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政策领域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视角
2018-03-20,
,
(1.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2.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轨与住房制度改革,住房问题成为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焦点问题,而住房政策作为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政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住房问题的跨界性和时代性意味着住房政策必然具有复杂与动态发展的属性。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住房政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形成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学者们的研究多以住房政策的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且以质性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富有价值且颇具启发性。然而,从宏观层面对住房政策的研究概况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海量信息的定量研究对于确定研究进展、梳理热点主题、优化研究方向意义重大。因此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6~2016年住房政策研究的整体图景加以呈现。在保证研究客观性的前提下,对量化结果进行质性分析,探究研究热点的内涵与演化趋势,以期为未来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库的构建
对住房政策研究领域进行文献量化统计的前提是构建能够代表学科发展的文献库。本文在样本选取过程中限定文献来源时段为2006~2016年,来源类别为CSSCI来源期刊(包含CSSCI期刊及其扩展版)。对于文献时段的限定是基于本文研究的目的——探究住房政策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化路径,这一研究目的要求样本选取不仅应遵循即时性原则,也需保证一定的时间跨度;限定来源类别的目的是保证所选取的文献具有较高代表性与权威性;而主题词也应相较于关键词与篇名囊括的相关文献更为全面。综上考量后,具体检索式设定为“主题词”=“住房政策”and“时间跨度”=“2006—2016”and“来源类别”=“CSSCI”,这一检索式下共得到1825条文献记录。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笔者根据文章篇名、摘要和关键词对样本进行筛选,剔除新闻报道和纪实、通知公告、期刊征稿启事等可能对研究造成干扰的文献,最后保留1398篇文献构成研究的样本库。
(二)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信息可视化工具生成住房政策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基于知识图谱梳理研究热点并厘清其动态演化路径。科学知识图谱表现为用一系列图形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相互间的结构关系〔1〕,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量化研究,依托知识图谱分析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具备可行性与合理性。自“科学知识图谱”概念被提出以来,绘制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工具纷至沓来〔2〕,其中由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软件〔3〕应用尤为广泛。CiteSpace软件建立在系统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能够进行施引文献分析与被引文献分析〔4〕。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选取CiteSpace软件的施引文献分析功能作为住房政策领域研究知识图谱生成的主要方法。
二、研究主要过程及发现
(一)样本文献基本计量情况
对1398篇样本文献按照年份进行数量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从整体来看,住房政策领域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发文量呈“倒U”型,即发文量增长到特定点之后开始缓慢下降。具体而言,2012年之前该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现出不断攀升趋势且在2012年达到最高峰,此后发文量缓慢下降且趋于稳定。特定领域的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注意力,通过对图1的关键节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影响学界注意力的两大因素是问题与政策,如2008年“小峰值”的出现与次贷危机对住房领域产生的影响或存在相关关系;2010~2013年发文量持续较高与住房保障政策的嬗变密切联系。
图1 2006~2016年住房政策领域研究CSSCI来源期刊发文量
(二)机构合作与作者合作分析
Wuchty等人通过大数据揭示,多个作者合作的论文其影响力明显高于唯一作者的论文〔5〕。多位学者或机构间的合作能够产生更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其所在领域的研究发展。为探究住房政策研究领域的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的合作作者及合作机构进行共现分析,设置“Node Types”为“Author+Institution”,阈值为“top30”,经过MST(minimum spanning tree)图谱修剪处理生成合作网络图谱。进一步地,为使合作关系在图谱中更明晰地显示,在合作网络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形成较为理想的科学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①。图谱的网络节点数量②与连线数量分别为247和133。
图2 住房政策领域研究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共现网络图谱
从整体来看,图谱的网络密度为0.0044,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图谱呈现出的较为分散的特征相互印证,说明机构或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匮乏,长此以往会导致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难以形成体系,亦会造成研究的重复性与低价值性。微观剖析该图谱可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及上海财经大学的节点较大且围簇成团的节点数量较多,说明这些机构在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深究这些机构对于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给予较高注意力的原因会发现,对该领域关注度较高的机构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一二线城市,城市发展水平与商品房价格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且中低收入人群以及流动人口数量多,故一二线城市的住房问题更为突出,体现了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紧密联系;同时分析发文量较高的二级机构涉及的领域可得出结论:住房政策研究的学科背景较为广泛,公共管理、经济学甚至地理科学领域的机构均有较高的发文量,说明该领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融合性质。观察图2也可发现,在对住房政策进行研究的学者中,陈杰、郑思齐、刘洪玉、易宪容与吕萍研究成果颇丰,是该领域的高产作者。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1.高频关键词的提取与筛选
