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路径探索

2018-03-20马雪梅梁瑜佳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马雪梅 刘 毅 梁瑜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政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113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起 “新时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道路和途径是确保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立德树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举措。文章主要从方向引领、主体职能回归和一体化平台搭建三个方面着手探究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最大程度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理念。

一、坚持正确的方向引领和目标导向

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的方向引领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思想引领,确保正确的方向引领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政党,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应不断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建设发展中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根本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但在当今高校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鲜亮底色的力度和途径还有待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效果不佳、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指引教育缺乏,都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指导地位动摇。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崛起的精神内核,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作为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摇篮,其发展必须确定灵魂、把握轨道,在人才培育、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学术等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避免当下多元化的价值观潮流腐蚀正确的信念意志。高校教育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与阵地意识,始终坚持思想引领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话语权和主导权,强化精准引领,避免无的放矢;强化动态引领,避免停滞固化;强化开放引领,避免封闭僵化;强化互动引领,防止单向灌输;要坚持用正确的观点理论、创新的方式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影响范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和行动自觉。

2.坚持立德树人在高校中的根本目标,确保正确的目标导向

一是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从人才培养的规律看,育人和育才是辩证统一于整个教育工作之中,育人是核心,而育人的根本又在于立德。高校是青年人成人成才的地方,只有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才能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高校的目标价值。二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本质上要求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具体的人才发展战略,坚定其正确理想信念,把握其优秀意志品质,保障青年学生认同我国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刻苦专研,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少年的新鲜动力。三是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习近平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4]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就是要以教师为核心要素,以教学为基础行为,以管理为关键环节,以服务为重要保障,积极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路径、方式和手段,在大学教育管理的各方位、各环节都做要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二、坚持三大主体的职能“回归”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深化,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途径和手段、方式与方法都会随之变化,但教育的初心是育人育才,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教育者对于教育的本质应该有定力,应该坚守教育初心,回归教育初心。具体在教育实践中,就是要从学校层面回归育人育才的初心;要从教育工作者的层面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从学生层面回归求学问练本领的读书常识。

1.高校回归育人育才的初心

一是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守高校育人育才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5]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高校在理论知识传播、综合素质培育、思想观念引领等方面的主导权,坚守高校育人育才的初心,推动高校教育的长效、稳健、正确的发展。二是要将立德树人理念固化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体制机制和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大学应通过大学章程、体制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贯穿在整个学校的显型和隐型教育之中,成为全校师生自觉的价值目标,成为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共同追求。

2.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

这里的教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辅导员队伍、教师队伍、和管理服务人员队伍,这是立德树人的力量来源。首先,要明确新时代对教师地位的理论认识,进一步促进尊师重道优秀美德的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6]。辅导员队伍是立德树人的主导队伍,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的骨干队伍,管理人员队伍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队伍。要充分发挥这三支队伍育人的能动作用。在这三支队伍中,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他们是这支队伍的生力军;要注重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用高尚的师德师风引领学生的学风;注重并不能忽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育人作用,营造优良的校风政风,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此外,还要整合建构建“三育人”的有效机制。其次,要满足新时代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好教师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无论是强化各类人才计划的覆盖面和协同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支撑平台、升华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7]都应注重教书的知识技能和育人的道德修养相统一,注重言传身教的渗透感召力,注重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积极引导和培育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回归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三是坚持师风师德的评价标准。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就要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示范性,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个方面的特质。

3.学生回归求学问练本领的读书常识

大学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回归求学问练本领的读书常识,[8]而不是偏离本职和中心。一是要进行课堂革命,确保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要改变过去一些“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从个我取向到家庭取向到社会取向逐渐过渡,教师作为助力者应起好辅助的作用,积极发挥课程的科学性和践履性的特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和创新发展的活动与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积极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二是要通过合理增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回归大学生的学业挑战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9]在课堂上,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拓展课程深度,要通过改变现有考试体制,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回归考试制度应有的价值。三是引导学生视做学问练本领为己任。学习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其成才成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只有刻苦读书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具备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大学生才能在广阔发展空间中担负伟大时代使命,成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三、构建一体化的育人平台

从纵向看,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内容;从横向看,根据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来划分,存在基础课堂教育、社团组织、社会实践和网络课堂等四种育人平台。无论是纵向的体系,还是横向的平台,思想政治工作都是贯通其中的一条主线和根本。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积极构建一体化育人平台的重要保障和先决条件。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才能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构建一体化育人平台的合力。下面拟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思想引领效应、能量聚合效应、实践协同效应以体系化建设为借鉴,着力构建一体化的育人平台。

以下四种平台,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育人”;优化科研功能,实现“科研育人”;整合实践资源,实现“实践育人”;建设文明校园,实现“文化育人”;推进网络教育,实现“网络育人”;重视心理健康,实现“心理育人”;强化科学管理,实现“管理育人”;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实现“服务育人”;建立全方位资助体系,实现“资助育人”;健全高校组织建设,实现“组织育人”。构建全面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完善教育体系内部功能优势互补,落实责任,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功能发挥。高校教育事业贯穿于“四大课程”当中,各类教育元素和主体在这一载体和途径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1.坚持基础课堂教育,回归教育初始模式

课堂教育是从古至今延续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开展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场所。课堂教育模式能够保障学生获得系统性的教学,能够保障循序渐进的内容开展,能够保障高质量的教学管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高校教育应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贯穿于教学、实习和实验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德育的要求;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围绕育人的整体要求,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学考试检查中,将课堂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品德修养情况统一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也要发挥好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构建全课程的思政教育课堂体系。

2.发挥社团组织作用,促进整体全面发展

高校中广泛的存在着社团、学生会、党团等组织,并且教育功能日渐突出。高校内部的学生团体组织不仅能为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心理人格的健全提供动力,更能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与学校整体的和谐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类团体组织的教育作用,第一,要健全完善团体组织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突出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第二,高校应充分支持团体组织的发展,从物质、人员配备、精神等方面开展激励,助力学校团体组织的活动开展与发展壮大;第三,高校应监督团体组织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秉持服务学生原则,将培育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作为工作目标,努力办理好高校教育“第二堂课”。

3.把握社会实践机遇,实现理论实践转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功能日益凸显。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也促进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社会,最终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发展。一是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加重红色实践、中国特色实践活动比重,引导学生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贡献人才资源、智力成果,体现价值;二是高校应把握社会实践机会,将实践活动的安全、内容、目的等内容层层落在实处,以纵向的管理模式联合学院,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稳步开展。三是应坚持认识观的规律,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逻辑,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升华理论认识、提升实践能力,上好大学生的“第三堂课”。

4.利用新媒体新手段,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的发展也逐渐应用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当中,“易班”、“慕课”等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缩小了教育范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教育教学向高效率、大范围、高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隐藏着危机,需要高校时时警惕。一是面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潮,高校应干预亮剑,要有明确的态度和立场,加强思想的引领;二是高校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适应不断更新的媒体形式,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高校应做好信息监管,防止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当下我国主流价值观,上好学生的“第四堂课”。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