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析共享发展理念的若干问题

2018-03-2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念群众

赵 畅

(1.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阐明了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凸显了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发展的不变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动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背景下,探讨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凸显了共享发展理念的问题觉悟

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中国共产党人抓革命、搞建设、促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判断,充分显示了共享发展理念鲜明的问题觉悟。

(一)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近4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逐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长期物资短缺的压力,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当时面临的中心任务,在发展理念上主要追求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了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比如贫富差距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社会矛盾,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仇富”的现象,使得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的呼声不断高涨。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着手解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课题。经过10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逻辑,回应时代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把党的发展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居于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核心地位,回应了现阶段我国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等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影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提出来,说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成为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看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1],共享发展任务日益紧迫。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不仅覆盖范围要全面,覆盖人群也要全面。从已经实现的小康水平看,一方面,小康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全面。人民群众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得到了较大的满足,但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方面差距还很大,人民群众对治安状况、民主进程等若干问题还不满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优美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小康的覆盖人群也不够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通过“先富”的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但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实践来看,“先富”问题解决得很好,“先富”的目标基本实现。例如,在2016年公布的胡润排行榜上,财富超过200亿的富豪有100多位,甚至有多人跻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财富超过2000亿。但与此同时,“共富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截至2016年底,全国还有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的群众还有返贫的可能,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此外,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他们并不是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实现了富裕的目标,而是通过一些非法的手段,如侵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等,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先富”和“共富”的矛盾日渐突出。如果不能对“先富”造成的贫富差距问题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必将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4]也就是说改革的成果应该由大多数人享有,而不能只是少数人受益,否则就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背离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也就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那么改革就失败了。共享发展理念正是聚焦于总体小康的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尚不全面、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现实问题,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提出来的。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再次凸显了共享发展理念鲜明的问题觉悟。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印证了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魅力

共享发展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共享发展理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资源,是对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新发展理念,是建立在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的。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更凸显了共享发展理念深厚的理论魅力。

(一)共享发展理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发展为了人民”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质

毛泽东同志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85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413。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质。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在辉煌成就的背后一些社会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差距等重大民生问题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质,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搞改革、干事业始终不变的初心。

2.“发展依靠人民”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明确指出历史不是精神的产物,而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7]。总之一句话,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习近平同志也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7]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了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谈到未来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294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观点,即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彰显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造了巨大的劳动成果却很少能够享有,大部分劳动成果被资本家通过剥削的手段据为己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产品的分配状况进行过生动的描述:“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9]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劳动不但没有给工人带来自由,反而带来了锁链。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可能共享劳动成果。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劳动成果奠定基础、提供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在当下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二)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智慧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尚书》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管子》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体现了封建社会对于“民本”的重视。同时,在封建时代,人们对于人人享有的理想社会也进行了诸多憧憬与描绘,例如,《礼记·礼运篇》就有这样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提出“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包含许多积极的因素,在历史上对限制皇权、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当然,就其思想实质来说,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为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并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些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智慧资源,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着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0]。当时,党对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是实现工业化。针对苏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讲话。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知之不深,加上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出现了偏差,党的正确的发展思想没能很好地坚持下去。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最初认识,为后来党形成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思考时,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认为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我们解决诸多矛盾和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巩固,人民生活水平能不能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能不能增强,“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11]356,从而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思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使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跨入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在继承上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念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价值追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发展的不变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表达。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凸显了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判断,但是这个变化不是一下子突然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的。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和解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也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一)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共享发展理念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发展问题上的充分体现。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373。是否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1]123。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活动方式,就是要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解,提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知水平,增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自觉理性”[13]。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既凸显了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又体现了发展过程中的全民共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共同富裕”这一重要原则[14]。

(三)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一直强调,只有资本主义道路才是人类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任何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走同西方国家相同的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人类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再证明,资本主义并没有终结人类的历史,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中国道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明确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是由人民共享,也明确了人民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这一发展理念与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理念思考。

四、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彰显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不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不变”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重大判断,但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我们应该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看作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的局部质变。因此,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不变”。一方面,立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共享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除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之外,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公共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虽然发生了主要矛盾改变的局部质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这就要求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能犯超越阶段的错误。按照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共享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共享的过程,“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到了很高水平也会有差别”[15]。同时,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做出现阶段应有的努力。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源,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使劳动者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平等地享有劳动成果,成为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的主人。因此,在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对经济基础的研究,是不可能找到正确方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广大劳动人民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现阶段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制度保障,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好、完善好。

当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绝不能忽视对现阶段经济基础的研究。现阶段由于私营经济的普遍存在,企业主享有部分非劳动收入。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其所肩负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职能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不断夯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一方面要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以“私有制永恒”“市场万能”为核心观点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经济工作的干扰和误导,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的十九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1]的相关要求,坚持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中的主体地位,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坚持把国有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不动摇,不断提升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理念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