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总体性的人:新时代的人学逻辑

2018-03-20孙闪闪

关键词:总体性马克思时代

孙闪闪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

总体性的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想状态,它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在不同的时期,人的发展任务也不尽相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到了新时代,“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这说明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广泛。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十九大报告也三次提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从人民群众需求和国家发展目标两个方面来说,迈向总体性的人已成为新时代的人学逻辑。但是,在新时代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阻碍着总体性的人的实现。理清新时代实现总体性的人的制约因素,以及探索新时代实现总体性的人的出路无疑具有强烈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总体性的人

马克思关于总体性的人的思想生成于其社会历史理论之中。在其早期著作《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就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之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这是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最初思考。《摘自“德法年鉴”的书》可以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最初萌芽,提出了“自由的人”和“真正的人”的概念,这是对人的理想状态的最初理解。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体现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诉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策源地,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异化的批判,提出克服异化,复归人性的思想,并正式提出了“总体性的人”。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P81)。此后,马克思对人的研究转向人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人向完全个人的发展”,“任何人的责任、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共产党宣言》《经济学手稿(1857-1858)》等著作中,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性”的思想进行了明确阐述,并把 “人的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的总体目标,马克思指出,“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4],“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P85)。可见,马克思认为,总体性的人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然而,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主观想象的全面性,个人只有投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总体性的人。

“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2](P81),这是马克思关于总体性的人的精辟表述。即是说,总体的人实现必然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因此,要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体性的人还必须考察人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从不同角度分别作出了科学论述。首先,马克思从类特性即人与动物的区别的视角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6](P56)。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因为人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劳动才能使自己的劳动能力、创造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其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135)。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必然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人的本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关系范围,人的关系越是广泛越是能够从自然、社会、他人中获取更多的能量与价值,越是能够更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最后,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即人的本质”[7]。人的本质的过程就是人的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需求的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不断循环往复推动人的发展,最终实现对自己的全面占有。

综上所述,总体性的人就是劳动能力、创造性、个性和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发展,人的需求得到全面满足的个人。

二、新时代的人学逻辑

总体性的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想状态,它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新时代之前,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的需求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的中心任务。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们的需求更加广泛,不仅要求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需求的总体性,要求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要求国家围绕满足人的总体性的需求进行战略规划,为实现总体性的人创造条件。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也无一不指向总体性的人的人学逻辑。总之,以人的总体性需求为导向的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强烈地凸显出新时代的人学逻辑即,迈向总体性的人,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

(一)新时代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缩小收入差距

新时代我国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缩小收入差距。首先,我国不断加强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力度,以满足人们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问题已经解决,同时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及更多层次的需求。但是,目前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人们的全方位、多层次需求。于是,我国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培育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我国质量优势,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条件。其次,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致力于解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我国落实了一大批惠民政策,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战,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使人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部人的发展的实现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新时代更加注重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新时代以来,我国进行民主法治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机会和环境。在民主政治方面,我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尊重人民的政治权益,为人民提供参与政治的平等机会,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为人民参加政治管理提供机会,有利于人民政治能力的发展。在法治方面,我国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积极推进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我国的社会治理水平,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为人民的生活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同时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让人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障人民全面发展的合法权益。党的建设上,我国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政府的清洁廉政建设,为人的总体性发展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制度保障。

(三)新时代更加注重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时代以来,我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加注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首先,我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本立足点,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不断推进文化走进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养。其次,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们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鼓励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我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鼓励文艺创作,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造就名家大师,培育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提高人民艺术水平,提高人民的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新时代更加注重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

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更加广泛,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表现出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民需要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医疗水平,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针对于此,我国实施了大批惠民政策。在教育方面,我国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加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在就业方面,通过鼓励大众创业和就业体制的完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状况质量。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人民的健康和医疗水平。在社会治理方面,通过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使社会更加稳定,人民更加安心。这些措施为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新时代更加注重为人民提供优美的生存发展环境

由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够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了还给人民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十九大报告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的建设路径。通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的节约循环,倡导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实现社会的绿色发展,通过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护工程,完成控制线界定工作,开展绿土优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8],以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点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可见,环境问题被越来越系统地提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来,这是国家对人民日益呈现出的对优美生活环境需求的回应,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视。

无论是新时代以来人的需求,还是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以及“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本身都指向了总体性的人。总之,迈向总体性的人已成为新时代的人学逻辑。

三、新时代实现总体性的人的制约因素

马克思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人的依赖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在此阶段,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仍相对低下,为获取生存生活资料,个体之间彼此相互依赖,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个肢体,没有活动自由性。第二阶段是建立在人的独立性之上的物的依赖阶段,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获得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此阶段人的劳动是异化的,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第三个阶段是与共产主义社会相对应的人的自由个性阶段,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即实现了总体性的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据此判定我国仍处于以物的依赖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实现总体性的人仍需跨越许多障碍。笔者认为,新时代实现总体性的人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达到国际公认的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均教育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如今已达到11%,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是,在此发展过程中也在所难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不平衡发展主要是指区域发展、发展领域和发展成果上的不平衡。从区域上看,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从生产领域来看,有的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仍有许多领域存在着传统和落后的生产力,既有供给不足的领域,又有生产过剩的情况,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面临诸多难题。从发展成果上看,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差距明显,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众大量存在。

