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研究
2018-03-21童方洁
童方洁
(贞丰县人民医院,贵州 黔西南 562200)
新生儿黄疸指的是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因此血中胆红素的水平会不断升高,致使患儿的巩膜、黏膜、皮肤出现了黄疸[1]。相关报道称,由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如果自身的黄疸程度较重,或者黄疸长时间没有消退,那很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提高患儿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早期的干预治疗十分有必要[2]。在本次研究中,对新生儿黄疸患者采用了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者108例,根据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2例;日龄在4~28天,平均(18.2±3.7)天。观察组男33例,女21例;日龄在5~27天,平均(17.9±3.9)天。所有患儿经血生化检测提示其肾功能正常。排除接受过光疗治疗的患儿,排除接受过退黄类药物治疗的患儿,排除直接胆红素高于34.2 μmol/L的患儿。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患儿裸体进蓝光箱,温度30~32℃,湿度55%~65%,灯光与患儿的距离为20~25 cm,并对患儿的会阴部及眼部进行遮盖和保护,照射时间为24小时,保证受光均匀。
观察组则接受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操作方式同对照组,但照射时间调整为8小时,2次/d,两次间需间隔4小时。
1.3 评价指标
将疗效及血清胆红素浓度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显效标准:治疗3天后,患儿黄疸消失,皮黄疸检测值低于11;有效标准:治疗6天后,患儿黄疸基本消失,皮黄疸检测值低于11;无效标准:患儿黄疸无变化,皮黄疸检测值高于11。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就血清胆红素浓度而言,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n(%)]
2.2 血清胆红素浓度对比
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治疗前(285.69±62.16)大于观察组(2 8 5.3 8±6 2.1 3),对照组治疗后(210.26±32.59)大于观察组(185.42±2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6,4.136,P<0.05)。
目前临床实践中针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治疗以蓝光照射治疗为主,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此种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蓝光照射波长控制在425~475 nm范围内,而450~460 nm间波长具有较强的胆红素吸收光线效果,蓝光照射可将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转换为水溶性异物体(以双吡咯为主),促进从胆汁排进肠道或通过汗液、尿液排出体外,使血清胆红素浓度水平得到有效降低,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对患儿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相较于接受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的疗效一致,当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能够减少对患儿体温波动、生理节奏以及生长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能够显著降低治疗所造成的副反应。而持续性的蓝光照射治疗会促进患儿体内胆红素光异构体增多,从而抑制肠道当中乳酸酶的活性,致使患儿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能够确保疗效,而且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1] 李明新,陈维捷,陈伟霞,等.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有效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4,15(1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