大数据背景下梳理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路径的载体通常为主题词或关键词,考虑到国内学术文献多以关键词作为文献特征,本文选取文献关键词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住房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保证聚类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是对关键词进行准确地提取与筛选。
借助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中节点信息查询的功能,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频次与中心性统计。经过前期测试最终选定聚类结果最为合理的一组参数设置:Slice Length=2③,Selection Criteria为“Top50 per slice”④。在对关键词进行初步提取的基础上合并同义词,如“经济适用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剔除对本研究无实际意义的词语,如“住房”,最终以7为阈值得到36个高频关键词代表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见表1。
表1 住房政策领域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
2.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图3 住房政策领域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在对关键词进行提取与筛选的基础上,再次运行CiteSpace软件⑤,运算结束后点击“Visualize”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图谱中的每一个节点分别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情况,线条粗细表示共现频率的高低,线条颜色深浅表示共现年份〔6〕。该共现图谱的节点数目为181个,连线数量为249条,网络密度为0.0153。结合高频关键词统计表与共现网络图谱可得出结论:房地产市场、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及公租房等是住房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关键词。
(四)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依据事物本身特性对分类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住房政策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对于挖掘研究热点、呈现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基础上,点击“Find clusters”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从关键词中提取聚类的自动命名标签,选择“LLR”为聚类命名抽取的方法,经过聚类结果的不断优化最终形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一般认为Modularity值⑥大于0.3时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7〕,该聚类图谱的Modularity值为0.6243,聚类效果较为理想。
经过自动聚类后的关键词大致被归为六类:经济适用房、房地产市场、新加坡、住房价格、房价收入比以及土地财政。系统是依据一定的算法对聚类标签自动加以命名,这一方式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同时为更系统地呈现各研究热点的内部知识结构,经过请教多名住房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将七个类团进行进一步地归整:“#1房地产市场”、“#3住房价格”与“#4房价收入比”并为“房地产政策”;“#0经济适用房”与“#2新加坡”合并为“住房保障政策”;将“#5农民工”和“#6土地财政”规范化地命名为“农民工住房问题”与“政府行为及政府责任”。结合客观分类与主观判别,最终确定住房政策领域的四大研究主题:房地产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农民工住房问题与政府行为及政府责任。
图4 住房政策领域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三、住房政策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
通过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及序列化的知识谱系,可显示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复杂关系,直观地呈现出研究的整体概貌。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样本库中相关的高被引文献,分析四大热点主题的内涵及研究态势。
(一)房地产政策
房地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效应由于其产业起步阶段的不成熟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政策因素已经并正在决定着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走向〔8〕,房地产政策的重要性与战略性不言而喻。从聚类图谱中可以看出,这一主题的高频关键词数量较多,说明学界对房地产政策有着较高的关注度。结合图4确定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价格、住房支付能力及影响因素是该类主题的核心关键词。在大量阅读并充分理解文献库中相关高被引文献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图5来解释学者们研究房地产政策的总体逻辑: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房地产政策干预消费者及开发商行为,进而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调控房地产市场;同样房地产市场以价格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和开发商,消费者对这一信息作出反应并以住房支付能力为信息载体将这一反应传递至政府,政府根据这一信息调整房地产政策。学界有关房地产政策的研究,大多内含于上述研究逻辑之中,而根据聚类分析知识图谱中体现出的核心关键词可知,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因素、住房支付能力和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
图5 房地产政策领域研究总体逻辑
