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统一战线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优势及路径
2018-03-20张传华
邓 凌,张传华
(1.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2.重庆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网络社会日趋成熟。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1]。在民众深度参与、新媒体广泛使用的影响下,网络社会对现实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巨大冲击,引起了政治动员形式的改变,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个体自由问题等,对执政党提出了严峻考验。网络社会映射实体社会,两者交叠激荡、交融化合,催生出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的运行规律有较大差异,因而网络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必然表现出很大不同。基于互联网治理的“多利益攸关方”理论,网络社会治理是指以网络社会为对象,通过借鉴治理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和手段方式,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实施的社会治理[2],涉及社会行为主体、社会活动、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等,旨在实现国家社会的安全、自由、秩序、平等、公正与创新[3],其本质要求是多元协同共治。我国网络社会治理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从多头管理体制向多元协同共治转变的摸索阶段,仍面临诸多困难,效能不高。统一战线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以“大网络”“大统战”的思路,深度探析新媒体背景下统一战线破解网络社会治理难题的路径,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社会治理的新问题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传播媒介形态。基于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实现传播更加对象化、互动化和精细化,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容方式的转变、传播语境的变化、传统话语权的解构与转变[4],引起网络社会生态的剧烈变化。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传播呈现出传播方式从单向向双向、从固定向移动转变;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符号化表达;网络事件突发性强,多样性显著;传播速度实时化,速度更快,隐蔽性更强;传播内容更为丰富,从单一向交融转变等特征。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社会生态的剧变使当前网络社会治理面临四大挑战:一是“两微一端”主流化。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相当一部分传统媒体的主流主导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以受众数量计,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92亿[1],远超QQ,成为第一大舆论集聚地,且民间力量是微信的主要力量。“两微一端”对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作用显著。二是网民圈层化。社会阶层分野在网上逐步体现出来,网络社群的聚合功能日益明显,基于知识结构差异、兴趣偏好等,在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载体形成了不同的网络舆论圈层。这些不同的网络舆论圈层在价值取向上呈现明显的差异,在互动关系上表现为内部强关系、外部弱关系的特征。三是“广场式舆论”与“茶馆式舆论”背离现象。近年来,在微博、BBS、新闻跟帖等公开的“广场式舆论”中拥护政府和体制的声音占了上风;对公共治理的“吐槽”“不满”下沉到微信群、线下私人聚会等小众、私密的“茶馆式舆论”中。貌似风平浪静的“广场式舆论”之下,“茶馆式舆论”的潜流和线下的社会问题不可轻视。四是网上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网络舆论场上意识形态纷争不断,某些被人为歪曲、扩大或被作出泛政治化解读的社会问题迅速引爆网络。
(二)当前网络社会治理的困境
一是网络协同治理理念和方式相对滞后。当前,一些部门法治、共治和服务理念缺失,对网络空间仍习惯于“政府买单”“控制论”,利用公权力设置各种信息屏障,采取行政管理模式,以管制方式对网络舆论、网民行为和网络媒体等进行围追堵截式的事后管控,“一删了之”“一撤了之”“封IP”等粗暴手段屡见不鲜,忽视网络社会治理的复杂结构和多元化要求。
二是网络协同治理技术有待提高。网络治理技术滞后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政府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分析预测社会问题的能力尚需加强。
三是网络协同治理平台和机制亟待完善。网络协同治理各主体之间发展不均衡,治理职责不明确;网络治理资源共享平台和机制尚未健全,各主体共建共享联动的协同机制也未形成。
四是网络治理结构不适应网民“强关系”结构。目前以政府宣传部门为主的单一、扁平化治理结构远不能满足网络治理需求。新媒体时代的网民不再是随话题的生成和结束而随聚随散(即弱关系的联结),而是演化为基于强关系(主要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具有连续性的互动结构[5]。这种稳定而持久的结构为网络信息的瞬时传播和网络舆论的快速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当网络中的非理性情绪、虚无颠覆、调侃发泄与社会变革中的“结构性怨恨”[注]结构性仇恨心态特征,通常存在于社会发展效能较低的社会群体中,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和体制的批判和不满,习惯于恨社会、骂体制。在网络社会中,常批判社会不公和体制弊端等问题,把不满情绪宣泄在网上,其背后掺杂的是对社会抱怨、不满甚至怨恨等复杂心态。“仇富”“仇官”“低信任感”等负面心态结合,就容易导致“群体极化”和不理性行为。
二、统一战线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
(一)统一战线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统一战线与网络社会治理的要求天然契合。新媒体背景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式的协同共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社会治理的最优途径。这种治理模式所体现出的一些理念即多元主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社会化服务、激发社会活力等,也是统一战线历来秉持的思维理念和工作职能。
统一战线与网络社会治理的目标相契合。网络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形成网络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状态和群体生活秩序,促进网络社会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统一战线的责任和使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大局。这个中心任务和大局要求全社会形成最广泛的政治共识,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这也正是网络统战的目标追求。
