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北边境旅游发展及其地域空间模式研究

2018-03-21王丽丽明庆忠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边境贸易边境跨境

王丽丽 明庆忠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边境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本身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者可以在边境地区体验不一样的异国风情。游客涌入边境地区可以带动沿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沿边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改善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这是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东北边境是全国最早发展边(跨)境旅游的地区,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东北地区已经积累了不少开展边(跨)境旅游的经验,为我国其他沿边地区,尤其是西南陆疆地区发展边(跨)境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于东北边境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边境旅游资源评估:孙文昌、韩杰(1992)对东北境内9个重点边境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大致分析[1];刘丽荣(1996)对东北边境少数民族村落的生产生活作了见闻记录[2];于立雪、李锦鑫(2011)对黑龙江省东宁县边境口岸土地资源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进行了探究[3];刘佳劼、徐淑梅(2014)则着重分析了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4];李园慧(2012)探讨了东北东部边境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经济条件,并着重分析了生态环境、民族民俗资源、冰雪旅游资源等[5];周彬、钟林生、陈田(2013)分析了黑龙江省中俄边境界江界河、生态、文化、冰雪资源等[6]。(2)边境旅游产品开发:郑辽吉(2009)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通过简化出入境手续、构建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来实现旅游产品的创新与联合开发[7];聂晓倩(2013)针对丹东市提出了“一体两翼两片、五廊三副”开放式空间发展格局,并且提出发展沿江游、朝鲜游、红色游、海岛游等特色旅游产品[8]。(3)边境旅游客源市场:韩杰、赵富强(1992)在分析东北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展边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建议[9];刘颖(2008)对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客源作了时空分析,总结了边境旅游者的人口特征[10];刘晓杰、杜娟(2009)提出有针对性地拓展黑龙江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11]。(4)边境旅游合作机制与开发模式:袁庆寿(1997)提出农工贸一体化边境旅游城市的经济合作机制[12];李飞(2013)从经济学、国际关系、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重理论视角重点解读了以跨境旅游合作区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13]。

1 东北边(跨)境旅游的发展过程

东北边境的中朝、中俄、中蒙地区是国内最早开展边(跨)境旅游的地区,为我国各地发展边(跨)境旅游积累了经验。东北边(跨)境旅游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 边境旅游的萌芽期(1985—1991年)

早期的边境旅游是伴随着贸易往来出现的产物。多数边境城市最早以边境贸易为主,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来维持两国贸易均衡,不存在贸易结算问题;边境贸易背景下衍生的边境旅游则采取对等交换团队的办法,以此来实现双方进出境人数的基本平衡。

国内边境旅游萌芽约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形式仅限于中朝双方边境城市的互访活动。1987年11月,辽宁丹东开辟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边(跨)境旅游线路——丹东至新义州一日游。1988年9月24日,中国和苏联首先开通了“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边境一日游项目。同年3~6月又相继开通了“哈尔滨赴苏七日游”“同江—下列宁斯科耶一日游”“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一日游”“东宁一乌苏里斯克一日游”等更多边(跨)境旅游线路。1988—1990年间,国务院相继批准了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部分东北边境城市进行边境旅游活动。1991年,中朝俄三方政府在图们江流域联合打造了唯一一个第三国人入境免签的经济贸易区“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同年,吉林省珲春市旅行社开通了第一条对朝跨境旅游线路。在各项有利政策的推动下,东北边境地区贸易和旅游活动日益活跃,带动和发展了边境各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一时期的边境旅游的特点表现为游客人数少、规模小,边境旅游政策也不统一,边境贸易占主导地位,边境旅游只是边境贸易的附属产物。

1.2 边境旅游发展期(1992—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影响下,东北边(跨)境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边境贸易与边境旅游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边(跨)境旅游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国家层面上,国内外政府方面为边境地区的贸易和旅游活动营造了相对友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从地方层面上,尤其是国内东北边境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贸易形式和旅游形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易货贸易逐渐消失、外汇结算呈增长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边(跨)境旅游交换对等团队的形式也逐渐淘汰,现汇旅游者持续增加,东北边(跨)境旅游不断升温,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凭借独特的边境地理区位,以边境各市县为载体积极开展一系列边(跨)境旅游项目。据统计,1994年,仅俄方赴黑龙江省的游客已达到了10万人次,年增长率接近50%。这一时期的边境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边境旅游的活动空间逐渐延伸进入内地城市,边境贸易及边境旅游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边境贸易进展相对顺利,边境地区资金流动性较强。

