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2018-03-20张宇辉
张宇辉
(云南楚雄实验中学,楚雄 675000)
1 全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全息技术是信息光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采用光学原理,利用相干光干涉得到物体的全部信息,区别于传统光学器件,全息技术并不使用透镜。全息技术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原理,记录下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从而得到物体的全部信息,包括全息立体图像的大小,形状,亮度和对比度等,与普通照相技术只记录图片不同,全息技术能够通过记录下的光信息将还原物体的三维图像。
全息一般是用激光完成的,因为激光具有良好的相干性。其中只可以在相同色光的激光下来观察的叫单色全息图像,能够在自然光下观察到全息图的是白光全息图像。全息技术与普通摄影不同,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立体性。全息照片重现的时候,可以看到三维的物体的像,是与实物一样的立体视角。这种性质与用偏振片观看立体电影有本质的不同。在放映偏光式3D电影的时候,需要同时使用两个放映机,将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进行同步放映,使两组胶片上的内容在同一屏幕上堆叠。用肉眼直接观看的话,会看到模糊不清的画面。而全息图像再现时能够更加逼真地还原物体的三维图像,而且仅用裸眼即可观察到。
(2)可分割性。全息图上的任何局部点都记录着来自空间每个点的振幅和相位信息。这是全息照相技术相对于普通照相技术的巨大优势,即使全息记录载体有缺陷或部分损坏,也不影响整个图像的再现,仍然能够完整的还原物体的三维图像。
(3)信息存储能力强。在理论上全息存储的存储容量要远远大于磁盘和光盘的存储容量。相同的全息感光板可以被重复曝光记录,并可以重现每一个物体的三维图像而且相互之间不干扰。所以它的信息容量更大。
2 全息技术的发展简介
1948年,英国科学家丹尼斯·加博(Dennis Gabor)首次提到了全息技术的概念。他总结了先前人们的经验,发现了一种避免相位信息丢失的技术,这就是利用光波来记录光的相位信息和振幅。他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制作了第一张全息图。随后几年,人们扩充了并加深了他的理论,对于这种新的成像技术有了更多的研究。但是迫于没有合适的相干光光源,当时的全息技术一直得不到突破。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的诞生,才得以突破这个瓶颈。激光技术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全息术的发展。之后,美国科学家利斯(Leith)和乌帕特尼克斯(Upatnieks)在1962年提出了离轴全息技术,又一次使全息技术的发展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近50年以来,全息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全息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是现代光学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梳理其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时期。这个时期是利用水银灯作为光源,拍摄同轴全息图,此时还不能将全息图中的±1级衍射波分开,称之为第一代全息技术。第一代全息图有两点不足,一个是原始图像和共轭图像没有分离,另一个即光源的相干性不强。这个时期是全息研究的萌芽阶段,研究的进程非常慢。第二阶段是采用激光记录和激光再现的离轴全息图,用离轴参考光和光干涉形成全息图,然后用离轴参考光照射全息图,全息图产生三维分离的空间衍射元件中的一个复制原始光。离轴光路形成的全息图不会有第一代全息图的重现像混叠的问题,这就是第二代全息术。第二代全息图仍然有缺陷,其全息图没有色调信息。颜色信息的损失是由激光再现引起的。为了解决第二代全息图的问题,有人提出了激光记录再用白光来再现的思路,最早由班顿采用了这种方法,此后用白光来重现物体影像的方法逐渐成熟。第三代全息图的第一次应用是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上,这使得杂志销量大涨,该技术也随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全息光学技术在显示领域充分展现其优越性。但是,第三代全息技术对于光源和记录的程序有较高的要求,进而给全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开始了第四代全息技术的研究。第四阶段是采用白光记录和白光重现的全息图,这是吸引人们去研究和探索的诱人方向。
3 全息技术的应用
全息技术近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特别是现代检测,生物工程,医药,艺术,商业,安全和现代储存技术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从全息成像技术到今天的全息成像已经与许多学科交叉整合,形成了全息显示,全息干涉测量,全息显微,全息存储,全息成像等技术。随着全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息技术产品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3.1 全息显示
全息显示器(holographic display)是指利用全息照片来再现物体的非常逼真的三维图像。全息显示器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可以使用全息技术来录制广告,促销品,动植物,肖像,历史文物等,通过三维复制,向观众展示,可以提供观赏,全息保存等功能。
3.2 全息干涉仪
全息干涉测量是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全息应用之一。全息干涉可以测量到波长的数量级的水平,它可以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比较同一个物体的状态。全息干涉的基本方法包括单次曝光(实时),双重曝光,连续曝光(时间平均),三光束单次曝光,非线性记录全息干涉,全息前对准干涉测量,全息莫尔条纹技术等。全息干涉测量分析已经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全息测量技术可以其他技术相结合,实现实时自动化,具有高灵敏度,非接触,快速,高精度等特点。
3.3 光学全息存储
