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018-03-21
最近收到税务局的一个信息,提醒要按时申报个税。正好,提高个税起征点,也是2018年全国“两会”的一大热点。舆论大多都关注起征点定在多少钱,5000、7000还是10000?但如果看看《政府工作报告》,其实比起征点更重要的是这样一句话: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在我印象中,很早的时候,专项费用扣除问题就提出来了,如今算是看到落地的希望。确实,个税不是简单的起征点问题,其背后是税制的公平合理,而税制正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事实上,当代中国的每一个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最后可以归结到治理问题。
本期南风窗的两会报道,把主题定在了治理现代化,也正因为治理现代化和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正如个税的例子,如果只是局限于起征点,那是比較粗糙的治理;而真要设计出公平合理的个税方案并严格执行,考验的又是治理体系的效率和效能。
治理和管理不同。管理,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视角,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隔是前提,尽管有“管理民主”的存在,但也是为更好贯彻管理者的意志服务的。而治理,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的秩序状态,管理者的意志还要服从于更高的价值约束。
到底什么是现代化的治理?既然治理现代化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么与现代化相对应的前现代的落后的治理现象,也会同样为普通人所感知到。这次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广泛讨论到营商环境、发展环境和法治环境,“环境”最直接的体现是公权力部门的作风,比如做事托关系、走门子,动不动就是要“搞定”、“摆平”,吃拿卡要、违法乱纪等现象。前现代治理有一个突出特点正是不重视“非人格化”的规则,“身份取向”压倒“公平取向”。
不要小看了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重要性。在有的治理主体看来的小问题,在当事人看来是天大的问题。正如个税问题,专项费用扣除对于有的部门来说也许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它会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家庭。
从影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所谓小问题着手,来撬动背后的体制性机制问题的解决,是现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久前被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的高度肯定。从小问题着手,受益面很大。切口虽小,但一个一个部门去整合,其实是不断触及部门的权力和利益。浙江的思路也是要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牵引作用,以此撬动各领域改革。正如浙江的同志所说,“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质就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无论何种治理主体,无论地位多高、力量多大,都要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评判。这是治理现代化的第一要义。治理得好不好,在当代中国归根结底就是要看能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的时候,有一段和外来工代表米雪梅的互动。米雪梅代表1997年来广东打工,从女保安做起,如今当了人大代表之后非常关心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了米雪梅所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之后,强调共产党就是要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什么地方人民感觉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排忧解难。
正如个税、“最多跑一次”等案例显示的,从影响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所谓小问题入手,不仅仅是因为现代化治理的价值约束,更是对治理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前现代的治理的弊端,同样不仅仅体现在不重视“非人格化”的规则,更是体现在效率效能的低下,看人下菜碟和规则僵化是并存的现象。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和融合,在中国蓬勃发展,对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为治理方式创新、治理能力提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现在常说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其实同样可以用互联网改造传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关于大数据的论述中指出的那样,运用大数据可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大数据来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可以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约束和技术推动的精细化水平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治理。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去辨别,很多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到底是价值理念出了问题还是技术条件不具备;同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去总结,很多突出的治理创新,到底是如何让“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在生活中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