边境贸易以及边境旅游活动快速发展,但政府方面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边境市场秩序一度比较混乱。由于边境贸易活动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边境走私以及边境国家安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边境贸易及旅游活动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态势。国家及地方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规范治理措施,严加管控边境贸易及旅游市场态势,边境旅游随之进入整顿规范与调整时期。以俄罗斯为例,俄方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中方出境人员数量、放宽俄赴华旅游购物者条件的措施,该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经济效益。这一时期的边(跨)境旅游的特征表现为游客人数持续增长、旅游规模扩大,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边境旅游政策,边境贸易与边境旅游呈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之势。但是边境旅游快速发展时期的问题和矛盾也较为突出,政策不完善以及市场秩序管理问题是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难题。

1.3 边境旅游繁荣期(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国家高度重视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大东北沿边开放力度,促进发展边境贸易和跨境物流,加快建设边境贸易中心、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全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纲要(2001—201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丹东、珲春、黑河、绥芬河、满洲里等沿边开放城市的区位条件,重点对俄、蒙、朝等东北亚国家发展边境贸易。《“十一五”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05—2010年) 》指出要加快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带动边民致富和地方增收、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发展边境旅游,促进出入境旅游健康发展。《 “十二五”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 》强调要挖掘边境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依托边境旅游资源开发重点边境旅游景区和开发边境特色的旅游线路,鼓励发展边境旅游等。《“十三五”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5—2020年)》指出要推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边境地区民生,大力发展边境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着重强调发挥好周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带动作用,突出休闲旅游等功能。

在国家利好政策的积极影响下,东北边(跨)境旅游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边境口岸更加开放,通关手续的办理更加便利,旅游线路更加多样。中朝方面,边(跨)境旅游取消了人数限制,同时添加了新的旅游线路,放宽了出境停留时间。中朝边(跨)境由单一的平安北道向内延伸到了朝鲜首都平壤和板门店地区,最长停留时间可达6天。与此同时,中俄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整边境旅游也逐渐回温。2005年,中国政府宣布将俄罗斯列入中国公民团体出境游的开放国名单,同时国家旅游局与俄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开放了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的绿色通道,该举措实现了中俄边(跨)境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突破。2011年,中朝俄三国合力集中开辟了三国边(跨)境环形旅游路线,为东北地区的边(跨)境旅游合作打下坚实基础。2014年,珲春市圈河口岸出入境人数累计达到47万人次。2016年,珲春市与滨海边疆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的签署实施,标志着东北边境旅游发展逐渐形成互动互补的发展格局。这一时期边境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边境旅游政策更加完善,口岸更加开放,以经济合作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经济贸易往来。

2 东北边(跨)境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模式

2.1 国内外边(跨)境旅游发展模式借鉴

2.1.1 跨境国家公园发展模式

美国与加拿大同属于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缘关系的原因,一直保持着边境地区的密切交流,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美加边境一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边界。美加边界的跨境国家公园是美加边(跨)境旅游合作发展的典型模式,其成功案例包括美加和平门公园、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等,其管理的共同点是建立美国与加拿大的共同管理委员会,负责跨境旅游的综合事务处理,但具体事务则由两国分担不同的部分。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朝鲜不仅有地缘上的优势,且处于同一个泛东亚文化圈,边(跨)境旅游的突破性发展除了依托边境基础之外,必须建立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之上,创建多种国际旅游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国际旅游合作协调机制,为边境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依托兴凯湖、黑瞎子岛等边境旅游资源,建立两国跨境合作、共同管理的国家公园,打造自由跨越式的旅游景区,共同开发具有特色的跨境旅游产品。