全息光学存储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存储技术,以全息图的形式将数据信息记录到存储材料中。由于全息方法本身的物理性质,它不仅保留了目标光的幅度信息,而且保留了其全部的空间相位信息。全息光存储具有存储容量高,读写速率高,可靠性高,内容寻址能力强等优点。光学全息存储利用两个光波的耦合与解耦,将信息存储与信息比较与识别功能结合起来,解决了光盘与光盘的容量瓶颈问题,增大了存储容量。光学全息存储不仅体积大,而且数据传输率高,寻址时间短。例如,人体全息存储技术使得信息存储在小数点,容易丢失,在物理信道中,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存储进行编码,就像在单个通信信道中传输多个信号一样,存储的信息以及信息处理的速度可以大大增加。时域全息技术结合超短脉冲技术,也存储和呈现物体和三维物体的高度变化。
3.4 模压全息图
模压全息(也称为全息印刷)是上世纪中期提出的一种技术,能够大量地复制全息图而且不需要较高的成本,该技术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进行全息图大规模批量加工的技术手段。其生产的程序是先通过全息技术获得表面浮雕全息图,然后再通过精细化学镀膜技术制成上机镍板,最后由特定成型机加以模压,在各种材料上模压出相应的全息图。模压全息技术不用使用油墨类,因此也被称为无墨印刷。因为它可以打印立体图像,并具有广泛的前景,也被称为“三维打印”和“二十一世纪的打印”。它化解了全息图不可复制的难题,使全息图能够大规模加工,让全息图迅速工业化、商品化,使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压全息图生动的立体显示,色彩鲜艳的图像层出不穷,使其在包装,产品推广和装饰等方面得到充分应用,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安防领域。目前,很多国家都在信用卡、商标、护照、身份证等领域上使用模压全息图作为防伪标签,模压全息技术的防伪功能日渐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3.5 计算全息
计算机技术和全息技术的结合被称为计算机生成的全息图。计算全息术不仅具有记录光波的幅度和相位的独特优点,而且还可以整合复杂或不存在的物体的全息图,只要它们是已知的。如果物体不存在并且只有光波的数学描述是已知的,则也可以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控制的绘图仪或其他记录装置(例如,阴极射线管,电子光束扫描仪等)在透明胶片上计算机生成的全息图被称为计算全息图。计算全息图和光学全息不同的是,光学全息是将实际物体置于光源下时才产生,而计算全息合成合成全息图不需要实际物体的存在,只要输入相应的光信息即可。
计算全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两个不同因素的刺激,一个是全息技术飞速发展,另一个是电脑化计算机图形的普及化的开始。全息计算的主要应用是:二维和三维物体图像显示;在光学信息处理中使用全息计算各种空间滤波器;产生一个具有十个全息干涉测量的特定波面;激光扫描仪;数据存储。计算全息图有很多优点,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记录一个物理上不存在的物理对象。如果知道对象的数学表达式,则可以用计算的全息图记录对象的光波并再现对象的图像。这种性质非常适合于信息处理中的空间滤波合成,干涉测量中的特殊参考波面,以及三维小说对象的显示。全息制作过程的计算采用数字化定量计算,精度高,尤其是二进制总图,其透光率函数只有两个数值,抗干扰能力强,噪点小,易于复制。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束和离子束聚束技术的发展,计算全息技术必将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3.6 数字全息
数字全息技术作为信息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光学全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成像的交叉领域。它是依据光学全息的理论,以光电成像器件为记录介质,获得全息图,然后通过计算机将其数字化,再现时将数字信息转化为全息图。这一进程可以连续记录瞬时过程中的运动物体,有利于实时在线进行全息记录,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数字全息图和数字再现图像进行定量分析。数字全息是全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成像的结合。它仍然是基于光学全息的记录理论。然而,全息图是通过使用诸如CCD照相机的电子成像装置作为记录介质并存储在计算机中,然后使用数字图像来再现全息图而获得的。数字全息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数字全息三维识别,数字全息显示,数字全息图像加密等。近年来的发展数字全息层析成像,脉冲数字全息成像,数字全息成像,表明数字全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全息技术前景展望
如今全息技术正在朝向数字化、光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全息技术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结合光全息的原理和特点就可以看到其独特的优势,全息技术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市场,无论在国防、医药、工业,还是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应用,其潜力仍有待挖掘。可以相信,光全息在未来社会、经济、通信及国防等各个方面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人员的努力,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1] 龙飞,招继恩,戴宝.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化,2017(11):51-53.
[2] 李科莹.影见未来新“视界”—全息技术在视觉领域的应用、原理和产品探析[J].戏剧之家,2016(13):97.
[3] 王晓蓉.计算全息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激光杂志,2016,37(06):20-24.
[4] 陈璞,徐亨成.全息技术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测试,2011,37(01):89-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