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运动研究综述
2018-03-20屈子路叶冬清
屈子路,叶冬清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1 缘起:问题的提出
乒乓球在中国被誉为“国球”当之无愧。半个世纪以来,不仅大街小巷“全民皆乒”,大批思想过硬、技术精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优秀选手不断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奥运、伦敦奥运和里约奥运连续包揽全部金牌,使中国的乒乓球竞技长期垄断世界乒坛霸主的地位,造成了“中国的辉煌,世界的尴尬”的局面。“小球震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星光为何这般灿烂”的回顾与总结,人们至今记忆犹新。《乒乓长盛考》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现代乒乓球技术研究》等的精品专著与科技攻关项目,显示了为保持中国乒乓球竞技长盛不衰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与追求。那么,截止目前乒乓球运动的科研论文情况如何呢?仅533篇,而且遗憾的是尚无一篇研究综述问世,因此也就促成了本文的写作,试图为促进我国乒乓球运动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些许参考。
2 回眸:我国乒乓球运动研究进展
2.1 论文发表时间与数量
截止2017年2月9日,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以“乒乓球运动”为篇名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检索,共得到533篇论文。其中最早的一篇论文,是庄平于1965年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试谈乒乓球运动中攻与守的矛盾”一文。其余532篇均为1980年及其以后发表的。如果我们从1980年开始,以5年为一个周期,则顺序得到如下的发表数量:1980-1984年,9篇占1.69%;1985-1989年,11篇占2.07%;1990-1994年,14篇占2.63%;1995-1999年,20篇占3.76%;2000-2004年,60篇占11.28%;2005-2009年,134篇占25.19%;2010-2014年,239篇占44.92%;2015-2017年,45篇占8.46%。从图1中可以看出,论文的发表数量以5年为一个周期至2014年呈升幂排列,特别是2010-2014年这一周期发表的论文数接近发表总数的一半。
图1 不同年份发表文章数量级比例趋势
2.2 论文的内容分类
经浏览与甄别,对检索到的533篇论文按类别和发表量可作如下排序:1)理论研讨类121篇(占22.70%);2)技战术、规则分析类84篇(占15.76%);3)生理、心理、生物力学分析与应用类77篇(占14.45%);4)训练类(包括体能、心理、技术训练以及创伤和后备人才培养)72篇(占13.51%);5)现状调查类67篇(占12.57%);6)特点、作用、规律、价值、影响因素类53篇(占9.94%);7综合类(包括对策、总结回顾、学术会议和尚难归类的其他)59篇(占11.07%)。
2.3 研究内容概观
限于纸面的关系,无法做到研究内容面面俱全、篇篇俱到,只能择其部分加以概观。由于对策、总结回顾、学术会议和其他类各占比例不多,故将其合并到一起命名“综合类”并省略对其内容的概观。
2.3.1 理论研讨类:这一类的论文数量最多,广泛涉及到乒乓球的起源、改革创新、发展趋势、技术文化、文化意义、哲学分析、海外兵团现象、传播符号、理论研究现状、中外比较等。袁玉峰[1]指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实力格局经由欧洲中心到欧亚分庭抗礼,现已完全转变为以亚洲为重心、以东亚为轴心、以中国为核心的新格局。郑秀丽等[2]探讨了乒乓球项目发展竞争平衡的必要性,分析了世界乒乓球发展竞争失衡现象及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欧美众国将失去培养动力,社会关注度将逐渐下降,奥运地位岌岌可危。研究指出,应发挥中国乒乓强国推广作用,让欧美各国看到参与世界乒乓球比赛的希望,提高各国乒乓球运动普及度,国际乒联要深化改革。陈启湖[3]认为,国际乒联“限制中国”的改革并未影响中国的强大,不如转变观念变“限制中国”为“学习中国”,发挥“中国核心”的龙头作用,促进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唐建军[4]认为,中国乒乓球技术发展是在技术手段、技术制度和技术观念3个层面上系统地进行的;乒乓球技术中国化和技术优势保持产生于技术制度安排并受到技术观念的影响;中国乒乓球技术优势是技术手段、技术制度和技术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钟宇静等[5]从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实力与潜力、全局与局部等几对重要的哲学范畴,对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哲学思考。刘淑芳等[6]指出,历史上出现的3次革命性突破,都是由于打法、技术、训练方法或工具的创新而引起的。该文在阐述了欧洲和日本乒乓球运动创新的基础上,重点论证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打法创新、技术创新、工具与仪器创新和训练方法创新。朱玲等[7]和李颖等[8]撰文指出,中国乒乓球运动“海外兵团”,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乒乓球运动总体实力不断增强,进而垄断国际乒坛而出现的一种体育现象。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是“何智丽事件”。