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宁县茶旅慢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与规划构思

2018-03-20张丽芬

茶叶 2018年2期
关键词:景宁茶园茶文化

张丽芬

(景宁县农业局,景宁 323500)

随着社会的进步,日趋激烈的竞争,施加在都市人身上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渴求到远离喧嚣浮躁、环境优美宁静的地方放松身心[1]。茶旅,以茶为主题的新兴旅游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为游客提供游茶园、采茶、制茶、品茶、赏茶以及茶俗风情文化等一系列体验,极大程度的满足了游客释放压力,过悠然慢生活的精神需求。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茶叶资源丰富,发展茶旅慢游产业优势明显,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将形成成倍增效。

1 发展茶旅慢游产业的目的

1.1 打破瓶颈,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首,具有可加工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特点,可生产延伸出许多产品。目前,景宁县茶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仍是第一、二产业,通过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销售茶青、成品茶等初级产品促产增效。但随着县域内茶叶面积、产量的逐渐饱和,现有的茶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需要转换思想,摸索新的发展道路。将茶园建设为观光休闲景点,茶文化历史遗迹建设成为精神熏陶圣地,将采制茶叶变成体验乐事,发展以茶为主题,旅游业为内容的茶旅慢游产业,能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打破传统茶产业的发展瓶颈,有效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1.2 改善生活,提高茶农经济收入

提高茶产业劳动者的经济收入,改善茶农生活,是发展茶旅慢游产业的主要目的之一。发展茶旅慢游产业势必会进行茶园、茶居、茶景点等系统性基础工程建设及服务产业体系构建,这就有助于引领全民参与、大众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引导茶农就地就业,改善并优化景宁地方经济发展结构,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茶农收入。

1.3 传播文化,讲述地方茶故事

茶叶是一种经济作物,也是地方区域文化的载体。从文人雅士的赏玩之物,到寻常百姓家的饮品,无不散发出茶的丰厚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同时,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歌舞戏曲又有着密切关系。景宁的茶源起禅门,历史悠久,在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中都可寻觅到茶的踪迹。在发展茶旅慢游产业的过程中,带给游客物质享受同时,更要满足游客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将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茶词、茶歌茶舞、茶具茶迹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在游客享受茶旅慢游的过程中讲述景宁特有的茶故事,传播景宁特有的地方茶文化。

1.4 顺势而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勾画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宏蓝图,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发展茶旅慢游产业是顺应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创新做法,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是在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景宁乡村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

2 发展茶旅慢游的优势条件

2.1 自然条件优越

景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覆盖面积广,负氧离子含量高;无工业生产,污染少,生态环境质量高,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区域内地形复杂,谷深坡陡,地貌多样,海拔130~1 519 m,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土地肥沃,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呈酸性。其中,海拔300~800 m山地雨热同期,湿润多雾。雨后初晴,云雾袅袅,登峰远眺,眼前之景,宛如仙境。

2.2 旅游资源丰富

景宁山水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丰富。素有“神奇畲乡,休闲胜地”、“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之称。据旅游普查统计,景宁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12个。其中,五级单体2个;四级单体8个;三级单体21个;普通级旅游资源二级单体89个、一级单体90个。这些旅游资源中,以景宁畲乡风情、畲族婚俗表演、大均漂流、时思寺、上标百丈漈等最为突出,共同组成了景宁充满野性的真山真水旅游资源。

2.3 民族风情浓郁

景宁县作为华东以及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其丰富浓郁的畲族风情具有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山歌演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发声独特;舞蹈以坐蹲和游荡步为基本动作,原始、粗狂;有源自生产生活的诸如赶野猪、打尺寸、稳凳等体育娱乐活动;服饰精美,分为男女装和礼仪、劳动装,以女性头饰凤冠最为独特;工艺品有彩带、陶瓷、银饰等,其中彩带编制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乌米饭、豆腐娘、糯米粑等特色食品;分龙节、“三月三”、乌饭节等畲族节日。这些具有表演性和参与性的对歌、婚丧礼仪、祭祖及各类民族节庆活动,非常适合包装成符合现代人“喜参与、重内涵”旅游观念的旅游项目。

2.4 产业基础夯实

至2017年,景宁茶园面积已达6.61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5.2万亩;年产量2670吨,年产值4.28亿元,其中名优茶1311吨,产值3.31亿元。景宁县鹤溪街道、澄照乡等重点产茶乡(镇)、街道建设有连片生态茶园,面积超过万亩。全县有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100余家,QS认证18家。拥有“奇尔”、“敕木山”、“惠明寺”等10余只“金奖惠明茶”茶叶子商标;白茶、红茶、绿茶3个成品茶品系。在上海、北京、西安、济南等地开设茶叶专卖店20余家。此外,惠明茶还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2.5 文化内涵丰厚