不充分发展主要是在创新能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的不充分,这是从发展深度来说的。过去,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物质文化产品有限,社会生产只能满足人们基本数量的物质文化需求。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开始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消费的数量,消费品质越来越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在现阶段,如果国内企业仍满足于提高效率和规模经济,而不立足于自主创新,不注重于提高生产的多层次性、个性化、高端化,就无法满足人们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其次,虽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居世界排名后列,所以,相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够充分。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平衡和充分。一方面社会发展不充分制约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谈论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时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方面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的到解放。”[6](P154)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财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意味着,我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还远远不够,发展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造成人的发展的不平衡。全部人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诉求。而且,一部分人发展,另一部分人不发展,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自由发展,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294)。所以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部人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激发人们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促进人们主体意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人的单向度发展、人的生存发展环境遭到破坏三个方面。

首先,人的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以平等、自由为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市场主体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处于劣势的利益主体将会被淘汰。由于主体在地域、职业、教育、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内在差异性,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处于优势地位的市场主体更容易在竞争经济中获胜,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主体则收益颇少,造成市场主体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分化,形成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最终导致人的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人的单向度发展。马克思根据人的需要的对象和内容,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包括生命所需的空气、水、阳光等,也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精神需要主要指人们对情感、知识、能力以及真、善、美的追求。需要的全面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异化需要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充满物欲的世界,致使一部分人的发展观念发生偏差,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和享受,金钱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切需求,拥有财富的多少是一个人价值实现程度高低的标志,追求物质财富成为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人的需要成为一种片面化的需要,人的发展也成为片面的、单向度的发展。

第三,人的生存发展环境遭到破坏。人和自然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一方面,人和其它万物一样,来自于大自然。人的生存发展要以自然为基础,离开自然无从谈起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相矛盾。人类需要具有超越现实性的特点,人类的需要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品,人类需要对自然物进行改造,改变其形式和运行方式,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需求。人对自然的改造是必然的,然而自然又是有限制的,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致使一些市场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肆无忌惮地索取自然资源,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我承载力和自我修复力。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破坏,人类生命所需要的空气受到污染,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威胁人类自身健康和长远发展。

(三)人的依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我国人的发展逐步摆脱人的依赖阶段走向物的依赖阶段,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的依赖性特征并未完全消除。当今社会,官本位、关系本位的思想普遍存在,人们仍然比较看重人情关系,对权力充满崇拜和依赖,对人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官本位的思想,使一些人把权力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通过权力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贪污腐败,严重破坏社会原本应该有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一些人受到关系本位的思想影响,遇事拉关系、托人情,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办事,严重压抑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在官本位和关系本位的环境中,人不能完全掌控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个体的能力不能充分展现,严重阻碍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迈向总体性的人

迈向总体性的人成为新时代的人学逻辑,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处于物的依赖和人的依赖并存的阶段。因此,在新时代,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市场经济以及人的依赖的消极作用,为实现总体性的人创造条件。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不充分问题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来的,也是人们的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的消费不再仅仅注重数量,消费质量越来越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在我国,许多传统制造业等低端产业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而高端产业领域的消费产品则严重短缺。新时代,社会生产与人们需求之间发生了矛盾。因此,以人民需求为导向,进行供给侧改革,寻求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人们对产品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新时代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实现从总量扩张到结构优化的转变。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数量,更要寻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时代我国要转变发展思路,摒弃传统的资源型依赖的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升级,鼓励和支持中、高端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多层次性的消费需求。二是,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要转变到发展的质量上来,实现这一点我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们的质量消费需求。总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充分问题,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人的总体性发展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马克思的“总体性的人”思想的主体是全部的人,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能是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一部分人仍然贫困,一部分人发展起来,一部分人不发展。要解决由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的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重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上,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上,大力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强化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革,推动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化解国家整体发展不平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为个体跨越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两个阶段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给我国发展带来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问题与成就并存。一些生产商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进行行业垄断,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拖欠工人工资,偷税、漏税也普遍存在。这些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健康,拉大收入差距,不能使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甚至一些人受占有欲的支配,进行官商勾结,中饱私囊,损害他人、国家、集体利益。这一方面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另一方面,造成分配不公,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因此,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公平正义,为总体性人的实现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的物质外表使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所占有的物质财富的数量。这种只讲物质,不讲精神的发展,是片面的、单向度的发展。我们要帮助人民群众认清人的发展本质,人的发展不是享受意义上的,不是对物质的占有和享受,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人各方面能力的充分发挥,是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充分展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减少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给人的发展观念造成的误导,减少对物的依赖,缓解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同时,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迈向总体性的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总之,总体性人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新时代为总体性的人的实现创造了新机遇,但是仍需要我们针对社会发展中阻碍人的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人的发展障碍,不断为总体性人的实现创造条件。消除新时代制约人的发展的障碍,不仅需要从以上四个维度进行着力,还需统筹“五位一体”整体建设,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当然,总体性人的实现最终还需个体自身努力,个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条件才能不断地迈向总体性的人。

猜你喜欢

总体性马克思时代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