1995年“海外兵团”已达到鼎盛时期的220余人(其中前世界冠军21人),在2008年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200强中,女选手为48人、男选手为28人,合计76人占38%,不可小觑。“海外兵团”扩大了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国际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乒乓球运动的国际普及,但也对我国乒乓球竞技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成波锦[9]从传播学视角审视乒乓球运动的传播符号,探讨了乒乓球运动语言与非语言传播符号的分类,功能和本质特征,说明了准确把握符号的意义在乒乓球运动发展和传播中的重要性。程序[10]指出,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乒乓运动的生命。其创新内容主要包括:器材创新、技术创新、打法创新和训练创新。宋绍兴[11]认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水平的发展极不相称,重视乒乓球技术的总结,忽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重视乒乓球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乒乓球基本理论的研究;缺乏一些高水平的学者和一支研究队伍。
2.3.2 技战术、规则分析类:这一类的论文数量居次。王克诚[12]在20世纪90年代初指出,一味强调主动快速进攻,忽视了提高相持、防御能力的快慢节奏,以及由有规律到无规律的“搭积木”的训练方法不利于运动员击球动机的形成及发展。李宇星[13]以48届世乒赛中八分之一到冠亚军决赛的11场比赛的技术运用情况为对象,总结出在发球技术方面,以发球抢攻、抢先上手发挥前三板优势为取胜的重要手段;在接发球技术方面,控制发球方抢攻是优秀运动员的主要战术意图;在发球抢功方面,优秀男子运动员抢攻的技术特征是运用正手抢拉、抢冲。为此,该文认为:“凶狠、搏杀、抢先”是现代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张凤仙[14]认为,积极主动,技术全面,更快,更凶,更狠是当今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主流。女子技术男性化符合乒乓球运动规律的趋势,女运动员在训练中只有树立积极主动的意识,结合新赛制特点,加强“前三板”的训练,提高正手连续进攻能力,加强训练中的对抗性,才能跟上世界乒坛的发展趋势。袁玉峰[1]指出,从技战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男子方面: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段的使用率总体呈现出偏高的态势,更为积极主动的战术意识和战略意图有明显增强,相持段使用率虽然略有减少的趋势,但相持回合中的“强相持、强转换”局面则更为凸显;女子方面:“积极主动、抢上手和强上手”的战术指导思想和女子技术男性“凶狠化”的特点都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技术全面、攻守均衡”和具有 “打不透”的相持能力将是今后女子乒乓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核心和主流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乒联大刀阔斧地对乒乓球运动的规则进行了变革,即改用大球、实行11分制、采用无遮挡发球、改奥运双打为团体赛制、禁用有机胶水等。乒乓球规则的变化也意味着其制胜规律的改变,为此,国内乒乓界学者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李今亮等[15]以包括马林、孔令辉等在内的14名优秀选手在新规则实施后的30场世界比赛和重要的国际大赛的录像资料为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新规则执行后世界优秀男乒选手在三段使用率上发生了新的分配形式,三段的使用率有明显的“向平均数回归”的趋势。与新规则实行前相比,接抢段的使用率大幅上升,相持段使用率下降明显。说明新规则实施后,世界优秀选手在前三板的争夺更加激烈。此外,与国外运动员相比,中国选手在接抢段的使用率更高,表明中国运动员更好地适应了新规则。尚志强[16]认为,改用“大球”,要求在选材时更注重爆发力;“11分制”(7局4胜)要求选材时尽可能挑选兴奋较快、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11分制”要求运动员比赛一开始就全面进入状态,2球换发削弱了发球抢攻的威力,增加了比赛的强度。
2.3.3 生理、心理、生物力学分析与应用类:这一类的论文数量居第3位。谷颖[17]随机选取50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观察乒乓球运动对其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运动组进行4个月的乒乓球运动,检测实验前后安静空腹状态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常规血糖和血脂指标,表明乒乓球锻炼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脂指标的改善(分别P<0.05和P<0.01),有较好的辅助治疗和康复作用。宋绍兴等[18]通过对从事乒乓球运动不同年龄的业余、专业运动员的视力进行了对比实验和跟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从事乒乓球运动可有效地锻炼眼睫状肌,使其调节能力提高,从而可以改善和预防近视。许淑萍[19]通过研究认为,乒乓球运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经常打乒乓球的人,无论在什么年龄段,性格都比较开朗、积极,并可使心境状态产生良好变化,乒乓球运动还对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有良好的效果。