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2018-03-20陈浩凯周瑶丽

关键词:发展教育

陈浩凯,周瑶丽

(1.长沙理工大学 科研部,湖南 长沙 410114;2.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强国富民,育人为先。”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坚持立德树人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举优先发展教育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引领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总书记最为重要的教育哲学思想基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的深刻体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本体的人本思想的回归。

无产阶级只有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全部社会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共产党宣言》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人没有其他任何自己的利益,共产党的特征和任务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一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政党,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反映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要求每位党员干部应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由我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又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不允许存在任何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利益、不允许任何脱离群众的情况出现,始终做到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3]。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够取得伟大成就,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教育只能服务于人民。无产阶级政党维护着本阶级的利益,不仅包括了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而且也涵盖了工人阶级中最忠诚、最有觉悟的部分,他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各级领导机关同样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4],无产阶级政党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呼声、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教育只能服务于人民。革命导师列宁也强调,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一切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教育要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通过无产阶级教育才能塑造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教育的阶级属性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题定位决定的,是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定位所决定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具有三个具体标志:一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教育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它的服务对象,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是它的根本任务,因而确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4]。在坚持公平、效率、社会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下,保证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是基本。保证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不仅要在保证社会公平基础上提高教育的质量,而且要充分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的权利。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在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物质方面的需要满足之后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就变得更为迫切,教育的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文化的需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三是,树立人民至上的教育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教育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更好、更全面地实现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他说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合格,“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出深刻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二)突出德育和为现代化强国培养人才的国民教育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6],突出德育和为现代化强国培养人才的国民教育观。

习近平的教育思想非常注重德育教育,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教育人,全面培养人,全力培养人的全过程”[7],坚持以立德育人为中心推动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是必然之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要立社会主义的德,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觉的行动,作为毕生的追求。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育人的重要载体,习近平立德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延续;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基础;法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表现[8]。

德育工作要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是德育工作的大舞台,社会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稳定器,教师是完成“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中坚力量,因此,必须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全体老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意识,使全体教育工作者明确自身的责任,规范自身的行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人才。

(三)突出学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014 年与 2016 年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和 “四个引路人”的教师发展要求[8]。教育既寄托着家庭的向往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师提出了四个标准:一是,要有理想信念。教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突出为学生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党的事业服务的意识。二是,要有道德情操。教师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园丁,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一个好的老师体现在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其影响力离不开学术情怀和高尚的情操。三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好的老师不仅仅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同时要能够创造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能够为学生搭建其通往未来的桥梁,成为人范,成为师表。四是,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个充满爱的事业,好的老师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懂得用爱去浇灌、去培育下一代,通过真诚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他说:“学生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9]习近平关于学生的论述深刻体现了学生成长的主体性特征,他主张要遵循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每一个学生有自己个性的一面,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体现,并且学生应从小就立志向,做一个有梦想、有目标、爱学习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6],他对青年寄予厚望,教导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练就过硬的本领,要勇于创新,要锤炼高尚的品格,只有经历过拼搏、奋斗的青春,才能留下深刻的回忆。

二、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方法论指导

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是吸收了古今中外合理的教育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与扬弃、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一)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教育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知识体系上,而且体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其一,中国先哲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孟子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治得人心,善教善人。”[16]荀子强调:“不教无以理民性……立大,订订,修六礼,明七教,如此之路也。”[17]在这些古代圣人看来,教育在统治国家方面占有统治地位。其二,阐释尊敬师长的观念。宋代教育家李觏指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18]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尊敬师长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其三,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自汉代以来,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教育制度逐渐制定,当权者也渐渐开始设立相关的教育机构,如国子监、书院等,通过相关教育制度来筛选和培育人才。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思想为我国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营养和坚实的基础[19]。总之,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扬弃无疑为习近平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出现提供了有益和客观的历史参照。

