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的守护神肠道菌群
2018-03-20刘正新
○刘正新
肠道菌群,是植在人体肠道内并长期与人体相互依存的细菌群,数量达100万亿之多,包括40多个菌属,400~500种菌种,重量相当于人的肝脏,占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粪便的1/3到2/5。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贡献可不小。
♦肠道菌群四大贡献
1.帮助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包括蛋白质、糖、脂肪、铁、钙及维生素D,合成维生素B、C、K、烟酸和叶酸等,维持正常的肠道运动。
2.促进机体免疫。由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组成的膜菌群,通过占位保护、产生细菌素、有机酸、过氧化氢等物质,阻挡或抑制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袭肠黏膜,起到了非特异性免疫效果。肠道菌群作为抗原,可刺激和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其功能的成熟,使机体获得对许多致病菌及其毒素的抵抗能力,发挥了特异性免疫功效。
3.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菌群平衡的情况下,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能将亚硝酸胺降解为亚硝酸盐与胺,起到抑癌作用。而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等能促使食物中的亚硝酸盐与胺结合成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亚硝酸胺。所以,肠道菌群是促癌还是抑癌,关键取决于哪些菌群占优势。健康状态下抑癌的菌群占优势,所以发挥的是抑癌作用。
4.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此外,在菌群平衡情况下,可降低血液中内毒素的浓度,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长期用抗生素易致菌群失调
肠道内,各种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形成了一种生态平衡。但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乘机繁殖,就会引起菌群失调。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机体内部原因主要有:急慢性疾病(如胃酸缺乏症、慢性肾炎、肝硬化等)、手术(如肠切除、吻合等)、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等。外界影响主要有:外袭菌大量侵入和抗生素的使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是菌群失调的重要诱因之一,抗菌药物在抑制或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常同时损伤正常的肠道菌群,造成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特别要注意,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更易引起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诱因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由几个诱因同时作用引起。比如,同时存在中风、肺炎的基础上,又大量使用抗生素,很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综合措施治疗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需采取去除病因和给予微生态调节剂的综合措施。
寻找并去除诱因:对于特异性病原如志贺菌引起的慢性菌痢,真菌引起的肠炎,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等,需要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如果有难以去除的诱因,如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肿瘤病人放疗等,应加强扶正治疗。
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因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要在严密观察下停用广谱抗生素或改用窄谱的敏感抗生素。
改善病人全身状况:全身情况的改善与肠道菌群的自身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注意通过各种治疗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
调整饮食:饮食应注意吃些新鲜易消化的食物,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对腐败性腹泻,可采用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蛋白饮食;对发酵性腹泻应采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服用微生态调节剂:目的是提髙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恢复肠菌群的平衡。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又确有感染的患者,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适应症,作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敏感的窄谱抗生素治疗,并尽量肠道外给药,且用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应杜绝无理由地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老人、婴幼儿及病后体弱者在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微生态调节剂和适量补充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