张政龙[20]认为,高校乒乓球运动不仅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有利于促进个体的智力发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谢冬兴[21]通过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后指出,国内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数量不多,研究主体过于集中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及高水平运动员身上,在大众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上几乎是空白。孟广丁等[22]指出,乒乓球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的,根据力的三要素研究击球的发力、击球的时间、击球的拍形与击球部位对球的落点、球的飞行距离等的影响,对于打好乒乓球是有意义的。乒乓球的运动不仅与球的受力以及受力点有关,而且还与拍面的磨擦系数、球的旋转速度与旋转方向以及球与台面的接触情况有关。该研究在理想状态下讨论了回击各种不同速度下的来球时的作用力,球的速度和位置与球的运动方程之间的关系,确定出任意条件下球的落点,并通过计算得到在理想状态下球的落点到击球点间的位移方程和计算结果,供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时参考。肖丹丹等[23]指出,以往的乒乓球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于乒乓球与球台或球拍碰撞的原理、乒乓球飞行的运动状态、乒乓球动作技术原理等有些方面尚未揭示,或揭示得还不够全面,对于运动器材、服装的研究很少。该文认为,运用多种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力学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乒乓球运动中的多个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的研究发展趋势。
2.3.4 训练类(包括体能、心理、技术训练以及创伤和后备人才培养):这一类的论文数量居第4位。岑准光[24]首先说明了多球训练的目的,列举了单人、双人、三人和利用多球机器的训练方法,而后阐述了基本性多球训练和针对性多球训练的具体方法手段。潘永芝等[25]对北京奥运前间参加封闭训练的中国乒乓女二队28名运动员进行了为期30天的新训练模式(6项改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的训练模式符合目前运动训练的理念、符合女二队运动员竞技能力状况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趋势,能较快地提高女子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其符合女性技术男性化的要求。郑向千等[26]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心理特点及其表现以及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罗蕾等[27]针对我国乒乓球专项体能理论研究缺乏的状况,分析了国内外乒乓球运动专项体能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乒乓球专项体能训练应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加强运动队和高校之间的互联,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和理论进行监测和评价,根据生物力学对乒乓球专项技术改进,为体能训练和科研提供理论参考。亓圣华等[28]以体育院校乒乓球专修的学生、少体校乒乓球队员、省级乒乓球专业运动员共143人为对象,进行了有关乒乓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并根据损伤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余 万等[29]采用基于格子Boltzmann 方法的无网格算法研究连续 3 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期间环境平均温度对乒乓球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乒乓球运动速度与旋转速度受空气阻力作用发生较大变化;乒乓球旋转作用导致乒乓球尾流上侧的速度大于其下侧速度;温度上升 5℃乒乓球落点位移增加50%的乒乓球半径,时间上远小于人体反应时间,并且碰撞后反弹角度分别为:25°、27°以及 26.8°,温度越高该角度越小。兰彤[30]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竞技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该文提出了包含体教结合模式、职业化模式、乒乓球学校模式和传统训练模式在内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2.3.5 现状调查类:这一类的论文数量居第5位。徐雪枫等[31]走访了蚌埠市的8个经营性乒乓球场馆,并从参与人群性别与年龄结构差异较大,场馆资源共享性低下,组织管理不力和缺乏实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现状评析。郭庆生[32]对河南省郑州、洛阳等5城市的16所中学、13所小学和17个乒乓球俱乐部,以实地考察和发放600份问卷的形式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对乒乓球的参与度下降;每小时收费是10~20元,工薪阶层不大承受得起;“重竞技轻大众”,关注乒乓球运动的人群在减少;与国外普及较好的国家相比难以承担“国球”称号。