(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在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虽没有对教育相关问题作出任何系统地阐释,但他们都强调了无产阶级要想取得政权,必须通过教育,进行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这些散布在不同篇章的关于教育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在涉及教育和人类的本质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要通过教育来发展自身,并且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教育的发展虽然基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但是它可以促进人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20]。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把教育同劳动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们反对统治阶级通过教育给人们灌输资产阶级服务思想,呼吁每一位公民都有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为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列宁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性质上,列宁等认为,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服从无产阶级专政。因而无产阶级的教育要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21]。在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列宁崇尚尊师重教,强调既要在思想上树立尊师重教的意识,将尊师思想真正深入人心,也强调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升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育的地位方面列宁强调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政治文化水平的提升,应该通过学习知识、发展科技来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形成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三)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辩证统一,为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深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唯物史观。一方面,以务实精神、求实态度反思我国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习这平指出,必须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在看待教育的根本任务时,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目标,在看待教育本质问题上,将教育视为提升人类整体智慧的重要手段,在看待教育发展走向时,指出教育不只是“实现现代化”,同时更是“创造现代化”[10]。另一方面,以求是思维和求真原则把握我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并强调党史国情的分析研究,他认为实事求是就是从实践中研究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将“实践观念”视为教育规律与教育价值的重要结合点[11]。教育规律是对我国现实国情的准确把握,是对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出问题的战略认知,只有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才能使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精准发力。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直面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12]。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开展工作,在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特别注重把握改革的全局性。他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5]在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既要抓住“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这一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矛盾主要方面;同时,既要落实“教育优先”这一战略问题,又要突出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这一战术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既突出“共性规律”的把握,也强调“个性与特色”的培育[13]。在教育改革的布局谋篇上,既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又特别注重保持传统文化底色,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体现了文化导向上的开放性与价值传承的独特性。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导向,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育体现了习近平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着眼点。习近平一再强调,要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既要向理论学又要向实践学,坚持学以致用,将个人实践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做全面发展的人才[14]。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在教育理念上,他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他强调德育方法要“贴近学生”“尊重个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认为人只有获得了主体地位,才能够具有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也才有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5]。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主体性的重要阵地,抓住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逻辑演进

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习近平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一)毛泽东的两个结合: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曾提出要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此来吸引人们投入到大工业建设当中,不仅要提高人们的知识技能也能让人们接受到文化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毛泽东同志进一步论述了这种思想。他第一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提出来。在抗战时期也提出,“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思想[22]。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他认为发展国民教育必须加紧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人,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15]。在他看来要想培育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就必须打破旧传统,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此外,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也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3]。认为我们要经过文化革命,经过阶级斗争的革命实践,来建立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教育的发展必定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必定要培养一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并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

(二)邓小平三个面向:立足于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他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4]。在他看来,首先,我国的教育发展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四有”新人是在总结国内外培养新一代接班人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是在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次,我国的教育发展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5]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再次,我国的教育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合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培养出拥有竞争力的人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一直坚守的道路。最后,我国教育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为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思想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需求。

(三)习近平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扎根中国、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一方面,要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认真吸收世界大学的先进经验,遵循教育规律。”[2]同时“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信心,维护特色”[4]。中国特色教育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深深扎根于中国这块肥沃土地上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只有扎根于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要协调国内外全球教育的发展。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重在质量的提升、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就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培养优秀社会主义人才,促进人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时期中国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在党的指导下统筹国内外大局,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此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牢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以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意识[6],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永远扎根于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加积极地面向世界来推进教育、科技以及人才之间的交流。

四、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实践路径

(一)一个目标: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状况,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目标[5]。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不能脱离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基本国情,同时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状况提出要达到世界水平的教育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要坚持走现代化教育之路。习近平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其一,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把握好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12]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要我们转变发展思路、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与时俱进,真正用现代化思维模式来指导教育工作,建成“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13]。其二,现代化的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有利于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因而要抓住影响和制约当前教育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措施。其三,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其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首先,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既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科学精神,也要合理的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其次,牢固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坚持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古代圣人的思想,寄托着革命先烈的理想,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价值相互贯通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最后,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结合中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各方面工作;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坚持人人享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要坚持公平教育。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一,教育机会的公平。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16]中国发展教育的任务繁重,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是中国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其二,教育质量的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0]公平教育与社会公平、人生公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教师条件的公平。实现公平教育,单靠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教育还是要以人为本。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实现公平教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四,公平的教育选才规则。当前,我国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用公平的教育选才规则来选拔人才是十分必要的[11]。