2.1.2 边境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欧盟边(跨)境旅游的发展是通过借助成员国内部多方面、多层级的合作来实现的,依托申根协定打造一个相对完善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德、法、瑞士通过莱茵河的地缘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上莱茵河经济合作区,形成了跨境区管理委员会、区域劳动力委员会、区域政策委员会与旅游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的跨境旅游合作模式。在欧盟成员国内部,不仅拥有良好的边境旅游整体宣传品牌,同时一些特色跨境旅游小镇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依托边境自然风光、传统民族文化打造的旅游小镇极具地方特色,为边(跨)境更添魅力。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看,欧盟的边境旅游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的区域合作基础之上,经过多年发展的合作发展,不断扩大区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东北地区应该协调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专门的跨境区域管理委员会,积极打造边(跨)境旅游线路和边(跨)境旅游产品,在国际上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边境旅游品牌。东北边境地区可利用边境民族资源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民族村寨,如恩和、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漠河北极小镇、同江赫哲民族村等等,依托边境区位优势和少数民族文化打造边境地区旅游增长点。

2.2 东北边(跨)境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模式

在发展边(跨)境旅游地域空间系统中,需将边境城市作为基本点和核心吸引力,以边境口岸城市为主要增长点,以交通通道以及界河为轴线,重点构建跨境旅游通道体系,通过内拉外联辐射带动内陆经济发展。东北边境地区共有25个公路、铁路口岸,陆地口岸以满洲里、绥芬河两个重要节点城市为核心,沿东北“亚欧第一大陆桥”和G301线向内陆腹地延伸,连接海拉尔、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等内陆中心城市,沿轴线渐布满洲里—绥芬河沿线经济带,辐射东北地区。

根据东北地区发展现有的特征条件,结合地区经济格局,抓住国家沿边开放、兴边富民行动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机遇,依据“统筹规划、打造平台、创新方式、营造环境”的发展战略,强化全域旅发展理念和方式,构建中俄蒙跨境国际旅游廊道,重点建设中俄、中蒙、中朝三大旅游合作圈,着力打造四条旅游发展轴,培育五大跨境旅游合作区,形成“一廊、四轴、三圈、五区”的边(跨)境旅游空间发展的总体模式。

2.2.1 口岸节点增长极发展

边境城市是边境旅游地域空间系统的基本节点,也是实现跨境联系、沿边开放交流的重要支点。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空间系统的形成与演变离不开边境城市的发展,边境城市在发展边(跨)境旅游以及辐射内地经济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边境口岸城市特殊的区位优势在边(跨)境旅游空间系统中发挥着核心吸引力以及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边境口岸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制约和影响着边(跨)境旅游的发展进程。边境城市是边境旅游地域空间系统中经济增长的中心,也是地域空间内交通干线的节点与枢纽。边境旅游地域空间系统是由多个边境城市组成的,各边境城市之间通过交通线和经济网构建的区域城市体系与边境旅游地域空间系统间存在着要素、结构及功能上的统一[14],可以通过两个系统上的耦合关系、研究边境城市网络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来探索边境旅游地域空间系统。

2.2.2 廊道带状延伸发展

以哈尔滨为中心,以边境城市及国家级口岸为依托,以亚欧第一大陆桥和G301线为轴线,构建“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赤塔—莫斯科”和“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向东西两极延伸的中俄蒙跨境国际旅游廊道,着力打造边(跨)境旅游经济辐射带。依托东北边境丰富的界江界河资源培养黑龙江中俄界江旅游发展轴、乌苏里江中俄界江旅游发展轴、图们江中朝界江旅游发展轴、鸭绿中朝界江旅游发展轴等四条旅游发展轴,向内辐射带动边境中小城市以及沈阳、长春、哈尔滨等腹地中心城市的旅游发展,以边(跨)境旅游合作区及旅游重大重点项目为支撑,向外辐射打造纵深跨境旅游走廊,建成连接东北亚的国际旅游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国际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沿边开放水平。