1.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房价波动是政府调整房地产政策的风向标,商品房价格是由商品房的供给量与需求量间的关系决定的。然而我国房地产市场同时存在整体供给过剩与房价持续上涨两种态势,表明我国房价的影响因素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供求关系,故商品房价格的影响因素成为学者们竞相探讨的问题。况伟大教授利用经济学模型对房价的影响因素做过多次研究,科学地分析了房产税(物业税)、利率、预期、成本、投机、收入与人口等因素对房价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房价主要是由收入与人口决定的,房产税(物业税)能够对房价起到抑制作用但其效果具有地域差异性与局限性,预期、利率与投机对房价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成本与房价的相关关系不显著〔9~10〕。
2.住房支付能力
从聚类图谱中可以看出,关键词“住房支付能力”被自动归类于“#0经济适用房”,即“住房支付能力”与住房保障政策联系密切。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图5的研究逻辑,消费者在特定房价水平下表现出的住房支付能力,推动着政府不断完善住房政策。另一方面,“住房支付能力”与“房价收入比”等关键词显示出较强的关联性,故将住房支付能力在此一并予以讨论。
住房支付能力的测定是这一热点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衡量方法有三种:剩余收入法,即通过比较家庭剩余收入与按揭年还款额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其住房支付能力〔11〕;房价收入比(PIR),即市场居住单元的中间价格与中间家庭的年收入之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HAI)考察的是住宅市场中位数收入水平的家庭对中位数价格住宅的承受能力〔12〕。剩余收入法常被用于微观层面的住房支付能力测定,后两者适用于在宏观层面衡量社会的整体房价水平。在此基础上,住房支付能力这一指标被广泛应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区域及阶层间的比较及农民工群体住房问题的界定当中。
3.房地产调控
政府根据消费者的住房消费能力及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运行态势,选择特定的工具对房地产市场加以调控形成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工具主要有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手段又可以分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诸多学者从宏观层面探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的最终结论也基本一致:货币政策可以显著影响房价与房地产投资,进而能够有效地调控房地产市场。微观层面,该领域的学者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利率、存准率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的影响上,绝大部分学者利用经济学模型证明了利率是房地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但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而存准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效应显著〔13~14〕。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财政政策集中表现为税收政策,所涉及的税种主要有房产税、交易税与土地增值税等。学界对于土地增值税的争论最大,有学者认为征收土地增值税可以有效地降低房地产开发商的暴利和解决开发商囤积土地和房源的问题〔15〕,相对立的观点是土地增值税在长远的角度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予以取消〔16〕。而交易税与房产税能够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平抑作用成为共识,但对这种抑制作用程度的判断不尽相同。
行政手段表现为政府采取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和规定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不考虑房地产市场监管等常规性政策,数量管制性质的“限购令”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行政手段。学者们对限购政策的探讨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府际关系的视角研究地方政府制定、执行限购政策的行为。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行政级别越高、GDP增长率越低、财政收支缺口越小的城市执行限购政策的概率更高”的结论,并提出协调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是住房限购政策切实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保证〔17〕。二是探究限购政策的实施效果。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整体层面的政策效果研究,同时也有研究通过细分限购政策,如对户籍和限购地域的区分,来研究不同限购政策的政策效果差异。
(二)住房保障政策
住房保障政策是政府为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需要而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随着我国房价的持续高涨,住房保障逐渐成为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主题之一。从图4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住房保障、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是该主题的核心关键词,新加坡作为聚类自动生成标签在住房保障领域研究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住房保障体系始终处于持续调整和不断完善之中。在廉租房制度面临着覆盖面过小、实施不力、资金不足和资金来源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经济适用房的社会保障性质不明确且陷入了执行与监管困境的境况下〔18〕,住房保障新旧体制转换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改革旧的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新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成为住房保障政策研究的潮流〔19〕。而在公租房制度实施伊始,该制度能否消除原有政策的大部分缺陷就成为该领域争论的焦点〔20〕。此后,公租房租金定价受到学界关注。租金定价标准的实质是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将租金定价市场化。有学者认为公租房租金市场化的实质是维护土地财政的既得利益,推卸住房保障责任,以劳动力的价值为租金确定的基础才能真正发挥公租房的住房保障职能〔21〕。另一种观点则是“市场定价为主”定价标准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环境〔22〕。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保障体系非实物供给层面的核心,公积金增值是学界的主要关注点,学者们对增值路径、增值收益分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新加坡建立了世界上覆盖面最广的公共住房制度,其经验受到住房保障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对新加坡公共住房模式的研究以两条逻辑线展开:一是对新加坡的具体住房政策加以描述并汲取其经验和教训;二是对使用“新加坡模式”解决我国住房问题进行的可行性检验,将其住房政策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分析我国的住房制度如何借鉴新加坡模式。