(二)两个关键: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矛盾的统一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培养国之栋梁的重任;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未来希望,是教育的根本。习近平从人生、学校、民族的角度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7]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教师主体,他勉励教师要努力做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26]。他认为,“教师是立教之本,教育是兴国之基。”[5]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事业进程,要致力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同时,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思想,教师要增强教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教学育人能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目标而奋斗。此外,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习近平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27]。要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对象。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青年学生的支撑。

(三)三大抓手:坚持改革开放、双一流建设、突出民族特性

2018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正确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对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的时代,壮大我国教育事业不仅要立足实际坚持教育体系的改革,而且要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双一流”建设,更要突出体现我国教育的民族特性。

首先,坚持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必须要符合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文化,在参照其它国家优良教学模式的前提之下,制定一个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真正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主张以制度为标准规范,建立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增强教育改革的实效性[28]。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求正确把握改革方向,通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为目标来改革考试制度,努力探索建立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监督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并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除了要保证教育投资外,还要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于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大力度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家庭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在培养机制改革方面,教育体制改革要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的教育体制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制定符合我国学生思维模式的教育体制。着重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教师主导、成功人士辅导、学生主体体验三者结合[29],探索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合作教育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的形成,构建小学、中学、高校有机融合,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常态机制。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双一流”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基本建设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国家。要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改进教育方式。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研究时指出,要发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改革我国教育方法首先要注重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避免只抓升学率、只注重传授知识的片面性。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30]。最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创新,要瞄准世界前沿,创建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大学。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在另一层面上要求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增强创新能力,努力培养、造就各方面需要的先进人才。

最后,教育要突出民族性。突民民族性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但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多种文化思潮侵蚀了教育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民族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显示出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2014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1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民族性的教育首先要促进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高程度“复归”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将传统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两者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传统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新发展。然后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民族精神的塑造。最后,将优秀民族文化基因应用于国家教育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服务教育理论体系。

(四)构建创新、公平、实践、开放四大教育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线,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作风,开放包容的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培养创新育人发展模式。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改革是不够的。”[31]在整个创新系统工程中创新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创新教育的发展直接关乎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人才力量。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否走在世界的前列,最重要的是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因而,坚持用开放的理念积极引进一批高端、顶尖的技术人才,站在科技前沿为国家创新作出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坚持学校与校企协同合作,共同培育专业型实践人才,提高科研能力,形成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培育中国科技发展最具实力的力量。

构建人人享有的教育公平体制。人人享有公平而又高质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西部教育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较差,落实基础教育资源政策向边远、民族地区倾斜,健全资助体系机制无可厚非。同时,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促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此外,对于特殊学校的关注以及对于网络教育的普及和监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教育[18]。促成人人享有的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向着美好生活前进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实践教育活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12]实践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要反对形式主义,理论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实践行动的践行也是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的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通过劳动传递的不仅是果实,更是对我们意志的锻炼。因而,他十分提倡刻苦学习,并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他认为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想成为国之栋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深入实践,全方位发展也是重点。他鼓励青少年要积极参加支教、下乡等活动,充分展现自身能力和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情怀,并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深化对国家的情怀。

树立开放的教育体系。开放教育的实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素质的教育需要,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的迫切要求。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普及教育事业,让人们在不断了解事物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成为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服务。”[32]因此,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国家、面向世界、弘扬新时代精神的开放教育,是推进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精华,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也是有益的。习近平指出:“通过更密切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对人类知识和文化的承认,并承认各民族的现实斗争和未来愿景。”[12]积极构建国际优秀人才交流平台,为我国以及其他国家优秀人才提供更好、更方便的学习交流机会,努力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