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精神在精神病患者口服药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8-03-20智颖
智颖
【摘要】 目的 探究在精神病患者的口服药护理中慎独精神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行口服药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用慎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服错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服错药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7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慎独精神应用在精神病患者的口服药护理中可以有效避免服错药或不良反应等问题的发生, 为患者提供更加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 口服药护理;精神病;慎独精神;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7.112
精神病本身较为特殊, 护理人员不得不承担着繁重、复杂的护理服务, 很容易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疏忽, 进而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或服错药等结果, 危及患者精神状态或他人的安全, 因此临床有必要为精神病患者采取慎独护理[1]。本文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 试探究慎独精神在其口服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
80例精神病患者, 均与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精神病的诊断标准相符[2]。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最小23岁, 最大63岁, 平均年龄(43.23±11.10)岁;病程最短1年, 最长9年, 平均病程(5.12±0.28)年。研究组:男19例, 女21例;年龄最小24岁, 最大62岁, 平均年龄(43.13±
11.21)岁;病程最短2年, 最长8年, 平均病程(5.01±0.3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在为患者使用口服药的同时严密关注其病情变化, 并将用药注意事项告知给患者家属, 更可以有效监督患者用药, 避免出现服错药或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1. 2. 2 研究组 行慎独护理, 将慎独精神应用于日常得到护理工作中, 加强对护理人员慎独精神的培养。其具体举措包括:①基于医学伦理学进行慎独精神的培养, 构建包含医疗公平原则、尊重原则、行善原则以及不伤害原则等内容的道德规范基本框架, 使护理人员在医学领域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积极践行上述原则并热爱自身所从事的护理服务事业。在面对因孤苦无依、缺少生活来源而承受巨大身心痛苦的患者时, 应深切同情其受到的疾病折磨与不幸遭遇, 给予其尊重, 为其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②基于慎独精神提高道德修养, 慎独对于道德而言是最好的境界, 为护理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便是提高其慎独修养的重要途径, 护理人员应该时时刻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将自身杂念克服, 奉行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服务理念, 提高责任心, 预防服错药等事故的出现。每日在为患者服用3次药物前必须核对到位, 做到分毫不差, 并一直坚持下去[3]。③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慎独精神的培养無法一蹴而就, 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 护理人员内在的道德素质与外在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慎独精神的培养。初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进行量变的积累, 在发生质变后可以通过自觉行动来改变其信念与意志, 发挥出约束作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服错药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取决于科室内自制的调查问卷, 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服错药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有
1例患者服药出现错误, 服错药发生率为2.5%;对照组有6例患者服药出现错误, 服错药发生率为15.0%;研究组服错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 P=0.048<0.05)。研究组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 P=0.013<0.05)。
2.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28例(70.0%)满意,
11例(27.5%)比较满意, 1例(2.5%)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7.5%(39/40);对照组16例(40.0%)满意, 13例(32.5%)比较满意, 11例(27.5%)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72.5%(29/4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04, P=0.002<0.05)。
3 讨论
慎独精神是一个伦理学理念, 可以归属到医德的范畴之中, 指基于无人监督这一前提护理人员能够自觉坚守自身行为规范与道德信念[4]。精神病患者本身的病情具有特殊性, 在进行口服药治疗时可能会因为药物的不当使用而出现异常结果, 如: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等, 因此在口服药护理中更需要坚持慎独精神[5]。通过坚持慎独精神, 可以更好地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统一的管理, 基于人文主义精神, 经过慎独精神培养的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者最大的尊重与关注, 为其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护理, 这样可以间接改善患者异常的情感与认知能力, 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与防护能力[6]。同时, 通过慎独精神的培养, 护理人员可以进行更强有力的自律, 更进一步践行了慎独精神的自我约束内涵, 此外, 护理人员还能避免在繁杂的护理工作中出现疏漏, 在慎独精神的影响下, 护理工作中不再留有安全隐患, 服错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自然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7-10]。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服错药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7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是慎独精神在精神病患者口服药护理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的直接体现。
总之, 慎独精神在精神病患者口服药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服错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这种科学理念符合精神病患者的特别护理需求, 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璐, 张瑜. 慎独精神在院内精神病患者口服药护理中的作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23):197.
[2] 陈风莲. 慎独精神在院内精神病患者口服药护理中的应用.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 13(24):60-61.
[3] 杨艳. 慎独精神在院内精神病患者口服药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275-276.
[4] 张静. “慎独”精神在特需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内蒙古中医药, 2015(7):180.
[5] 田玉莲, 张建惠. 慎独精神在院内精神病患者口服药护理中的作用.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 26(6):733-734.
[6] 何丽娟. 浅谈药物治疗与护理中的慎独精神. 中国医药指南, 2005, 3(3):321-322.
[7] 王雪荣. 流浪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17):2170-2171.
[8] 徐建华. 慎独修养在精神病福利院检验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 27(4):512-513.
[9] 张红.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4(28):3036.
[10] 郑碧琴. 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 护理学报, 2009, 16(2):42-43.
[收稿日期: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