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诠释
2018-03-20王志建
王志建,潘 红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2.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思政部,辽宁沈阳,110167)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一)人的全面发展中关于“人”的界定
人的全面发展涉及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主体的界定,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什么人”的发展。只有主体界定明确了,才能从主体角度说明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第一,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所谓“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具有能动性并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人,即具有自然性、意识性和社会性的现实的个人。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在阶级社会,由于存在阶级的对立,一个阶级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个阶级的发展为代价。因此,群体的发展只是少数人的发展,并不是每个人的发展。随着阶级的消灭,个人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他人发展为前提,而是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一切人的发展。可见,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一切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法实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中关于“全面发展”的界定
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2]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必然导致每个人不可能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完全自由地发展自己所需的全部能力。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全面发展”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并不是各方面能力的绝对一致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受到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每个社会成员只有在自觉满足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发展各种才能。
综上所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在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相继产生了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习近平的“以人为本”的“中国梦”思想。
(一)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
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既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又为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毛泽东针对传统文化教育重德轻智体的现象,运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早在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一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第一次论证了体育与德育、智育三者的关系。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对青年进行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促使青年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毛泽东在提出了“三育并重”的主张后,又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劳结合”教育方针。1958年,毛泽东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宗旨。总之,从毛泽东所提出的“教劳结合”思想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青少年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期望通过“教劳结合”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思想。
“有理想”即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有理想不是空洞的,必须体现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4]“有道德”即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邓小平主张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道德教育,即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广大群众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文化”即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邓小平非常重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把科学文化水平作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条件。他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纪律”即自觉遵守相关的纪律法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纪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保障。对此,邓小平再三强调:“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
总之,邓小平所提出的“四有”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对新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江泽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江泽民在继承马克思、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形成了自己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江泽民认为,要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确保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就要健全法制,保障人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要通过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新。首先,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统一起来。江泽民指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5]
其次,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离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就失去了人本身的价值,离开社会发展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保障。
最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6]这段话表明,江泽民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看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把人的素质的提高,看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四)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第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胡锦涛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是说,“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理念,符合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能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自由民主的形成、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证,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脱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去谈个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而脱离人的全面发展去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能是一种假想。
(五)习近平:“以人为本”的“中国梦”思想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最终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集体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升华。
“中国梦”是一种价值取向,其价值主体具有人民性。一方面,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人民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幸福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另一方面,要想实现人民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此,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所谓共享就是按照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的原则,进行社会公共财富的共享分配,走共同富裕之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意义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促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第一,要大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立法的形式,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要加强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在坚持共享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对此,要处理好收入与再分配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公共财富的合理共享,缩短贫富之间的差距,确保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带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创新推动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综合性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保障,还需要政治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各项权利,充分发挥人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程。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形态,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广泛、平等参与管理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是政体民主与国体民主的统一,是国家形态民主与非国家形态民主的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的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管理中。这样,不仅尊重了人的独立人格,而且创造了人的个性,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法制化进程,能够有效地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的发展,使人们在法制的保障下,行使自身的权利,发展自身的能力,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公民的政治利益。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只有这样,公民的合法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才能有机会、有条件发展自身的能力,真正实现公民的政治利益。
第三,要处理好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和谐统一。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尊重个人在政治上的各项权利,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使个人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成与败,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个人而言,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政治觉悟得到提高,能够使大多数人自觉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实现国家与个人的和谐统一。
(三)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为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保证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健全和完善教育机制,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拥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来满足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重点是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缩短城乡之间教育的差别。一方面,在国家教育拨款上,国家对农村的教育资金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中西部的教育投入比例加大,确保教育共享的发展。除了国家投资外,地方政府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地方教育的投入,合理利用好经济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共同分担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解决农村上学难、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真正促进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第二,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主体方面,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对此,教师一方面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努力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传道者、授业者。在教育方式上,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不能仅把学生当成知识传授的客体,而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来看待,使学生能动地、有创造性地接受和应用知识。在教育内容上,不仅仅教授传统考试科目的知识,还应该多增加些思想道德品质课、劳动技能课、身心健康课等素质教育课的含量。在教育目标上,总体来看,就是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概括起来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品质等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四)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保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保护好自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处理好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宣传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尤其是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通过宣传,使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还能阻碍甚至破坏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在新形势下建立环保教育机制,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学校教育,特别要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对此,国家要把生态意识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人们从小就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人们心中形成习惯,从而能时刻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能仅仅靠人们的生态意识觉悟,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来约束。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法律。国家在制定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使制定的政策和法律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落实制定的政策和法律。要想得到很好的落实,不但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而且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做到政策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第三,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发展经济,促进人的发展,就必然消耗资源。然而,由于我国在开发使用资源过程中的大量浪费,人均占有资源量逐年下降,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一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发展新能源来替代非再生资源。从而,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总之,我们要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推动国家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
[3]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78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1-07-02.
[6]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