景宁县拥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地域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据惠明寺村家谱《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处州府志》等地方史料记载,景宁县种茶始于唐·永泰二年丙午岁(公元766年),由雷姓太祖带入;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云游高僧惠明于南泉山结庐植茶,因其乐善好施,命茶为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美洲万国博览会中,拔得头筹,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景宁的茶叶在这1300余年的历史中衍生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域茶文化。有“客来敬茶”的传统饮茶习俗;有《泡茶歌》、《多谢茶》、《畲民向党献茗茶》和《采茶歌》、《采茶舞》、《采茶灯》等民谣歌舞;有《惠明寺茶歌》、《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等文学作品。

2.6 政策支持强劲

景宁县委、县政府按照“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振兴乡村发展的战略要求,立足实际,走“生态立县、产业富县”之路。根据《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浙江省旅游业资源整合方案》等文件,先后制定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域总体规划》、《景宁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产业规划政策,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发展茶旅融合产业。此外,还制定了新建茶园补贴、茶园低改补贴、加工厂建设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

3 茶旅慢游产业的发展规划

3.1 美化茶园环境生态游

景宁县拥有大片生态环境优越的茶园,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及景色秀丽怡人的乡镇。在不影响茶叶生长、生产的情况下,结合茶园周边乡镇的文化、地势、生态等特征在茶树的种植排列、造型修剪、品种搭配等方面进行改造创新,规划设计自然茶叶景观;此外,从立体空间、生长季节等方面考虑,在茶园内配置如香樟、杜英、银杏、樱花、腊梅等观赏花木,形成立体生态景观;最后,在尊重茶园周边村落绿化格局的同时,适当种植向日葵、紫薇等,形成村落景观。从而美化茶园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茶旅慢游的发展。

3.2 延伸茶俗茶事节事游

以景宁惠明茶丰富悠久的茶史茶俗为基础,挖掘延伸相关的民俗故事和茶节事,打造独具畲乡特色的茶俗茶事节事游。一是结合畲乡“三月三”等节庆、民俗活动开展诸如“斗茶大赛”、“采茶节”等茶事;二是高度重视茶旅节庆的包装,开发结合畲乡凤凰图腾和茶叶元素的地方纪念品、茶食等;三是整合文体、旅游、茶叶资源,在已有的茶叶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创作一批雅俗共赏的茶歌、茶戏、茶舞、微电影等凸显畲乡茶文化的文艺作品。多措并举,打造茶俗茶事节事游品牌。

3.3 创新茶艺表演休闲游

利用景宁惠明茶冲泡、品赏、茶艺表演的休闲旅游价值,进行适当创新,融入畲族文化、禅茶文化,引领赏茶、论茶、品茶新风尚。用优美的茶艺表演搭配柔和静怡的茶曲,将景宁的山水、文化呈现在游客的面前,给游客带去涵盖味觉、视觉、听觉“三觉一体”的立体享受,使喝茶成为一种舒适的高品质体验。

3.4 茶业加工工业游

茶产业主管部门、旅游业主管部门及茶叶协会等机构组织主动出谋划策,辅导景宁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种植大户及企业或合作社把茶加工旅游作为发展战略之一。从整改茶厂生产环境,建设茶叶制作工艺展示体验区、吃住玩休闲区等方面对茶厂进行改造提升,开发茶特色工业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茶农生活,使其参与到茶叶制作的整个过程中,感受有别于喧嚣城市的宁静而悠远的慢生活。

3.5 挖掘茶叶功效保健游

茶叶具有减肥、解毒、抗氧化等作用,景宁所产茶叶富含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滋味极佳,品质特优,常饮保健功效突出。挖掘景宁茶叶特有的药用保健功效,引导有条件的茶园在园中树立介绍有茶叶保健功能、茶叶种类等内容的知识普及牌,配套建设游客骑行道、步行道、健身场等,发展茶叶功效保健游。让游客在空气清新的茶园中,观优美景致、学茶效知识,修身养性。

