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方法与策略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3-1“电场 电场强度”为例
2018-03-21戴大勇
戴大勇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21)
什么样课是好课?站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标准.有专家提出了“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标准,也有专家提出了“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的标准.依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笔者认为:如果“过程进行是愉悦的、目标达成是理想的”,那就是一节好课.“过程愉悦”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为什么有些课会“不愉悦”?常常是因为课堂上出现了认知的“超负荷”.为什么会“超负荷”?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到突破难点的合适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很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不同的做法,达到的效果可能也是迥异的.
笔者近期全程参与了一次以“电场 电场强度”(以下简称“电场”)为课题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从比赛前本校教师的试讲,到试讲后备课组的研课、磨课,再到全区5名选手参加的现场评比(除上课学生外,现场只有评委),最后到赛后请优秀选手以示范的形式在全区公开展示,本人都有幸参与了.以这节内容为例,笔者结合听课、磨课、评课的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突破难点的一些初浅认识.
1 在教学路径设计中明晰难点是突破难点的重要前提
教学难点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矛盾关系的一种表现.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难点是学生能力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在难点的突破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被不断的向前推进.
在“电场”这节内容中,有不少新的概念(场、电场、试探电荷、场源电荷、电场强度等)、新的规律(场强方向的规定、场强大小的定义,真空中点电荷场强的分布)要学生掌握.对于学生而言,本节最突出的障碍是电场很抽象,他们以前对此几乎是一无所知.正因如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上本节课的过程中体验到“愉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分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现状,笔者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从略),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关于图1的教学路径设计有3点说明: (1) 本设计是针对“电场”教学的第1课时的,与电场线有关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第2课时; (2) 设计中的“建议用时”只是建议而矣,不必过分拘泥; (3) 考虑到灵活机动和课堂小结的需要,设计中只明确了43min的设计,另有2min作为机动.
图1 教学路径设计及难点分析
2 搭建梯度合适的教学支架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高中物理难学,是不少学生的主观感受.主要是因为高中物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进入高一下学期的学生相对初中生而言,虽然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已经有了些许提升,但仍然显得有些“稚嫩”,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教师应对学生潜在的能力水平进行保护式开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就会“不愉悦”,长期以往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损伤.
难点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学生遇到了障碍,而搭建教学支架则是逾越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正如登山容易,但要逾越一堵矮墙却不易,缺的就是一个支架.通俗的讲,教学支架就是衔接“科学家思维”与“学生思维”的桥梁.此“桥梁”的坡度要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能力相适应.如果其坡度太陡峭,学生会感觉“超负荷”,教学过程会“不愉悦”;如果太平缓,教学效率会低下,显得拖沓.
2.1 利用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方法搭建支架
抽象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水平体现,高中是学生此项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智力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要有等待成长的耐心,为学生搭建好成长的支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对学生而言学习本节内容的最大障碍是“抽象”.在如何解决电场客观性认识的抽象问题上,教师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表1列举了其中的几种,供大家对比参考.
表1 电场客观性认识难点突破的方法
续表
2.2 利用前概念的正迁移搭建支架
迁移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培养密切相关.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概括化和系统化,这种知识类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迁移.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性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1]
充分利用前概念的正迁移,不仅“过程进行愉悦,目标达成理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谓事半功倍.笔者将本节在有关利用迁移方法搭建教学支架的例证列于表2中.
表2 建立场强概念、点电荷场强公式难点突破的方法
续表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突破难点的有力支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一种有意义的、主动的建构,是新旧知识之间“同化”或“顺应”的相互作用,学习者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则是知识内化的结果.外因是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源.教师、教材和教法都是学习的外因,学生才是自我学习的内因.
3.1 创设一个优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策略,而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则是实现这一策略的最佳途径.扣人心弦的情境不仅能为课堂增色,往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
借助多媒体或实验来创设情境是常用的方法、手段.关于图片、视频、实验等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效力,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值得我们思考,即教师口头举例不如学生口头举例,举例不如图片,图片不如视频,视频不如实验,教师独自操作实验不如师生配合操作.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高效的课堂一定是身临其境的、多重感官参与的课堂.特别是在借班上课时,若教师能与学生配合完成实验,师生距离会在瞬间拉近,对整节课的互动可能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电场》的赛课中,在利用金属网罩“切断”带电金属球与轻质小物体间的作用力时,上课教师让一名学生参与到其中,教师与全班学生间互信的基础很快建成了,课堂的后续进程一直很“顺”.
3.2 课堂互动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应是学生的“学堂”,一定是互动的课堂.当代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的社会互动而完成.[1]
为了防止出现异化了的形式化、虚假化的互动,教师要对互动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预设,更难的、也是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互动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有研究者针对当今课堂互动的现状与弊端,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合理定位师生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头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互动的基础在于情感的沟通和相融; (3) 认真做好互动教学方案的设计,推测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疑问,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要预设各种可能,制定学习方式,确定互动方案.[2]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课堂互动有很多的分类,但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提问、讨论和实验是最主要的3种形式.在“电场”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互动,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限于篇幅,不再举例赘述).
4 结语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达到“过程进行愉悦、目标达成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做到:设计教学路径时,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障碍的基础上,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手段搭建梯度合适的教学支架;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并能根据对课堂中生成性信息的综合把握,即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63,202.
2 张东华.初中物理课堂互动的调查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2013(5):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