统一战线与网络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纷繁复杂、诉求多样的网络空间中,网络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最大化[6]。这本身就是一个“求同”的过程。统一战线的方针正是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找到最大公约数。两者在价值取向上是高度契合的。
统一战线与网络社会治理的策略相契合。网络社会治理要求构建政府为主导的平等管理的治理格局,实现由纵向管理(层级制管理)到横向治理(平面化管理)转变,采取民主、法治、对话、协商的策略协同共治。统一战线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平等相待、协商民主、合作共事、联谊交友、有事要商量、遇事多商量等工作方法在网络社会治理中同样适用,而且长期形成的统战工作经验更有助于促进“网络善治”。
(二)统一战线在网络社会治理中具有实践优势
统一战线在网络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网络社会治理格局中,统一战线虽然不具有实质性的权力,但其本身的政治性、联合性和强渗透性可以在国家公权力不能直接掌控的领域,团结、凝聚网络空间中不同群体及意见人士,搭建制度性的政治直通平台,疏通意见表达渠道,了解民意,柔性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缩短政府、社会、网民之间的距离,预防网络突发事件,发挥危机预警功能。
统一战线在网络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有组织的参与是克服被迅速激发起来的多元而分散的网络社会参与热情所导致的网络无序与紊乱的有效手段。当前,体系完善、结构清晰、职责明确的大统战格局已经初步建成。由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构成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网信网监和网民连成一体,虚实兼顾,形成网上网下一盘棋,从而极大增强网络协同治理的合力。
统一战线在网络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网络社会治理的实质是多元协同共治,要求主体“多元”。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四者联盟,联系广泛、结构复杂,涉及新的社会阶层、党外知识分子等十二个方面人士,各类统战性团体、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他们同时拥有线下身份和线上身份,是现实和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新形势下他们热情参与网络生活、频频发声,尤以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为甚。作为统一战线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于网络舆论的生成、发酵和消解,信息扩展和观念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知识分子正是统一战线推进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通过统战工作团结他们,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用“一根头发”带动“一把头发”,从而发挥互联网意见释放、情绪宣泄的安全阀功能。
三、新媒体背景下统一战线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路径思考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统一战线在网络协同共治中要明确职责定位,不断创新统战工作思路,立足自身优势,完善传播矩阵,发挥独特作用,由“争取阵地”向“争取人心”转变,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
(一)找准统一战线在网络多元协同共治中的定位
协同共治,是指网络社会的治理并不是由政府通过管制单方面提供公共秩序,而是由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共同在基本的网络社会准则和规定下通过互动而实现公共秩序的供给[7]。要求参与各方找准定位,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各自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舆论领域有“三个地带”[8]:“红色地带”由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是我们的主阵地;“灰色地带”既有主流媒体、民间媒体正面发声,也有普通网友、不良大V的负面批评;“黑色地带”是少数网络社区平台、微博、微信群中的敏感信息和激烈批判。“红色地带”要守住,“灰色地带”要争取转化为“红色地带”,“黑色地带” 要敢抓敢管、勇于进入,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统一战线作为党的重要工作部门,参与网络多元协同治理,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守统战底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新媒体代表人士和网络意见人士,做固守和扩大“红色地带”,争取人心、转化“灰色地带”,坚决遏制和缩小“黑色地带”的工作。
(二)坚持信任尊重团结引导,构筑强大的红色传播矩阵,构建网络统一战线舆情智库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9]。统一战线应联合宣传部和网信办、网监、公安、经信、商务、文化、通信、团委以及互联网企业等,构成多元一体的党外、体制外人才发现、推荐协作体系,畅通人才渠道。
自2015年起,网络意见群体“中V[注]“中V”是指专家型的活跃网友,区别于带有明星效应的知名人士“大V”。 “中V”以专业见长,而“大V”常越界发言,容易流于信口开河。”崛起,意见领袖呈多元分散趋势[10]。专业型人士成为意见领袖的中坚和核心力量。统一战线参与网络社会治理,应坚持信任尊重团结引导的方针,以具有党外、体制外特征的有影响的门户网站负责人,新媒体出资人和经营管理人员、采编人员,网络大V(网络意见领袖群体),网络作家等代表性人物为重点,进一步团结网络新崛起力量,构筑强大的红色网络传播矩阵。同时,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治理的作用,鼓励他们成为网络社会治理中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舆论引导者,让多党合作的积极作用在网络社会中延伸[10]。
积极构建凝聚共识的网络统一战线舆情智库。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互联网实际,立足统一战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服务大局、争取人心为宗旨,以建设网络良好生态为核心任务,以推动网络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方向,以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为目标,重点关注党外、体制外的活跃网络意见人士,聚焦专家型意见领袖,构建凝聚共识的网络统一战线舆情智库,用专业的人在网上发出客观、科学的声音;打造一支找得到、聚得拢、留得住、导得好、听党话、跟党走的网络代表人士队伍,构筑网上正面宣传的人才聚集地,优秀网信人才的储备培育地,党外、体制外网络意见人士的精神涵养地。