3.6 利用茶学科普研学游

景宁种茶、喝茶、产茶起源于唐代,历史久远,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民俗知识。以科普茶叶有关知识为基础,发展茶学科普研学游。针对寒、暑假推出以山水生态游、茶乡文化游等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提供给大中小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和亲近自然的机会,拓展茶叶茶品的消费群,同时使青少年游客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感悟和升华。此外,利用茶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开发与茶有关的文学、历史产品,利用茶礼、茶道等内涵吸引更多的人赏茶、品茶、爱茶[2]。

3.7 结合宗教文化修行游

景宁的茶起源于佛门,由畲汉两族人民将之发扬光大,融入了佛教文化和畲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开发利用这些独特的茶文化,走宗教文化修行游之路。探寻具有佛教仪式的惠明茶开茶节,形式托钵祝茶仪式,并融合利用佛寺周边茶园,形成惠明禅茶修行品牌;以景宁禅茶中心惠明寺为基础,利用周边环境生态优势,修建茶居、茶街、茶楼、荷塘等,发展成为文人雅士修行聚居地;利用景宁惠明茶的佛教、畲族文化资源举办国内或国际禅茶、畲族文化节。

4 发展茶旅慢游的保障措施

4.1 做好茶旅慢游项目的总体规划

茶旅慢游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角度因素的产业发展项目,必须从茶园环境建设、茶旅服务体系建设、茶旅经营主体建设以及地方茶文化建设等角度对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缜密的总体规划[3]。以突出地方特色和茶园特色为原则,以增加收益为目的,以打造富有畲族特色的惠明茶“茶旅慢游”为蓝图,聘请专业团队根据现有茶园及设施基础,进行科学、系统的统筹规划,优化茶旅慢游产业结构,实现茶旅慢游产业效益。

4.2 做好茶园生态环境建设

峨眉普兴仙牙高山茶园、台湾阿里山、日月潭乌龙茶旅游精品线路、安溪寻茶之旅等国内著名产茶区构建成功的茶旅融合之路,均以客观存在的茶园自然景观为主要的视觉观赏点,由此可知,做好茶园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采用绿色生态种植技术,保护茶园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在茶园内设计种植有特色的水生和园艺植物,营造蓝天白云和绿树红花的优美景致。此外,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旅游道路、景观亭、照明设施、交通道路等,着力打造空气清新、环境舒适的生态茶园。

4.3 做好茶旅经营主体建设

发展茶旅慢游产业,拥有一批具有多样化、特色化的茶旅经营主体是基础保障之一。景宁不乏茶叶经营主体,但在国内、国际知名度高,有能力从事茶旅慢游产业的经营主体不多,需加大力度做好茶旅经营主体建设。选择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市场规模和消费群体的茶叶企业或合作社作为茶旅经营主体来培育;政府茶叶主管部门、茶叶协会等组织机构辅助茶旅经营主体制定相应的茶旅慢游发展战略;相应地,茶叶企业要主动组建一支年轻化、创新强、有执行力的专业的茶旅慢游管理团队。这样才能在区域内、行业内树立典范,提升知名度,进而为景宁茶旅慢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4 做好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茶旅慢游产业,做好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是关键,只有“高质量、有特色”的旅游服务,才能满足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的消费需求,才能不断提升游客对景宁茶旅慢游的满意度,才能有效促进景宁茶旅慢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茶饮、茶食品、茶用具,开设的茶馆、茶楼,茶艺表演等服务内容上,充分体现景宁地方茶特色。其次,完善各类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住宿、出行、游玩、购物、餐饮等各个方面。尤其是移动网络的覆盖,游客可使用手机,连接互联网,进行各种操作,实现智能服务。

4.5 做好特色茶文化建设

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理景宁地方特色茶文化,将这些内容“合理化、本土化、区别化”的融入到景宁茶旅慢游的建设中,从而构建具有景宁地方特色的茶旅慢游产业。如畲族新娘茶、惠明禅茶、明朝贡茶等。此外,还有南泉井水、雷成女炒作茶叶送巴拿马、汤夫人升天等历史和传说,均可作为景宁茶旅慢游建设的选择对象,进行一定的开发和利用。

4.6 做好新时代下茶旅慢游的宣传营销

目前,景宁发展茶旅慢游产业的辐射范围多在浙江省范围内,需突破传统,采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一是微博、微信、博客、社交网络(SNS)、网络视频(播客)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在营销中多运用网红网络、共享经济、粉丝经济等新营销模式[4],提高景宁茶旅慢游理念的影响力。二是采用多种营销方式,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大茶旅慢游业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培养产业优势。营销方式可采用节事营销、跨界营销、公益营销、体验营销或承办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茶文化节庆等[5-6]。

猜你喜欢

景宁茶园茶文化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