(三)农民工住房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在于他们能获得与市民同等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等公共资源并融入城市生活,而住房绝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空间,它还决定了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空间,为农民工获得各种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积累人力资本,融入主流社会提供机会。因此,住房是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关键。图4可见,农民工、城镇化、新生代农民工、流动人口等关键词构成这一热点主题的核心。
住房政策研究领域的学者大都承认农民工住房困境的存在。住房困境体现在居住环境恶劣和缺乏住房支付能力两方面,这一困境形成的逻辑是个体理性选择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3〕。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大致有以下四条路径:一是逐步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来化解住房困境,农民工住房政策的逻辑起点是附加在户籍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24〕;二是改革土地政策是解决其住房问题的必要途径,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长期政策目标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宅基地及农村住房的自由交易市场〔25〕;三是将农民工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中以保证农民工的居住权;四是赋权于农民工,面向农民工建立“先租后售”的保障房制度,为其获得城市资产和市民身份,直接打开了一条正规渠道,这一制度把解决住房问题的渠道转换为建立公民财产〔26〕。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除去对农民工自身产生的福利效应及通过拉动消费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之外,还在均衡城镇化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有学者提出通过对流动人口采取差异化的住房政策,可以引导流动人口向中小城市聚集,从而提升中小城市规模,实现城镇化的均衡发展〔27〕。
(四)政府行为及政府责任
住房政策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执行中责任重大,政府行为及责任成为研究的聚焦点之一。图4显示,这一主题包括住有所居、住房权及房产税等关键词。进一步归类发现,政府在住房领域的责任及土地财政是学界研究这一主题的两个切入点。
在政府角色及责任方面,政府应该在住房领域调控中更多地扮演维持市场基本秩序和为被排斥在市场之外的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权保障的角色〔28〕。住房权成为住房政策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意味着住房话语体系实现了从“福利”到“权利”的转变,政府解决住房问题不再被看做是一种社会福利,而是一种明确了的责任。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以土地征用、开发和出让为主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较大争议性。部分学者承认当前的土地财政模式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提出土地财政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甚至是必然性,不能简单放弃土地财政〔29~30〕;同时亦有学者认为房价高启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财政,提出通过改变土地财政来控制国内房价、促进住房保障发展的思路。无论学者们对于土地财政在现阶段存在的意义有何看法,毋容置疑的是,土地财政并非长久之策,必须通过改革税制结构逐步减缓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换句话说,破解土地财政困难的治本方法在于重新确立一个地方主体税种,而物业税或者改良版后的房产税能够担此重任〔31〕。但另一方面,房产税作为一种财产税的特殊性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特殊复杂性,房产税改革过程步履维艰,于是有学者提出房产税缺少其未来成为地方税主体税种的基础和前提〔32〕。可见学者们除了关注房产税所具备的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功能外,对房产税与土地财政的关系同样给予了较高关注。由此看来,房产税作为一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却在图4中被自动归于“土地财政”一类是具有合理性的。
四、演化路径分析
研究前沿即正在兴起的研究理论趋势和主题内容,可以通过突然增加的专业术语(即突现词)来表现〔7〕。CiteSpace软件所具有的爆发性探测功能是探究特定领域研究热点演化趋势的强有力工具,在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界面选择“Citation burst”对住房政策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做突发性检测,随后通过“Citation Burst History”得到如图6所示的突现词列表,清晰地呈现了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根据图6,可将住房政策研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
关键词突现率突现起止年份开始年份结束年份2006~2016宏观调控2.741820062011■■■■■■□□□□□经济适用房6.133820062008■■■□□□□□□□□住房制度改革2.606520062008■■■□□□□□□□□住房权3.367320082010□□■■■□□□□□□次货危机2.22120082009□□■■□□□□□□□租赁房2.72520102011□□□□■■□□□□□市场调控2.797120102013□□□□■■■■□□□投资性需求2.72520102011□□□□■■□□□□□房地产价格2.545520112012□□□□□■■□□□□房产税2.111120112013□□□□□■■■□□□住房需求2.777220122016□□□□□□■■■■■新生代农民工2.776420122016□□□□□□■■■■■住房供给2.620520122014□□□□□□■■■□□房地产调控4.119720122013□□□□□□■■□□□公租房3.901820122014□□□□□□■■■□□城镇化5.444520132016□□□□□□□■■■■房价波动2.582420142016□□□□□□□□■■■住房公积金3.534120142016□□□□□□□□■■■
图6住房政策领域研究的前18位突现词