2.2.3 合作区面状发展

依托绥芬河、丹东、满洲里三大边境大口岸城市构建中俄、中朝、中蒙三大跨境旅游合作圈,积极发挥满洲里、珲春等边境口岸城市独特的金三角地理区位,创建极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边境旅游城市综合体;以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丹东等5个边境旅游城市为核心,依托周边的旅游资源,结合边境经济合作区等政策之集成,重点培育发展内蒙古满洲里边(跨)境旅游合作区、黑龙江黑河边(跨)境旅游合作区、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边(跨)境旅游合作区、吉林珲春边(跨)境旅游合作区、辽宁丹东边(跨)境旅游合作区等5个边(跨)境旅游合作区。

中俄旅游合作圈以绥芬河—东宁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引领,以黑龙江黑河边(跨)境旅游合作区、吉林珲春边(跨)境旅游合作区为核心,以黑龙江、乌苏里江等界江旅游经济带为依托,重点面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开放合作,积极推进亚欧第一大陆桥的建设,重点在绥芬河—东宁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积极探索旅游双多边合作与自由贸易的试验办法,建设中俄贸易合作与旅游合作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以及面向东北亚区域性的旅游商贸服务基地和文化旅游目的地。中蒙跨境旅游合作圈以满洲里、二连浩特等两个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为核心,加快中蒙沿边旅游经济带建设,重点面向蒙古东方省、苏赫巴托尔省、东戈壁省等东部沿边地区开放合作,形成“两国一区、境内关外、封闭运行”的双边合作模式,建立集国际贸易、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及旅游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中朝旅游合作圈以丹东边(跨)境旅游合作区为引领,以丹东为核心,以集安、临江为带动区,重点面向朝鲜开放合作,依托G1113线和G11线,向内联动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重点在丹东加快发展跨境旅游、物流及保税购物等相关产业,建设鸭绿江经济走廊重要的口岸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贸易基地。以5个边(跨)境旅游合作区以核心,以沿边交通通道和界河通道为依托,积极把中俄、中蒙、中朝三大旅游合作圈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对接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

3 结论与讨论

边境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区位存在,其屏障功能到吸引辐射功能的转变过程中,国家政策与跨境地区联盟组织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东北地区的边(跨)境旅游是边境贸易发展的衍生产物,在多方国家积极有利政策的影响下,通过边境贸易带动边(跨)境旅游发展,边境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友好互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与边境旅游共同繁荣。东北边境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沿边旅游发展较为分散,未形成统一发展的合力,尚未构建统一的集约化的空间发展模式,这是目前东北地区边(跨)境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借鉴其他地区旅游发展的经验,结合东北地区自身的发展特点,未来东北地区边(跨)境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点:以边境特色旅游小镇(城市)为依托,打造东北边(跨)境旅游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以边境城市为节点,以界江界河、海陆空交通线为轴线,形成网络型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边境贸易与边境旅游互补合作,促进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昌,韩杰.东北边疆区域旅游的开发[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报),1992(3):116-124.

[2]刘丽荣,初莫基,胡颖.东北边境见闻录[J].开放之窗,1996(5):22-25.

[3]于立雪,李锦鑫.东北边境口岸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功能分区探究:以黑龙江省东宁县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7-42.

[4]刘佳劼,徐淑梅,王茗蕾,等.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4):163-170.

[5]李园慧.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6]周彬,钟林生,陈田.黑龙江省中俄界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3(6):182-187.

[7]郑辽吉.丹东边境旅游产品创新与联合开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观点[J]. 世界地理研究,2009(2):128-134.

[8]聂晓倩.丹东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2013(6):91-112.

[9]韩杰,赵富强.东北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J].旅游学刊,1992(7):25-28.

[10]刘颖.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1]刘晓杰,杜娟.黑龙江省涉外旅游业的发展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7):128.

[12]袁庆寿,隋舵.农工贸一体化:东北亚地区边境城市间经济合作的切入点:以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经济合作为例[J].学术交流,1997(6):35-38.

[13]李飞.跨境旅游合作区: 探索中的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J].旅游科学,2013(7):10-41.

[14]甘静.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边境贸易边境跨境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商务部: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先行先试 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缅甸与孟加拉国边境贸易增加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17世纪卫拉特蒙古与俄国的边境贸易概述
中俄边境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