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 远程教育应深度融合农村电子商务
2018-03-20何俊峰
何俊峰
近年来,湖南省益阳市依托农业大市的资源禀赋,借助信息网络的有力支撑,发挥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上成效初显。但仍会或多或少地遇到思维观念转变慢、商业模式构建单一、物流配送不便利、人才与资金短缺等难题。
为此,益阳市主动回答时代课题,顺应群眾需求,积极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成功开发运营了集党务、村务、政务、商务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益村”APP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全面建设村民服务中心。2016年,我市投资10亿元,在全市1159个村建设集党务服务、村务服务、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村民服务中心。我们遵循因村制宜的建设原则。在建筑风格上,我们专门聘请湖南大学专业团队精心设计,按照新中式和现代两类风格式样,统一设计室内布置、标识标牌、设备配置,确保整体风格不失关感又经济实用。在建设规模上,按照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的原则,充分考虑村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等因素,优先改造利用现有场所,不好高骛远,不大拆大建,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目前,全市的村民服务中心已充分实现全面覆盖、整体提质。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成立“益农服务社”,并引导淘实惠、邮乐购等电商入驻“益农服务社”,开展电商、就业、金融、中介等服务,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2016年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04家、家庭农场713家,村级集体经济总增收2100万元。
二是全新开发“益村”APP线上平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善于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益阳市与58农服深度合作,成功开发以“三农”信息服务和助力脱贫攻坚为核心,集党务、村务、政务、商务服务于一体的“益村”APP平台。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活动日等统一到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将临时特困救助、二孩准生证等22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乡镇,将低保申请、医疗救助申请等130项便民服务事项受理权限下放到村,群众的基本办事需求均可在“益村"APP上一键解决。开发“益村”精准扶贫系统,及时发布贫困户脱贫需求信息,动员党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2016年,共吸纳社会资金1.5亿元,实施脱贫项目451个,帮扶贫困人口2.5万人。
益阳市总人口495万,目前已拥有“益村"APP注册人数160万人,且使用活跃度良好,现已成为益阳农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便民利民信息、实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的主阵地。
三是全力建强便民服务队伍。为确保远程教育与农村电商的服务质量,益阳市采取公开比选的方式,为每村选聘了一名35岁以下、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熟悉电脑、热心服务的专职便民服务员,同时担任远程教育操作管理员,成为开展远程教育学习、便民代办服务以及“益村”平台、“益农服务社”业务运营的主力。2017年11月29日,益阳市举办了全市2017年村级便民服务员农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班第一期班,近五百名便民服务员参加了此次学习。培训鼓励每位便民服务员在日后工作中要当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和使用者,让农民成为信息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助推“互联网+”在农村真正落地开花。一方面,要继续引导农民主动“触网”,通过强化对信息技术、县域电商产业特别是本土电商平台“益村”APP的宣传,鼓励农民主动注册并熟练运用“益村”APP平台,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实现人在线下产、产品线上售,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触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积极入驻“益农服务社”,依托服务社打造农特产品集中供销中转站,拓宽农超对接、统购统销等渠道,真正解决产供销信息不对称、售卖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力争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