2006~2009年,这一阶段突现词强度明显的是宏观调控、经济适用房、住房制度改革、住房权和次贷危机。表明在这一阶段,该领域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以经济适用房为代表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及住房制度改革上。随着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住房问题所辐射的群体范围逐步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而廉租房制度的覆盖人群主要为低收入群体,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下,学者们将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目光放到经济适用房制度上。与此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住房政策以房地产政策为主,随之产生的是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与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而住房问题却日益凸显,住房话语体系开始从“福利”向“权利”的转变,2007年《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表明政府的住房政策转向调控住房市场与加强保障两者并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再度将注意力转向住房制度改革上。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出现下滑态势,商品房价格的涨幅加速递减,住房调控政策也由防控房地产市场过热转向刺激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该领域的学者密切关注着次贷危机及相应的住房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所造成的影响。
2010~2013年,租赁房、市场调控、投资性需求、房地产价格、房产税、住房供给、房地产调控及公租房成为突现率较高的关键词。根据这些关键词,将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归纳为公租房制度、房地产调控及房产税三个方面。经济适用房制度并未有效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反而在运行过程中将制度缺陷逐渐暴露,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用公租房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政策思路,在社会问题与住房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公租房制度成为住房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房地产市场在短暂低迷后重新活跃起来,商品房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甚至出现报复性增长,故这一阶段的房地产政策回归到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导向上。与此同时,在房价涨幅不断上升的刺激下,社会对于房价的理性预期极度乐观,住房的投资属性逐渐增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需求旺盛。这种需求改变了房地产市场原有的供需结构,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进一步抬高了房价,形成“房价高启—投资性需求旺盛—房价高启”的恶性循环。房产税作为限制投资性需求的重要工具受到学者们的重点关注。
2014~2016年,城镇化、房价波动、住房公积金、新生代农民工及住房需求等突现词的出现,表明农民工群体住房问题及住房公积金制度成为这一阶段学界关注的新热点。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和农村“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农民工住房困境的相关研究必然会在这一阶段保持较高的热度。能够给予我们启发的是,并非新政策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近两年来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而经过查阅这一阶段的相关文献,并参考图4聚类结果发现:近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被学术界视为能够在流动人口定居城市过程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项制度,可将住房公积金与城镇化、农民工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供给侧改革和商品房去库存的背景下,学者们期望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调整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五、研究不足与前瞻
本文以宏观的视角对住房政策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呈现,学者们从多角度研究住房政策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学术成果,但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某些不足。在研究视野层面,现有研究多从某一视角入手,分析住房政策的特定问题,而从宏观角度探析住房政策的总体导向、最终的政策目标及政策定位的研究成果较少;在研究内容方面,房地产政策与住房保障政策是住房政策的两只手,二者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从现有研究来看,住房公共政策与住房经济政策的研究各成派系,陷入研究二元化僵局;这一分裂同样体现在研究方法上,房地产政策以实证分析为主,质性研究较为匮乏;住房保障政策反之,实证研究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继续深化,学界对住房政策的关注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在对该领域进行量化研究和质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尝试对未来的研究热点做出预测,以期给予未来研究者以启示。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未来研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将住房公共政策与住房经济政策加以联系,探究二者在住房政策领域的定位及相互关系,从战略性的角度研究住房政策的研究范式、价值导向及政策目标等。结合时代背景及最新研究趋势来看,商品房去库存、农民工住房问题、住房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热度将会持续上升。“因城施策去库存,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是2017年住房政策的新导向,去库存或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一个良机。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商品房库存的问题,及如何借助去库存政策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
注释:
①图中显示具体机构或作者名称的为发文量超过5篇的机构或作者。
②网络节点的大小代表发文量的高低。
③Slice Length为时间切片,即将2006~2016年这一时间区间按照2年为一段进行切割。这一设置相较于默认的Slice Length=1,其聚类结果更为清晰准确。
④Selection Criteria:Top50 per slice代表提取每个时间切片排名前50的关键词生成最终的网络。
⑤CiteSpace软件进行同义词合并之后需重新运行,才能显示合并后的效果,第二次运行与提取关键词时所设置的参数相同。
⑥Modularity是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一个网络的Modularity值越大,则表示网络得到聚类越好。
〔1〕邱均平,赵月华,赵蓉英.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可视化研究之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24-128.
