索开展了“岗位创星”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员工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搭建学习、实践、展示和保障平台,青年职工担当尽责、勇于作为,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提高管理、市场拓宽、优化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推动公司顺利完成经营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岗位创星;青年担当;措施方法
一、主题明确有利于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为加强党建带团建,在党委的指导下,工会的支持下,企业创新性开展了“岗位创星”特色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活动主题为“岗位创新、岗位塑才、岗位争优、岗位贡献”,引导广大青年员工积极献计献策,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专业技能、管理服务等目标任务,同时展示青年员工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实现自身价值。青年员工占在职员工总数的33%,依托板块管理,划分活动单位,由各板块团委牵头组织推进活动,宣传动员、实时展示活动成果,以确保覆盖全体青年员工。经过两年的活动开展,公司进行了成果评选,经过评审小组、领导小组评审讨论后,最终评选出首届明星集体和个人,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经验介绍,做了宣讲,激励了广大青年职工。并形成常态长效化,建立档案,定期跟踪明星集体和个人作用发挥情况,确保实效。
二、学习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增强思想意识
根据团组织“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以团支部为单位,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及主题党课,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团员青年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及青年责任担当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提高广大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公司搭建了“大讲堂”“讲习所”等重要学习平台,课程着眼于工作实际,涉及党章党规、政策法规、工作操作防范、分析方法、管理理念等各个方面,鼓励青年骨干主动讲课,分享经验,带动提升了青年员工的综合业务能力。同时,开展“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征文摄影活动,要求团员青年結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文字或影像的方式来表达青春的活力,奋斗的美好,领悟青春梦、中国梦的真正含义。
三、实践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展现创新能力
一是注重科技创新。坚持融入经营中心,立足本职,各单位鼓励职工加强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成果转化率达76%,部分产业经过流程优化、技术提升,劳动效率平均提升15%;多项技术、发明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在军品、民品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注重技能技艺。积极开展各类岗位练兵,促进职工“比、学、赶、帮、超”,苦练硬本领、学技术、练绝活,各单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采取班组会前会后讨论会,分配导师帮扶竞争机制等,塑造了一批拥有绝技绝活的技术工人,通过自行改造设备设施,反复调试配型配件,修炼修、磨、打、压等技艺技能,锤炼了实践经验,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实用、规范有序、长期有效的技能提升长效机制,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人才支持和素质保障。
三是注重管理提升。注重标准化流程、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建设,各单位集思广益,通过优化流程,减少劳动力,改善职工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实施成本精准核算,实现成本有效控制;各单位、车间、班组积极探索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严格定岗定员定任务,加大考核监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成本,实现科研、生产、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四、展示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实现成果共享
通过岗位创星表彰大会,评选出的明星集体和个人就其在工作中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建立了微信讨论群,不定期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开展公司内部的宣讲,不断探索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市场的推广应用,对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建立青年创新优秀成果库,编印成册,使青年创新成果成为企业随时可以调用的宝贵资源。对于表现优秀的青年员工向省市级或上级单位推荐,年均2个集体被授予省级荣誉称号,10余人获得地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五、保障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形成有效激励
创建两年推荐评选机制,首届评选出技术创新星、专业技能星、管理服务星和爱岗敬业先锋号共计15项,对其进行了命名,给予了奖励,建立了跟踪档案,定期进行跟踪,督促其模范带头、率先垂范。依托省级劳模工作室,打造青年培训和技术创新平台,培养青年员工独立自主的钻研能力,规范运作标准,使其成为成果倍出的重要载体,实现“动脑想”“动手干”和“出成果”的有机结合,做好“传、帮、带”工作,确保为青年员工扎实业务、勇于创新、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氛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公司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对青年的重要指示精神,畅通青年成长之路,搭建青年发挥作用的舞台,让青年成为推动公司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参考文献:
[1]王向阳.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