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掩埋体上地震波衰减规律研究
2018-03-20赵宏剑王显强
赵宏剑,张 健,赵 爽,王显强
(沈阳理工大学 装备工程学院,沈阳 110159)
水雷作为一种性价比比较高的水中武器,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各国海军的重视,并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战绩[1],若将水雷掩埋于海底沉积物以下,可极大地提高其隐蔽性,使猎雷声呐不易发现[2]。80年代出现了自掩埋水雷,可利用自掩埋装置,将自身全埋于水下泥沙或部分埋于水下岩石中,极大提高了其隐藏能力。水雷上负责接收舰船信号的装置为水雷引信,舰船信号穿过海水与海底沉积物到达水雷引信的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大,失真度较高;若其通过地震波传播,则能量损失小,且抗干扰能力强,适合远距离传播[3];因此,有必要对掩埋水雷上地震波的衰减规律进行研究,从而为未来我国掩埋水雷武器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三维分层海洋环境下传播的地震波进行仿真分析,同时进行实验验证,得到掩埋水雷上地震波的衰减规律。
1 目标信号点声源模型的建立
舰船地震波辐射噪声的频率带宽范围较大,既含有高频噪声,又含有低频噪声。因为海洋环境噪声多为高频噪声,所以对舰船辐射产生的高频噪声干扰较大,对低频噪声产生的干扰较小。低频噪声的波长较长,传播距离较远,可利用低频噪声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与识别,因此本文采用主频为10Hz的低频噪声作为声源。
舰船辐射噪声可近似地看作瞬态震源,瞬态震源可看作是围绕一个固定频率,并且包含一定频率范围的脉冲信号[4]。作为瞬态震源的地震子波包括雷克子波、高斯一阶子波、余弦子波,对三种地震子波的特点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地震子波震源信号的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相对于高斯一阶子波和余弦子波而言,雷克子波更适合作为瞬态震源,雷克子波的表达式为
F1(t)=D[1-2(πf)2(t-t0)2]e-(πf)2(t-t0)
(1)
式中:D为幅值;f为雷克子波中心频率;t0为时移;t为时间。
图1为主频10Hz的低频雷克子波的时域图。图2为雷克子波的频谱图。
图1 雷克子波时域图
图2 雷克子波频谱图
由图1可知,雷克子波的相位为零。由图2可知,当频率在0~10Hz范围内,雷克子波幅值增大;当频率大于10Hz时,幅值快速减小,50Hz后趋于稳定。
2 地震波传播模型的建立
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2)
式中:ρ11、ρ12、ρ22为质量系数;u、U为位移向量;z、ε为体应变;A和N与弹性波理论中的拉梅系数相对应(A=vE/((1+v)(1-2v)),N=E/2/(1+v),E为杨氏模量,v为泊松比);Q反应了固体与流体体积变化之间的耦合性质。
(3)
式中P=A+2N。式(3)即为纵波方程。
同理对式(2)方程两边取旋度,可得
(4)
式(4)即为横波方程。
当海水较浅和频率较小时,可利用瑞雷方程计算海底界面参数,瑞雷波是一种传播于两种介质交界处附近的偏振波,Scholte波的波速与瑞雷波的波速相似,其方程表达式为
(5)
式中:cs为海底介质中纵波的波速;cp为海底介质中横波的波速;c为海水中的声速;其他参数如图3所示。
图3 海洋模型及其参数
3 地震波传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针对上文提出的海洋模型,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对应的几何模型,由于海洋及海底介质可被认为是无限大,且具有对称性[5]。为使仿真计算的结果更为直观与精确,建立四分之一海洋模型,长、宽、高分别为100m、100m、20m,上部为海水,下部为沙土,海水深度16m,沙土厚度4m;海底掩埋体为边长1m的正六面体,材质为钢,掩埋深度为1m,掩埋位置位于图4中A点正下方17m处。为避免反射波对仿真计算结果产生干扰,在海水和沙土边界处,模型的底面均添加无反射边界条件。海水与沙土交界面、沙土与海底掩埋体交界面均采用面与面自然接触。海水与沙土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如图4所示。海底掩埋体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如图5所示。
图4 海水与沙土有限元模型
图5 海底掩埋体有限元模型