〔2〕陈 悦,刘则渊,陈 劲,侯剑华.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2008,(3):449-460.
〔3〕Chen 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57.
〔4〕陈 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4-65.
〔5〕Stefan Wuchty,Benjamin F.U22i.TheIncreasingDominanceofTeamsinProductionofKnowledge〔J〕. Science, 2007,(316):1036-1039.
〔6〕汤志伟,钟宗炬.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政府信任研究对比分析〔J〕.情报杂志,2017,(2):201-207.
〔7〕李 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50,166-167.
〔8〕杨建荣,孙斌艺.政策因素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路径——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方博弈分析〔J〕.财经研究,2004,(4):130-139.
〔9〕况伟大,朱 勇,刘江涛.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来自OECD国家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2,(5):121-129.
〔10〕况伟大.预期、投机与中国城市房价波动〔J〕.经济研究,2010,(9):67-78.
〔11〕姜永生,李忠富.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及其变化趋势〔J〕.城市问题,2012,(11):94-99.
〔12〕向肃一,龙奋杰.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2):29-33.
〔13〕顾海峰,张元姣.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调控:理论与中国经验〔J〕.经济研究,2014,(S1):29-43.
〔14〕况伟大.利率对房价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0,(4):134-145.
〔15〕胡毓娟,肖 晋,赵彦文.我国房地产税收政策调整的意义与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7,(6):13-16.
〔16〕罗昌财.土地财政、房地产调控与土地增值税制度〔J〕.现代经济探讨,2014,(8):10-14.
〔17〕曹清峰,王家庭,陈天烨,宋顺锋.什么影响了地方政府住房限购决策?——考虑政策异质性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J〕.公共管理学报,2015,(4):82-89+156-157.
〔18〕朱亚鹏.中国住房保障政策分析——社会政策视角〔J〕.公共行政评论,2008,(4):84-109+199.
〔19〕曾国安,张 倩.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必要性、当前定位及未来方向〔J〕.山东社会科学,2011,(2):79-85.
〔20〕张齐武,徐燕雯.经济适用房还是公共租赁房?——对住房保障政策改革的反思〔J〕.公共管理学报,2010,(4):86-92+126-127.
〔21〕顾书桂.劳动力价值仍是公租房租金确定的基础——兼论公租房退出机制〔J〕.经济问题,2012,(8):18-2
〔22〕虞晓芬,郑吴阳.我国公共租赁房定价机制研究——杭州市公租房定价模式及其优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2):67-69.
〔23〕熊景维.农民工的城市住房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城市问题,2016,(5):98-103.
〔24〕丁富军,吕 萍.转型时期的农民工住房问题——一种政策过程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0,(1):58-66+125-126.
〔25〕董 昕,编著.中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2-3.
〔26〕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13.
〔27〕吴 宾,张春军,李 娟.城镇化均衡发展视阈下流动人口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7-73.
〔28〕朱亚鹏.实现住房权利:中国的实践与挑战〔J〕.公共行政评论,2010,(3):71-90+204.
〔29〕贾 康,刘 微.“土地财政”:分析及出路——在深化财税改革中构建合理、规范、可持续的地方“土地生财”机制〔J〕.财政研究,2012,(1):2-9.
〔31〕张 克.从物业税设想到房产税试点——转型期中国不动产税收政策变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4,(3):24-37+140.
〔32〕白彦锋.房产税未来能成为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的可靠来源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5):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