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水平测算与分析

2018-03-21胡立君杨振轩刘斐然

统计与决策 2018年3期
关键词:互补性省区湖北省

胡立君,杨振轩,刘斐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0 引言

区域可以被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区域内各个单元的彼此联系将决定区域系统发展的整体水平。区域经济联系水平的变化,涉及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途径和战略方向。湖北作为“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也需要从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进行探讨。因此,以定量化和定性化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湖北省与重点区域的经济联系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探讨湖北省与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战略,无疑将对湖北省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和决策参考价值,对其他区域和相关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区域经济联系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对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则以“引力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其在经济学的应用始于Reilly(1929)[1]对零售市场的研究,其后许多学者,如 Converse(1930)[2]、Taaffe(1962)[3]等,都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改进。在国内,王德忠(1996)[4]、牛慧恩等(1998)[5]等学者较早对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展开研究。但以往对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其方法集中于引力模型,其重点集中于“经济联系强度”单一指标,其范围集中于对相邻区域的分析,这显然不能全面地测度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基于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本文克服了从单一指标对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测度的缺陷,从区域经济联系潜力、产业结构互补性、市场互通性和生产活动关联性四个维度,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联系评价体系和区域经济联系指数来准确测度和分析湖北省与相关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1 评价体系的构建

区域经济联系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联系上。基于此,本文将区域经济联系的评价体系分为区域经济联系潜力、区域间产业结构互补性、区域间市场互通性和区域间生产活动关联性四个维度。各维度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机理,四个维度分别评价了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潜在水平、专业化分工格局、市场一体化程度和经济、技术依存关系。

本文选择湖北和与湖北最为密切相关的地区作为研究范围,包括与湖北相邻的河南、湖南、江西、重庆、安徽、陕西六省区,同属中部地区的山西,以及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北京、上海、广东。

为编制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指数(以下简称REC指数),本文首先将REC指数分解为可操作的基础指标,然后再按一定的权重将不同层次的指标合并成为REC指数,用以分析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的综合情况。REC指数的评价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不同指标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REC指数测算体系

2 区域经济联系水平测算方法

2.1 区域经济联系潜力测算方法

对区域经济联系潜力的测算,主要通过引力模型测算湖北与其他省区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指标和隶属度指标,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正。引力模型中的经济体量、市场规模和距离因素,虽然不能完全决定区域经济联系水平,但客观上决定着区际经济联系的总体潜力。

在引力方程中,经济联系强度(Rij)的计算如式(1)所示[6,7]:

其中,Rij为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表示人口规模;G表示地区的经济总量;D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

在计算经济联系强度的基础上,本文测算了经济联系隶属度(Fij)[8],即两地区间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比例。如式(2)所示:

在未修正的引力模型中,式(1)中的P为城镇人口指标,G为可比GDP指标,D为两省省会之间普通列车的里程距离。考虑到从2010年开始,高铁的兴建对区域间的可达性影响巨大,本文针对“高铁效应”,通过时间调整和速度调整两种方法,对模型中的距离指标进行了修正。

时间调整引入调整系数A(乘坐普通列车所花费的时间与乘坐高铁所花费时间的比值),计算调整后的距离公式为:D1=D/A。

距离调整引入调整系数V(即对两地之间高铁平均时速的标准化),计算调整后的距离公式为:D2=D/V。

2.2 产业结构互补性测算方法

区域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反映了区域产业体系的差异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区域供给联系的基础。本文采用克鲁格曼指数,分别衡量了两地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ij是i地区和j地区的克鲁格曼系数[9],Xik和Xjk分别指k部门在i地区和j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Sij的值越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越强。本文分别计算了区域工业(共38个)和服务业(共5个)的克鲁格曼指数作为产业结构互补性指标。

2.3 市场互通性测算方法

区际市场互通性指标主要用来测度区际市场的一体化水平,它反映了区际需求联系与市场关联。本文借鉴陈敏(2008)[10]、陆铭(2009)[11]的方法,对市场互通性的测算是从其反面进行的,即通过区域间相对价格的波动程度,测算市场分割程度。

对市场分割的测度,本文选取相对价格一阶差分的形式。通过对相对价格的差分进行简单变形并求极限,当趋近于0时,可得到式(4):