因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海底掩埋体,因此需要对海底掩埋体网格进行细化,采用0.02m×0.02m×0.02m的网格进行划分,海水及沙土部分则采用粗大网格进行划分。为准确描述力的传播特性,材料模型可采用EOS_GRUNEISEN,计算模型全部采用3DSolid164六面体实体单元。
4 仿真与结果分析
点声源作用在海面78ms后,舰船地震波传播至海底掩埋体处,掩埋体表面的应力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在掩埋体表面逐渐产生纵波、横波及Scholte波,如图6所示。
图6 掩埋体表面传播波形
由图6可看到,传播于海底掩埋体表面的这三种波,三种波的波速不同,纵波的波速最快,横波其次,Scholte波的波速最慢。
为分析海底掩埋体上舰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海底掩埋体表面取点进行研究,取点位置如图7所示。
图7 测点位置
其中,点A、B、C,每两点之间间隔约为0.236m,三点均位于上表面对角线之上,点A位于上表面的正中心。点D、E、F,每两点之间间隔约0.2m,三点连线垂直于水平方向。
图8为点A、B、C滤波前与滤波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时间-振幅曲线,各分图上部分为水平方向曲线,下部分为垂直方向曲线。由图8可以看出,在海底掩埋体上表面,纵波振幅最大,横波次之,Scholte波振幅最小;纵波、横波、Scholte波在水平方向的振幅大于垂直方向的振幅;水平方向上,随着距离上表面正中心越来越远,纵波、横波、Scholte波的振幅越来越小,其中纵波衰减最为明显;垂直方向上,三种波振幅的变化不大。
图9为点D、E、F滤波前与滤波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时间-振幅曲线,各分图上部分为水平方向曲线,下部分为垂直方向曲线。由图9可以看出,在海底掩埋体的前表面,纵波振幅最大,横波次之,Scholte波振幅最小;纵波、横波、Scholte波在水平方向的振幅要大于在垂直方向的振幅;水平方向上,点D处纵波振幅大于点E、F处纵波振幅,点D处横波与Scholte波振幅略大于点E、F处横波与Scholte波振幅,但相差不大。垂直方向上,点D处纵波振幅也大于点E、F处纵波振幅,点D处横波与Scholte波振幅略大于点E、F处横波与Scholte波振幅,但相差不大。
将图8b与图9b进行对比可知,在水平方向上,点A处纵波、横波与Scholte波的振幅要大于点D处纵波、横波与Scholte波的振幅;在垂直方向上,点A处三种波的振幅与点D处三种波的振幅相差不大。
图8 掩埋体上表面测点的时间-振幅曲线
图9 掩埋体前表面测点的时间-振幅曲线
5 传播规律实验验证
为证明仿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设计以下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将一个质量约为120kg的钢板悬浮于水面之上,用一个质量约60kg的钢球对其进行敲击,以此来模拟点声源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将掩埋体埋于水下沙土1m深的位置,利用三轴振动传感器对信号进行接收,利用数据采集卡对信号进行采集,用LabVIEW与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本次实验共进行两组,分别在掩埋体上表面A点与前表面D点各进行一次。图10为掩埋体上表面A点和前表面D点滤波前的时间-振幅曲线。
图10 上表面A点和前表面D点滤波前的时间-振幅曲线
由于本次实验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场地周围会有噪声,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需要对图10中的曲线进行滤波处理。滤波后的结果如图11所示。
将图11a与图11b对比可知,在掩埋体上表面A点,无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在垂直方向上纵波、横波、Scholte波的振幅均要比前表面D点的振幅大,且纵波振幅最大,横波次之,Scholte波振幅最小;速度上纵波波速最快,横波次之,Scholte波波速最慢。由此可见实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相吻合。
图11 上表面A点和前表面D点滤波后的时间-振幅曲线
6 结论
(1)舰船地震波在海底掩埋体上传播时,会产生纵波、横波与Scholte波,且纵波波速最快,横波次之,Scholte波波速最慢。
(2)在掩埋体的上表面,水平方向上,距离中心点越远,三种波振幅越小;垂直方向上振幅变化不大。在掩埋体前表面,纵波衰减明显,横波与Scholte波振幅变化不大。测点位于上表面时,三种波振幅要大于测点位于前表面时三种波的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