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控
2018-03-21汪雪峰
汪雪峰
(黑龙江省巴彦县富江乡畜牧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 巴彦 151800)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地域不同,动物种类不同,病原的类型也不一致,所表现的病症也各不相同,主要有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水肿、流产、空怀典型症状[1-2]。该病又称细螺旋体病、传染性黄疸、血色素尿症。
1 流行病学
病原:钩端螺旋体是一种纤细的、中央有一根轴丝的、具有螺旋状结构的微生物。在分类上属螺旋体科细螺旋体属。目前分为19个血清群172个血清型,我国有13个群和14个型的标准菌种。钩端螺旋体对热和酸碱敏感,常用消毒药如70%酒精、0.5%石炭酸等在5 min内可将其杀死,但在水田、山塘、沼泽和淤泥中可生存数月。
传染源:病兽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鼠类和野生动物是自然疫源地的带菌动物。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但病原体最终定位于肾脏,所以尿液在本病的蔓延扩散上有着重要作用,如尿接触皮肤和黏膜可直接传染,尿污染饲料和饮水又可间接传染,尿污染阴道在交配时引起接触传染等。以消化道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经口鼻黏膜、眼结膜和皮肤都能人工感染。此外,配种时通过阴道也能感染。
易感动物:该病不分年龄和性别,但幼龄貂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幼貂病死率>80%。
流行特点:本病菌宿主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均可感染。本病虽然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发,而以7~9月最为多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面积水是促成本病流行的条件。
2 临床表现
水貂感染潜伏期为2~12 d。感染的血清型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超急性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发病死亡。急性型:病兽突然拒食,呕吐,下痢,排黄色稀便,饮欲迅猛,长久躺卧,不愿行走,精神沉郁。黄疸出现后,病兽体温下降至正常体温以下,排尿频繁,尿色黄红或暗红。严重贫血,不能站立,排血尿和煤焦油样粪便,转归死亡。非典型症状不明显。定期下泻,粪便淡污白色,有黄色阴影。可视黏膜贫血,食欲减退或短时拒食,上述症状持续 1~3 d,有时8~10 d,之后又重2~3 d,未见此病型有死亡的病例。
狐潜伏期2~12 d。病狐体温>40.5℃,心跳加快,可视黏膜黄染,尿呈黄色,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呕吐、下痢、流产,多转归不良,或死亡,或愈后毛皮质量下降。
3 解剖检查
急性病例尸体状况良好。病程稍长者有消瘦,可视黏膜黄染、血尿或血红蛋白尿,体温升高。皮下组织、脂肪组织苍白、发绀、污秽、黄染。除各脏器充、出血外,还可见卡他性乃至出血性肠炎。慢性经过的病例尸体高度衰竭和显著贫血,个别病例有轻度黄疸。
4 微生物学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诊,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微生物学诊断:常用暗视野活体检查和染色检查。为了提高检出率,必须正确采取病料,无热期或发病后期应采取尿液或脑脊液和腹水,死后采肝、肾等病料,血液和脑脊液仅适用于菌血症时期。将病料差速离心,取沉淀物做暗视野检查或染色检查。检查到活动的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动物试验也是常用方法,通常用体重150~200 g幼龄健康豚鼠或50~60 g仓鼠,皮下或腹腔接种,若检查尿和污水可采用浸泡法。感染的豚鼠,一般在4~7 d后发病,表现为体重减轻、体温升高等。
5 防控要点
预防措施:消灭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发病动物,防止水源、饲料等被污染,大力开展捕鼠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改造疫源地,消除鼠类繁殖条件,使疫源地无害化。发现污染水域要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污染区域可用漂白粉、2%氢氧化钠溶液、3%来苏儿消毒。提高动物抵抗力。加强饲养管理,在疫区内用单价或多价疫苗给动物作预防接种,与其接触过的兽医和相关人员也要做好相应防护处理。在疫情发生时,严禁一切购入和售出活动,杜绝交叉感染,病死或解剖的动物尸体要集中深埋或焚烧处理,场地和用具要严格消毒,污水和污物也要集中做无害处理。
治疗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血清或抗菌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抗钩端螺旋体病抗血清,注射1次后,间隔1~2 d,再注射2~3次,重症病例可用抗血清静脉注射;剂量和方法同上。早期病例也可用抗菌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每日注射4万U·kg-1,治愈率达85%,链霉素每日注射40 mg·kg-1,连用3~5 d。也可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等进行治疗,通过以上治疗能消除肾脏病原菌。自然康复动物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1] 陈少鹏,田海燕,范希朝.狐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10):15.
[2] 殷荫,王芳蕊,田建锋,王镇,崔捷.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J].兽医导刊,2013(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