如式(5)所示,将两地区m个产业的市场分割情况加总,即为两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指数。为求全面,本文分别计算了普通和耐用消费品市场分割指数、工业品供给和购进市场分割指数,用来反映湖北省与相关省区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互通性水平。

2.4 生产活动关联性测算方法

区际生产活动的关联性主要反映区际生产活动的技术经济关联关系,是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现实反映。对生产活动关联性的测算是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的。本文所用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源于文献[12]。本文使用该表分别计算了湖北省中间需求结构系数、中间投入结构系数和区际供给系数。

中间需求结构系数衡量了湖北省总产值中作为中间需求销往其他地区的比例;中间投入结构系数是根据中间投入环节的数据,分析湖北省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来源于哪些地区及其比重;区际供给系数是利用投入产出表最终使用部分,测度湖北省的最终需求由其他各地区满足的比例。

2.5 区域经济联系指数的合成方法

首先,本文对计算得出的各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将二级指标下对应的各三级指标求算术平均值即可得出四个二级指标。在对二级指标进行合并时,采用专家调查法征求各位专家意见,对各位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二级指标被赋予的权重,见表2。

表2 二级指标权重

根据已经测算出的二级指标及各自所占权重,可以计算出区域经济联系指数(rec)一级指标,如式(6)所示:

式中,reci表示湖北省与i省区的区域经济联系指数,ωk表示二级指标k的权重,Sik表示湖北省与i省区的二级指标的数值。

为分析历年来湖北省经济联系的综合情况和总体趋势,本文以各省区GDP所占比值为权重,进一步将湖北省与各省区的经济联系指标进行加权合并,得到历年来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的REC综合指数,如式(7)所示:

3 区域经济联系的四维度分析

3.1 区域经济联系潜力分析

经济联系潜力指标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潜在水平,其中,2010—2015年指标经过了“高铁效应”速度调整、时间调整两种修正。图1反映了2000—2015年湖北与各省区经济联系潜力水平。

图1 湖北与各省区经济联系潜力趋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2015年湖北与各省区经济联系潜力的趋势在2010年发生明显的波动,这主要是受2010年“高铁效应”的影响。考虑高铁效应后,湖北与湖南、河南、广东以及上海等省区的经济联系潜力增强,这是因为开通高铁后,湖北至郑州、长沙和广州的高铁都位于京广铁路主干线上,湖北与这些省区的交流更加便利、经济联系强度进一步增强,从而其相应的经济联系隶属度也随之提高,联系潜力得以增大。

3.2 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考察区域产业结构互补性水平,可以发现,湖北省与其他省区的互补性水平整体上差别不大、变化平稳,少数省区呈上升趋势。图2反映了2000—2015年间湖北与其他省区间产业结构互补性指标。

图2 湖北与各省区产业结构互补性趋势图

从图2中的排序来看,山西、北京相比其他省区表现出明显优势,这说明湖北与山西、北京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性较大,彼此间的产业结构专业化分工更明确,互补性更强。湖北与其他中部省份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中部省份可能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因此,湖北省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本省的产业特色,努力发展本省的特色产业群,并充分利用与其他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发挥区域经济影响力。

3.3 市场互通性分析

市场互通性指标反映了市场一体化程度,如图3所示。

图3 湖北与各省区市场互通性趋势图

图3显示,从总体来看2000—2015年湖北与各省区市场互通性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说明湖北省的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高,资源流动更加自由。

近年来,湖北与各省区市场互通性指标的差距在不断收敛,每年变化也都较为平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方保护弱化,湖北省更完全地融入到了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另一方面,可能是高铁的大规模开通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其他地区高铁的互联互通极大地便捷了经济活动的交流,使得地区之间空间距离障碍大为降低;互联网的普及则使得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现象和套利得以减轻,使得市场价格更加稳定、市场互通性得以提高。

3.4 生产活动关联性分析

生产活动关联性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湖北与其他区域在生产活动中投入、供给等方面的关联和依赖程度,如图4所示。

图4 湖北与各省区生产活动关联性柱状图(2010年)

由图4中可以看出,不同省区与湖北间的经济活动关联性存在较大差异,处于最高关联水平的湖北—广东,高出最低水平的湖北—重庆一倍以上。这说明准确识别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联系伙伴”十分关键,对充分发挥湖北省的经济辐射力有重要意义。

