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不过是一个不断逃离的过程

2018-03-20王维审

师道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案青年教师德育

王维审

王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暑假期间,我拜读了您的著作《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爱不释手,里面的很多文章帮我解决了不少困惑。但是,有一个问题现在还困扰着我,那就是——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两年了,我却不会独立备课。这也许是因为刚参加工作时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要备课时,我爱去网上查那些优秀教案,把其中好的内容综合一下,然后变成我的教案。慢慢地,我已经形成惯性思维了,一备课就想着要去借鉴别人的。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我觉得网上的那些教案也不太合心意,与自己希望的教案相差很大;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自己备课很一般,语文课的教法也不过是很固定的几个套路,就懒得去备课了。这些日子,我一直很矛盾,知道这样不好,却又不知道出口在哪里。

王老师,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

一名困惑的青年教师

2017年8月26日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出版后,我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这是其中的一封。我之所以把这封信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是想和大家一起来聊聊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其实,信中提及的“备课”之惑,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青年教师对职业角色的不知所措。从这位老师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读出这么几个关键词:服从,迷茫,觉醒。我想用这几个词,尽可能梳理出一个青年教师常态下的成长状态,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可借鉴的成长方式。

第一个词,服从。

初涉教职,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往往让年轻人措手不及,会陷入一种暂时的懵懂状态。在这种近乎慌乱的意识下,周围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此刻,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服从于环境。假如说,你所在的学校很注重新教师培养,可能会有一套严格有效的新教师入职训练,自然会有人教你如何备课、上课,会有人告诉你如何走好教育旅途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会有人紧紧跟在你后面督促你,牵拽着你往前走。这个时候,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会被环境“裹挟”着走向比较规范的成长。换句话说,学校的制度会“逼迫”你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会让你的懒惰与散漫服从于正向的力量。假如说,你所在的学校不重视新教师培养,或者说只是口头上“很重视”,并无得力的措施和方案,没有人要求你去做什么,更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只是给了你一本书、一间教室,就匆忙把你推向了课堂,推向了教育。那么,你就容易因缺少支持和约束而服从于人人都会有的惰性,就会选择最简单、最轻而易举的行走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入职之初,对新教师进行必须的、刚性一点的“管束”,是一种重要的夯基行为。虽然在最初的时候,新教师有很不舒服的感觉,但却对未来的成长大有裨益。遗憾的是,管理者们大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并且会占据主导地位,比如说,无论学校环境如何,一个有着明确成长目标的老师都会有规划、有目标地去筹谋自己的成长,都会执着于自己既定的成功目标。但是,毕竟这样的青年教师太少,太多的人都是在随波逐流一阵子之后,才会猛然发现自己在原地盘旋了太久,在疲于奔命中虚度了很多的光阴。我猜测,这位年轻教师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服从中,随着人流走了两年,直到有了今天的苦恼。由此可见,对于环境的服从是一把双刃剑:服从于好的成长环境,就有可能走上成长的正道;服从于不好的环境,则必然走上颓废和荒芜。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未来交付给外在的环境时,也就把自己的成长权交给了未知和不确定。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不服从。像我这个年龄的教师,基本上就是以科班出身的为主,有过临时代课经历的人少之又少。我的教师经历就比较特殊,先是从偏远农村学校的临时代课教师做起,后又考上师范院校,毕业后才成为正式在编教师。成为正式在编教师后,我被分配至一所农村中心中学,却被安排到校办工厂当工人,直至校办工厂垮掉后,才又被发配到中心校下设的一所联办初中任教。所谓的联办初中,就是我国特殊时期的设立的教学点,我去任教的时候,这些联办初中已经开始被逐步取缔。也正因此,那时的联中基本没有什么教学任务,十几个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百十个不愿学习、不用学习的学生(好学生都转到中心校了),基本上属于自然生长状态。就这样,我在农村一呆就是十四年,贫瘠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时时充满着被“颓废”诱惑的可能。如果我愿意,在这样毫无成长可能的环境里,我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混过教师生涯的每一天。但是,我却选择了用文字来安顿生命里的痛感,并试着用教育写作让自己在困顿的教育环境里扎下了根。在持续的写作中,我寻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和依靠。迄今,我已经撰写了70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其中有1000多篇在各级教育报刊上发表,成为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和签约作者,相继出版了《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等专著。

因为选择了不服从,因为习惯了对逆境说不,我的教育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光。

第二个词,迷茫。

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最终会走向迷茫,这也是一种必然。像这位老师一样的很多年轻人,在服从于没有明确成长目标的散漫之后,总会去寻找一种简捷的行走方式。在最初的时候往往是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大多是自己所熟悉的人。比如,你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你的第一节课往往带有你上学时语文老师的影子,如何板书,如何提问,以致如何批评管理课堂上扰乱秩序的学生等等,都会粘附上记忆中的样子;比如你是一个班主任,你的班级多多少少会带有你上学时班级的样子,座位的安排,管理的制度,甚至是选拔班干部的标准,都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带上你拥有过的班級的样子。而后,你就会对这样的模仿感到不满意。在信息爆棚的年代,年轻的老师们自然会选择借助于网络来帮助自己。于是,复制、粘贴、组合就成了备课的主要手段;于是,遇到了班级问题就会借助百度搜索,找出一些类似的案例去借鉴。其实,从模仿和借鉴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只是不能够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在入职的最初阶段,参考他人的教育是一种优秀的习惯,但倘若一直模仿下去,不去寻找自己的独特未来,就会沦于迷茫和困惑。