(三)建立网上舆情大数据安全共享机制,把握社会话题单
面对新媒体时代复杂的舆论生态,要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良性网络治理模式,必须建立网上舆情大数据安全共享机制,在各相关治理主体间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这是复杂形势下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及时作出回应、协同作战的重要基石。
建立网上舆情大数据安全共享机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共享数据的范围。从安全和工作职能角度出发,数据共享主要在党政部门,应至少包括公安、网信、网监、民宗、宣传、统战6个部门。政治可靠的宣传、统战口舆情专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数据。二是统一的数据标准。要着力解决数据源的相互割裂、统计口径以及统一存储、应用标准。三是数据安全问题。舆情数据非常敏感,一经泄露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在倡导开放共享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数据内容安全、传输存储安全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四是利益牵扯问题。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着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和本位思想,这些问题需加强论证,该统的可以统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效应。五是大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可参照湖北“楚天云”模式。2017年,湖北实现楚天云平台对所有省直部门和市州全覆盖,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湖北省楚天云有限公司承担了“智慧湖北”核心工程——楚天云的建设、运维和数据整合。
在掌握舆情大数据的基础上,网络统战工作思路应从对有害信息由“被动防御”向“攻防并举”转变,在把握社会话题、设置稳定公共议题方面争取主动权。积极向上、健康主流的舆论场,首先要围绕关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话题来进行意见表达,在观点交锋、求同存异中凝聚社会共识。统一战线应建立和强化“话题设置”“议程设置”意识,发挥网络智库专家特长,配合相关部门,把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专业、理性的宣传报道和网上对话形成公共议题,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四)加快线上线下融合联动,鼓励负责任表达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上就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11]经过统一战线各方面两年的努力,新媒体代表人士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网络空间日新月异,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生态变化很大。结合新变化,统战工作应在加快线上线下融合、联动,鼓励网络意见人士负责人表达下大力气。
一是统战部门要立足现有资源。通过已搭建的平台载体(如政协、群团组织,重庆的新专联等)加强与新媒体代表人士经常性线下交流沟通,联谊交友,疏通政治表达渠道。可以是正式的座谈,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沙龙”,了解思想和诉求,加强政治引导。“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12]。通过着力打造一批有品质、有特色、有影响的线下活动品牌,提升网络人士的现实社会价值感,提高统战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同时,通过现实接触可以达到缩短心理距离、密切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是要加强统战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门户网站要“管用结合”;采用网络流行的方式解读中央精神、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运用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网上论坛等自媒体平台,打造网络人士“微家园”,形成线上联系沟通的常态化、经常化。
三是要着力在线上线下树立网络正能量榜样。例如,可利用“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点赞中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出彩90后”“感动人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十佳专业英才”“学先进、做榜样、比贡献”等活动,弘扬网络正能量,树立榜样,起到模范带动作用。
四是要引导网络意见人士公共话语负责任表达。要强化复杂性认知,鼓励网络意见人士运用多元的公共话语负责任表达,形成理性的观点互动。在网络舆论场中,“广场式舆论”与“茶馆式舆论”两者都要高度重视。微博的观点汇聚,社会动员功能强;微信的即时传播,信息扩散功能强。要引导、鼓励网络意见人士利用自己在网上的舆论影响力,借助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积极、理性、公开、负责任的发表言论,采用多元、有效的公共话语进行理性对话和良性互动。如重庆“大V”陈卜文发挥传播优势,增进共识维护和谐。2015年10月17日重庆大渡口区停车伤人事件引起舆情危机后,陈卜文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我才是大渡口的》进行正面引导,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几天内阅读量超过200万,帮助党委政府有效化解舆论危机,维护社会和谐。当地主要领导称赞说:“这是一条价值超过500万元的微信推文!”他编写的《习大大,你让我们都想辞职去重庆!》,阅读量近300万,极大宣传和提升了重庆的良好形象。
(五)培养一支新时期高素质网络统战干部队伍
加快高素质网络统战队伍建设。网络优势的发挥以及应对信息网络化挑战策略的实施最终都要依靠人来完成。广大统战干部要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知识学习,加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适应并推进统战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要把信息技术化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并具有较高网络技术水平的队伍,全面提升统战工作服务网络社会治理的能力。
话语权不会从天而降,不会自然就掌握在谁的手中。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统一战线要增强网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阵地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在推进网络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重要法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