图4中显示出的一个明显现象是“远亲强于近邻”。湖北与广东、上海之间的生产活动关联性系数远高于江西、重庆等相邻地区。这一方面是因为广东、上海经济发达,外向型明显,其经济辐射范围十分广阔;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湖北与其相邻省份同属中部区域,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都较为相似,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缺乏贸易动机。这种现象说明在湖北省的生产活动中,湖北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依赖可能比对部分相邻地区更大。

此外,通过对市场互通性与生产活动关联性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不协调现象。在生产活动方面与湖北联系程度非常密切的河南与湖南两省,在市场互通性方面却居于相对靠后的位置。这种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的不协调,可能是湖北省在未来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联系格局时,需要反思和研究的一项战略性课题。

4 区域经济联系指数分析

4.1 综合指数

本文将湖北与相关省区的经济联系指数按照各省GDP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综合指数,以反映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的整体水平,如图5所示。

图5 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综合指数

由图5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年份中,湖北与周边省区的经济联系水平低于整体水平,但与全部省区和与周边省区的综合指数都具有明显的整体上升趋势和阶段性波动特征,在2000-2007年综合指数变动平缓,在2008年出现下滑,2008年以后则加速上升。究其原因,可能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出现了阶段性波动,2008年以后,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的密集推出,从依赖外需转向内需,加上以高铁、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区际间的交流合作更加便利、联系更加紧密,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当前互联互通、开放合作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与其他地区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湖北省应该适应这种潮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积极主动地融入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中。可以预见,湖北省的区域经济联系水平整体上升的趋势将会延续下去,其经济发展的开放度和包容性将会稳步提升。

4.2 分地区指数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湖北与相关省区的经济联系情况,本文将湖北对各省区的经济联系指数绘制在图6中,并发现了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格局的一系列特征。

图6 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分地区指数

一是“南北”联系大于“东西”联系,东部联系强于西部联系,区域经济联系格局总体上呈现出“┣”字形结构。湖北与处在京广大动脉上的湖南、广东、河南、山西、北京的经济联系水平高于其他省区,对广东、上海等东部区域的经济联系水平高于陕西、重庆等西部区域。

二是“北上广”的中心点效应。在10对区域经济联系指数中,湖北与北上广地区的经济联系水平位居前列,相反地,与邻近的陕西、重庆则联系最不密切。北上广地区与湖北的产业结构互补性、生产活动关联性更强,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促进区域经济联系的诱因之一。

三是西部落差现象。湖北与西部相邻省区陕西、重庆的整体经济联系水平靠后。尽管重庆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又和湖北同属长江经济带,但两个地区的经济联系水平位居末位,这种西进阻滞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九省通衢”的湖北应该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合作格局,加强与周边区域经济联系。

5 结论

基于对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与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在波动中增强。湖北省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变动趋势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不断波动、不断上升”,这表明湖北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正在进入更为紧密的阶段。(2)区域经济联系格局“远亲强于近邻”。从本文所选的样本省区来看,北京、上海、广东、山西在地理位置上是湖北的“远亲”,但经济联系强度却超过大部分“近邻”省区。这说明,空间距离对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约束可能会越来越小。(3)“高铁效应”不容忽视。研究发现,高铁对湖北区域经济联系水平的影响非常突出,本文把这种由于高铁开通带来的区域经济联系水平变化称为“高铁效应”。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应高度重视高铁发展对湖北区际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1]Reilly W 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s[M].Tex⁃as:University of Texas,1929.

[2]Converse P D.Elements of Marketing[M].New York:Prentice Hall,1930.

[3]Taaffe E J.The Urban Hierarchy:An Air Passenger Definition[J].Eco⁃nomic Geography,1962,38(1).

[4]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1).

[5]牛慧恩,孟庆民,胡其昌,陈延诚.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1998,(3).

[6]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2).

[7]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8]陈睿山,叶超,蔡运龙.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方法述评[J].人文地理,2013,28(1).

[9]Krugman P R.Geography and Trade[M].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1.

[10]陈敏,桂琦寒,陆铭,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1).

[11]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3).

[12]刘卫东,唐志鹏,陈杰等.2010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互补性省区湖北省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中国行政区域之最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省(区)及城市GDP增长和城市化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