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休闲林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8-03-21姚丽敏
姚丽敏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1 城市休闲林业的发展
城市休闲林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将林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在城市市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已有林业资源为依托,以林业产业为基础,形成的多属性、多业态、多产业的林业持续发展综合体。休闲林业的范围包括以森林公园为主的森林旅游,普通林区的度假、休闲,城镇公园绿地的歇息和休闲等户外活动。
城市休闲林业起源于20世纪初日本、德国的林业实践活动,后来逐渐被国内外研究者关注。最初是分析城市休闲林业这一现象,后来倾向于分析城市休闲林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过程。城市休闲林业是具有经济、生态、休闲等属性的多功能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林业的今天,不仅要关注城市休闲林业的经济属性,还要强调其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
2 太原市休闲林业现状
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区面积6 909.96 km2,人口数量429.89万人,2013年人均GDP达到56 547元。太原市中心城区内现有29处全市性公园、27处区域性公园、125处景点社区公园、18处专类公园、49处带状公园和237处街旁绿地。截至2010年底,太原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6.80%,31.98%,9.59 m2,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7 611×104m2.2010年2月,太原市已经跨入了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2.1 休闲林业类型
笔者按照是否收费、可否进入、森林资源的自然属性等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太原市城区和城郊已开展或可开展休闲林业的景点分为以下4类。
2.1.1 城区收费休闲林业景点
此类景点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基础设施完善,绿化率高,兼具休闲、文化、科研等多种功能。如,晋祠公园、天龙山、龙山、太山、双塔寺、碑林公园、店头古堡、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太原动物园等。
2.1.2 城区免费休闲林业地
此类休闲林业地基础设施和人文设施完备,树木种类繁多,结构配置合理,具有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如,汾河公园、迎泽公园、文瀛公园、龙潭公园、太原市森林公园、西山万亩生态园、长风商务区绿地以及住宅小区的街心花园等。
2.1.3 城郊免费休闲林业景点
此类景点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方,较适合自驾游;基础设施少、简陋,但风景秀丽。代表景点有蒙山、崛围山、二龙山、汾河二库风景区、娄烦县云顶山、阳曲县凌井沟、王封一线天等。
2.1.4 城郊自营休闲林业项目
从传统“农家乐”发展而来,各区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观光、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一体化的林业休闲项目,目前已具一定规模。如,采薇庄园、慕云山生态园区、华辰农耕园、龙田花卉动植物博览园、要子庄天然生态园林、中隐山生态旅游区、清丰农庄等。
2.2 休闲林业模式
休闲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以轻松自由的精神状态从事各种有利于身心恢复、精神愉悦和自我实现的活动。休闲的概念决定了其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目前,太原市休闲林业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审美及文化体验型、劳动和收获体验型。依照这一分类方式,上述休闲林业类型中,城区收费休闲林业景点、城区免费休闲林业地、城郊免费休闲林业景点属于审美及文化体验型,城郊自营休闲林业项目属于劳动和收获体验型。
太原市休闲林业和其它大、中城市休闲林业的发展特点相似,在旅游区位上,地处城郊100 km内,车程在2 h内,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在旅游资源类型上,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森林景观资源设计较单一;在旅游方式上,以短途旅游为主,游客以自驾游和散客为主;在市场划分上,以本地游客为主,回头客多,持续发展潜力大。
3 发展建议
3.1 建立森林游憩标准
休闲林业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利用森林景观等自然资源,向游客提供的风情感受、观光度假、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林副产品等生活体验,达到消除疲劳、营造美好心情目的的新型产业。然而,由于自然资源状况、休闲旅游设施、服务管理水平、资金投入程度、地理位置的可进入性等原因,每个休闲林业开展地的游憩程度有所差异。
鉴于目前国家生态旅游开发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应建立一套森林游憩标准体系,分析林业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采用自愿申报和专家推荐的方式,邀请植物、生态、景观、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休闲林业区的负氧离子浓度、空气清新度、自然景观优势、休憩服务条件和交通便捷度等指标,尤其是对负氧离子、空气颗粒物、空气细菌含量等森林健康因子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森林游憩标准,由专家打分评级,各旅游区每年向公众发布森林健康因子的监测数据,定期进行游憩评级核查和优秀升级等。各休闲旅游区在专家评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休闲林业活动。