幸运的是,很多青年教师很快就会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就像这位青年教师一样,他已经可以清晰地“觉得网上的那些教案也不太合心意”,开始对自己起先模仿和借鉴的东西进行甄别、判断,并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结论。不幸的是,很少有人能尝试着自己去设计、探索。虽然知道当下的自己是“不应该的”,是需要改变的,却无力去改变和挣扎。于是,就有了困惑,就有了焦虑不安。就像这位年轻老师一样,会认为自己这两年一无所获,没有任何成长。其实,这种焦虑就是一种成长,一个固守不前的人不会有成长之痛,更不会有想要成长而不能的纠结。其实,纠结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种良性品质,是一切改变的萌芽与开端。在很多时候,人生的重大转折就是在两难的纠结中,在痛苦的挣扎里,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可能。所以,一个人能够陷入迷茫,能够在迷茫中开始纠结,这本身并不是坏事,而是值得庆贺的事情。至少说明,你没有,也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始终服从于环境,服从于他人。

迷茫之后,往往是巨大的成长。当我终于在讲台上站住脚,终于在学校里成为小有名气的老师之后,我却又陷入了更大的迷茫之中。我学的是历史教育专业,一直教的却是数学学科,在十分讲究专业对口或者大致对口的中学教育中,我这种跨大文大理的老师不仅会在最现实的职称评审中受限,就连教师成长也大多会停滞在县区一级的骨干评选上。这是体制赐给我的“束缚”,而要挣脱这种束缚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既然学科教学走不通,我可不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移到德育领域?当有人知道了我的打算以后,善意地提醒我:“德育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咱们山东根本就没有这个研究系统,既没有专门的荣誉评选,也没有专门的评比表彰,干半天岂不是白忙活?”这个提醒是善意的,也是事实,直到现在,在山东省的教育体系中仍然没有为德育留出一席之地。也就是说,在山东,研究德育肯定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选择是痛苦的,选择一条没有鲜花和掌声的道路是悲壮的,纠结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终于走出了迷茫:教育绝对不是谋利的工具,只要是对学生的成长有利,有鲜花我会行走,没有鲜花我也会行走。就这样,十几年来,我坚持走在德育研究的路上,提出了“叙事教育”理念,并在叙事型班会、叙事型家长会、叙事型德育活动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因此而成为国培计划授课专家、教师教育功勋指导教师。

走在德育研究的路上,教育行政和体制没有带给我一丝一毫的荣誉和鼓励却让我在学术上有了较大的成功。我很珍惜这份学术收获,更感谢当年的迷茫带给我的正确选择。当迷茫来临,你需要做的就是——走过去。

第三个词,觉醒。

迷茫不是人生的障碍,而是成功之前的黑暗。当一个人觉得无路可走了,找不到出口了。祝贺你,因为你已经开始了觉醒。对于你来说,这或许就是生命成长的前夜,是黎明前的黑暗,是伤口结痂前的疼和痒。这样的时候,可能会不舒服,可能会压抑,可能会有窒息的感觉。但是,只要是能够挺过去,一觉醒来,必然是满眼的朝阳。其实,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可怕的并不是不会备课,也不是不会上课,而是不知道自己不会备课、不会上课。我见过太多的老师,始终用一样的方式走过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最为心痛的是,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好,而是一直满足、沉醉于自己的麻木与混沌——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实事求是地讲,这位青年教师的“两年”并不完全是虚度,他只不过是走了大多数老师会走的路径。幸运的是,这位青年教师早早地觉悟了,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有了想要改变的闪念。所以,我们必须祝贺他。但是,还有更多的老师,仍然在迷茫中无所适从,甚至连迷茫都没有机会去体验,就那样一直生活在混沌之中。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觉醒者,是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唤醒自己的人。但是,真正的觉醒不是自己唤醒了自己,而是去唤醒更多的人。从2006年起,我开始努力去做一个唤醒他人的人,唤醒的方式就是讲座,不停地给老师们讲自己的成长,以期唤醒更多的人。慢慢地,我感觉到了个人力量的微小,已经做过200多次讲座的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喚醒了几个人。2016年1月,恰逢寒假时间,我发起了一个寒假写作挑战活动,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两年的时间,“叙事者”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核心成员1700余人的全国性民间教师成长团队,在教师成长领域有了较大的影响。两年来,我们通过每周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每月聆听一次讲座、每人从事一项叙事研究的四大行动,不断地唤醒更多的人步入叙事教育的研究之路。觉醒是人生的优秀品质。有的人可以自己觉醒,有的人需要他人的帮助或影响。那么,做一个觉醒的人,做一个可以帮助别人觉醒的人,就是把自己和别人一起绑在了成长的金马车上。

不服从于环境,在迷茫之时做出自己的抉择,在麻木的沉沦中获得觉醒……这些举动应该就是逃离。这种逃离,不是惊吓之后的落荒而逃,而是有意识、有目标的改变和迁移,是经过努力从一种生活跳脱到另一种生活中去,是心无旁骛、痛彻心扉地去改变自己。其实,生活就是要不断逃离,逃离你已经熟知的环境,逃离你已经熟悉的方式,逃离你已经不再满意的舒适与安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成长,无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主动逃离。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教案青年教师德育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