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剥离镇人口的中国城市化率分析

2018-03-21陈彧

统计与决策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口统计城镇人口城镇化率

陈彧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社会工作系,上海201418)

1 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在中国习惯被称作“城镇化”,其意欲强调中国行政区划中“镇”作为农村人口转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国学界和政府通常采取“城镇化率”来考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水平。城镇化率,是一个人口学意义上的指标,意指城镇常住人口占中国常住总人口的比重。

就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0.64%;而2014年,城镇化率高达54.77%[1]。65年的时间,中国城镇化率增加了44.13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5个百分点。对比世界同期水平,1950年世界城市化率为29.6%,2015年估计为54.0%。65年时间,增长24.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1个百分点[2]。可见,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以高于世界平均的水平在高速发展的。

再以10个百分点的区间性增长,从时间进度上审视中国城镇化率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从10%增长到20%用了32年,从20%增长到30%用了15年,从30%增长到40%用了7年,从40%增长到50%用了8年。如果考虑人口的绝对值,那么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大,越往后发展,每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提高就越困难。然而,中国城镇化率的增长却是越来越快。因此,从上述数据上可以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不仅是高速的,而且是提速发展的。

图1 中国重要年份的城镇化率(单位:%)

在高速且提速增长的中国城镇化率面前,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镇”一级的行政区划承载了相当多的人口。就“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为1332810869人,其中,镇人口为266245506,占中国总人口的19.98%。如果将这部分扣除,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0.29%[3]。可见,剥离“镇人口”后的中国城市化率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此外,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镇一级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居住在镇与居住在城市,无论从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还是从休闲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区别看待“城市人口”与“镇人口”两个统计指标,将“镇人口”从中国城镇化率中进行剥离,从而实现探讨较为纯粹的中国城市化率。

2 中国城市化率的两种算法

2.1 原始数据的来源

从数理的基本逻辑来看,如果统计指标清晰,就可以将城市人口与中国总人口相除,从而直接获得城市化率的数据。然而,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城乡人口”数据,往往是按照“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进行的划分。仅有少量的官方统计资料,如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以下简称《人口统计年鉴》)的抽样数据中,对“城市人口”、“镇人口”、“乡村人口”进行了区分。

虽然存在上述两组数据,但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普查是每隔10年开展一次,因而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缺乏年度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动态分析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因此,只能依据《人口统计年鉴》的抽样数据,通过一定的算法,来获取一组关于中国城市化率的较为长期的时序性数据。

2.2 第一种算法

第一种算法较为简单和直接,由于常规年份的《人口统计年鉴》抽样的样本容量为人口的1‰,属于大样本抽样,因此,可以根据《人口统计年鉴》中的抽样数据,计算抽样中的城市人口占样本容量的比重,并以此作为中国城市化率总体参数的点估计。

设PCPⅠ为第一种算法所得的城市化率,则有:

式(1)中,CPR表示城市人口数,n表示抽样的样本容量,t表示年份序列的自变量。

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中国城市化率采取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思路,即已知PCPⅠ为第一种算法的城市化率,那么,在95%的置信概率下,中国城市化率的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为:

在指标的解释上,按照《人口统计年鉴》的说明,城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之和[4]。这里设区的市,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辖市和地级市,不设区的市一般是县级市。

2.3 第二种算法

2.3.1 基础模型的设想

第二种算法的基础数据模型,是以用百分比的形式,引入“城市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RCU)这一指标对城镇化率进行比率式缩小。

设PCPⅡ为第二种算法所得的城市化率,则有:

式(3)中,PUP表示城镇人口比重,RCU表示城市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t表示年份序列的自变量。

2.3.2 基础模型的操作化

可以借助《人口统计年鉴》中“城市人口”和“镇人口”的统计指标对式(3)中“城市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RCU)的指标进行操作化。

设PCPⅡ为第二种算法所得的城市化率,则有:

式(4)中,PUPⅡ表示城镇人口比重,CPR表示城市人口数,TPR表示镇人口数,t表示年份序列的自变量。

需要说明的是,“城镇人口比重”(PUPⅡ)这一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之所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一是因为《中国统计年鉴》中每年公布的“城镇人口比重”是基于中国总人口的;二是如果“城镇人口比重”的数据是基于《人口统计年鉴》计算所得的话,那么通过分数相约,即是第一种算法所得城市化率的数据模型。

2.3.3 第一路径的修正

式(4)中操作化后的“城市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RCU)依然是抽样数据,可以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然后再采取上限与下限简单平均后,代入式(4),即可得:

这是第二种算法第一路径的修正方式。

2.3.4 第二路径的修正

为了减少抽样数据误差的局限性,还可以采取第二路径对式(4)进行修正,即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统计年鉴》每隔数年进行的人口1%抽样数据,对时前历年抽样所得的“城市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RCU)进行平均修正。

式(6)中,PUPⅡ表示《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镇人口比重,CPR表示常规年份《人口统计年鉴》的抽样城市人口数,TPR表示常规年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抽样镇人口数,表示根据《人口统计年鉴》抽样计算所得常规年份的城市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RCU表示时后中国人口普查或《人口统计年鉴》人口1%抽样中的城市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t表示常规年份序列的自变量,T表示中国人口普查或人口1%抽样年份序列的自变量。

2.4 数据的筛选

根据第一种算法中式(1)和式(2)计算所得的数据基本相同,另根据第二种算法中式(4)和式(5)计算所得的数据也是基本一致,这在一方面说明了《人口统计年鉴》的大样本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抽样所带来的误差局限。另一方面也指出前述城市化率的两种算法中,只能根据式(1)、式(4)和式(6)得出三组数据。

为了对这三组数据进行进一步甄别,筛选出更为有效的城市化率数据,可以将其代入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将“中国总人口”和“城镇总人口”分别作为(X),将计算所得城市化率的三组数据分别作为(Y),分析各组数据与“中国总人口”和“城镇总人口”的相关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1953—1987年数据是总体推论形式的,所以,相关系数计算的原始数据年份序列限定在1988—2014年。

据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可得皮尔逊相关系数值,如下页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式(6)第二种算法第二路径的修正所得出的城市化率,与“中国总人口”和“城镇总人口”相关程度最高,与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基本持平甚至略高。因此可以认为,在数据有效性上,式(6)第二种算法第二路径修正所得出的城市化率,更为接近于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率。

表1 三组计算所得城市化率数据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公式(6),结合相关官方统计资料,计算可得1953—2014年剥离了镇人口的中国城市化率的一组数列,如表2所示。另据表2数据,可绘制1953—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城市化率的折线图,如图2所示。

表2 剥离镇人口的中国城市化率(1953—2014年)(单位:%)

原始数据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1988—2006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2007—2015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图2 中国城镇化率与城市化率的发展(1949—2014年)(单位:%)

对表2和图2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关于中国城市率的基本认识:

(1)从增幅上来看,1953年剥离了镇人口后的中国城市化率仅为8.10%,2014年为31.95%,61年的时间增长了23.85个百分点。相比于同一时期城镇化率增幅的41.46%来说,少增长了17.61个百分点。

(2)从增速上来看,1953—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8个百分点,与同期城镇化年平均增长速度2.35%相差不多。

(3)从整体态势上来看,1953—2014年期间,中国城市化率是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中国城市化率上升的有40个年份,下降的有21个年份。其中,1984年中国城市化率出现了明显的骤降,减少了2.40个百分点。

(4)1984年成为中国城市化率和城镇化率的一个分水岭,1953—1984年期间的城市化率与城镇化率的发展,基本是共生性的,共升共降。而1984年以后,中国城镇化率呈现的是急速上升的态势,而中国城市化率则在起伏中有所增长。从两者的1985—2014年期间的增幅来看,城镇化率增长了31.06个百分点,而城市化率只增长了18.55个百分点。

[1]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14 Revision.[EB/OL].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https://esa.un.org/unpd/wup/,2014-2-1.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人口统计城镇人口城镇化率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当前经济形势下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城镇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
大数据时代下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保定地区人口统计调查报告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秦汉时期残障人口统计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