3.2 合理利用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制约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多数旅游目的地存在过度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旅游超载现象日益加剧,降低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世界各地的学者基于旅游承载力的概念形成了一系列管理理论,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理论,对景区环境和游客体验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案。同时,对景区环境进行了监测和评估,在环境达到或超过可接受变量的最小极限值时,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如,将由于过度利用而被严重破坏的景区空置一段时间,使其逐步恢复原貌;控制游客人数并实行预约参观制度;在各景区管理中心建立监测系统,对游客休闲满意度进行调查。
3.3 突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功能
3.3.1 灵活运用各种解说媒体
解说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项通过运用原始事务、借用直接的体验及说明性的媒体,去揭示事物内在意义与相互联系的教育活动。解说媒体分为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两大类。最传统、最被人们所熟知的是人员解说,游客在解说人员的引导下,可同时得到视、听、闻、触等多方面的实物解说体验。非人员解说是通过视听器材、解说牌、解说出版物、自导式步道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服务。
每个生态休闲景区都应按照科学性、艺术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原则,贯彻营销式解说理念,设置多样化的景观资源特色解说节目。解说内容应准确且主题突出,可以讲故事,但也要有知识性、科普性,让游客充分体会到游、乐、学、识。解说从业人员应尝试针对不同游客,使用不同媒体,观察其反应以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游客提供更多知性与感性的游憩体验。
3.3.2 挖掘森林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蕴含并提升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承载并丰富生态文明。当森林旅游成为人们“认识森林、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途径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郊林区、城市绿地等无疑成为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的大课堂。森林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延伸和创新,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各景区要重视对森林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游客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扩大森林生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如,将森林休闲旅游与各地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相结合;建设专项植物园、森林文化博物馆;开发深层次森林养生产品等。
3.4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在休闲林业发展过程中,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休闲林业资源,积极推广休闲林业理念;深度挖掘生态与文化内涵,打造多元化、多层次休闲林业模式;结合各区、县实际,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做好全市的休闲林业产业规划,避免陷入盲目开发和无序开发。休闲林业要布局合理、功能定位准确、技术含量高,休闲产品和服务要内容丰富,休闲水平要高。
政府可以从市场准入、税收、投资融资等方面制订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休息桌椅、停车场、公厕、垃圾箱、道路指示牌等;制定完善的、可操作的休闲林业发展制度,明确监管主体,将休闲服务质量标准化;以生态文明为理念铸造一系列生态旅游品牌,在创新中求发展,在保护中找特色,加快休闲林业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建设。
企业应认识到休闲林业是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实力提升的主要支柱产业。太原市周边自营休闲林业产业大多模式相似,缺乏创新。应积极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和推广自有品
牌,逐步丰富品牌的价值和内涵;加强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整体接待水平;开发林业健康养生产品,如,有机蔬菜、菌类、可驯养的野生动物、当地特色林产品等。
参考文献:
[1] 胡士磊,张 松,台朝朝.浅析休闲农业和休闲林业[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S2):65-67.
[2] 陶 萍.我国林业休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 张晓东.太原市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4] 叶 晔,李智勇.森林休闲概念辨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2):75-77.
[5] 蒋 琪.我国将力推森林旅游将新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EB/OL].[2015-08-27].http://env.people.com.cn/n/2015/0827/c1010-27521701.html.
[6] 虞建华.龙泉市休闲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94-95.
[7] 叶 晔,陈 静.基于体验经济的北京市城郊森林休闲发展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13,42(5):35-37.
[8] 黄志启.城市休闲林业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J].林业经济,2014(7):118-121.
[9] 余维可.关于瑞安市生态休闲林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温州农业科技,201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