林柔伟等[33]随机抽取广州市天河区等5个区的5所中学和5所小学,对800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乒乓球运动在所列的11个中小学生喜欢的项目中排第三位;男生喜欢乒乓球运动的理由主要集中在技、战术对抗激烈和对视力、智力的有利影响方面,女生则因为该项目没有身体直接接触、冲撞,运动强度可控性强;乒乓球课在广州市小学未被列入体育课的教学计划,中学体育教学中则有6次课;只有极少数学校在近5年内开展过乒乓球比赛;乒乓球专业教师不多。万国庆[34]对长春市绿园区的80名乒乓球爱好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指出居民对社区乒乓球运动环境不满意的原因是器械老化匮乏和缺乏专业的科学的指导。马文华[35]以比赛参赛的运动员为对象,描述了云南省职工乒乓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关晨涛等[36]以佳木斯市20个农村村镇为调查对象,发放300份问卷。结果表明,农村体育经费不足,农民对乒乓球运动设施器材不满意的占67.9%,64.5%的村民表示很少有比赛,73.2%的村民不知道乒乓球是“国球”。邵语平等[37]对甘肃天水泰安县8所小学的的调查显示,担心影响学习和专业教师及器材短缺是影响乒乓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牛维娜[38]对聊城市东昌府区的调查显示,参加乒乓球运动的老年人只占被调查样本459人的10.7%。
2.3.6 特点、作用、规律、价值、影响因素类:这一类的论文数量居第6位。刘玲等[39]从训练学的角度看乒乓球运动的特殊属性,乒乓球运动是以速度、爆发力、灵敏等为主的有氧代谢和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从专项的角度看乒乓球运动特点,球体轻、球速快、转速高、打法多样、技术种类多、动作结构作用差异大,专项技能要求多,而且技术动作要高度协调、灵敏、精确。刘凤梅等[40]认为,乒乓球运动属技术主导、隔网对抗,以得分记成绩的项目, 乒乓球动作结构特点属于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主要决定竞技能力的因素有运动素质、技术、战术、机能形态、心理、智能等方面。宋海军[41]认为,乒乓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在于:可使全身的肌肉、关节组织得到活动,从而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可调节改善神经系统灵活性;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和提高心理素质。王昱木[42]认为,乒乓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是:满足人们健身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的运动兴趣;增强人们的自信心;缓解精神压力和娱乐身心。张经慧等[43]认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对世界乒乓球运 动发展的影响是:有利于为世界其他国家输送优秀人才和教练;导致乒乓球竞赛规则和赛制的不断修改,以及中国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导致世界各国的参与度降低。黄志玲等[44]指出,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社会价值是:在中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中乒乓球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乒乓外交”在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关于如何打乒乓球”成为千军万马的力量;中国乒乓球队的光辉奋斗业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评述:我国乒乓球运动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问题
3.1 成绩
3.1.1 乒乓球运动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如图1所示,我们从有关乒乓球运动论文发表数量以5年为一个周期阶段性上升的趋势,
可以看到乒乓球运动研究逐渐受到体育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2010年至2014年这个周期是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周期(44.92%,近乎发表总数的半壁江山)。这或许得益于周期起始的2010年国内乒乓赛事迭起(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全国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等11个赛事),得益于广州亚运会包揽了全部7枚金牌,世界杯包揽了全部4枚金牌;又或许与本周期内取得了2012、2014年世锦赛和伦敦奥运会金牌大满贯的优异成绩不无关系。
3.1.2 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乒乓球运动、为提高技战术水平提供了参考
533篇论文从特点到作用,从生理到心理,从教学到训练,从技术到战术,从理论到实践,从现状到趋势,从普及到提高,从国内到国际……的论述,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乒乓球运动提供了素材,为利用乒乓球运动进行身体锻炼提供了方法,为提高乒乓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提供了借鉴,为进一步的学术及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制定与乒乓球运动发展相关的政策与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3.1.3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科学研究不是仅为科学而存在的,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践的发展,而实践发展的需要又会不断要求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乒乓球运动的研究不仅促进了研究本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践的发展,即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3.1.4 不乏精品之作的启迪
51年前,庄平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试谈乒乓球运动中攻与守的矛盾”,拉开了我国乒乓球运动理论研究的序幕。庄平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攻守矛盾是乒乓球技术中的基本矛盾,推动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史,就是无数种打法、风格,不断竞争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45]。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和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证明了这一哲学思考的价值。此外,袁玉峰、郑秀丽、陈启湖、唐建军、刘淑芳等、李今亮、李宇星、谷颖、孟广丁、潘永芝、黄志玲等的论文,也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给人以重要的启迪。
3.2 问题
3.2.1 论文数量偏少
533篇论文不仅与长期垄断国际乒坛霸主和“全民皆乒”的乒乓强国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与国内其他体育领域的研究也是相去甚远。例如,通过中国知网以同时期的“足球运动”为篇名中的核心概念,得到1147篇,“篮球运动”得到2414篇,“竞技体育”得到4480篇,“体育产业”得到4816篇,“学校体育”则得到9337篇论文。
3.2.2 论文质量不高
533篇论文中虽不乏精品之作,但总体上缺乏深度,表现为理论素养不高,分析肤浅;客观性不足,缺乏大背景的参照;现实针对性不强,前瞻性缺失。特别是一些论文质量较差,即便用“粗制滥造”来形容或许也不为过。如果我们用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75篇论文占发表总数(533篇)的比例(14.07%)来加以衡量,或许可作为一个佐证。
3.2.3 学术争鸣尚属空白
533篇论文中,尚无观点交锋、理论商榷、热点讨论等学术争鸣类的论文问世。
3.2.4 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研究处于弱势
533篇论文中,相比竞技领域的研究而言,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研究处于弱势,特别是农村乒乓球运动的研究比较鲜见。专门的“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群众性乒乓球运动与社会分层”等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3.2.5 现状调查的问卷法运用错漏较大
在乒乓球运动的现状调查中,绝大多数都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但却未能科学、规范地使用,错漏较大。
3.2.5.1 没有说明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在社会调查中,问卷是测量社会现象的标尺,因此要求这个标尺的准确度(即效度与信度的问题),如果这个标尺有问题,测量社会现象的结果必定会出现偏差。所以,使用问卷进行社会调查时,必须对问卷进行效度(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即有效性)和信度(可靠性与稳定性)检验,并在论文中加以说明。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使用问卷调查法的现状调查研究都没有说明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3.2.5.2 没有说明科学抽样与确定样本量
科学抽样与确定样本量是一个与问卷调查法使用高度相关的问题,即问卷发给谁(科学抽样)、发多少(确定样本量)的问题。这在社会调查中是有严格规定的。通常,由于调查的总体比较大(一个省或一个城市的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包揽无遗地进行全面调查非常困难,因此可以选择一部分代表加以研究,并用所得的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这个“选择”就是科学抽样,目的是要使所选择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如果样本没有代表性,研究结果也就失去了意义。样本量的确定是有规定性的,达不到这个规定同样无法代表总体,同样会使研究结果失去意义。但是,绝大多数使用问卷调查法的现状调查研究,既没有说明具体的抽样方法,也没有说明确定样本量所依据的原则,所选用的样本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某省的现状调查样本量是600,某地区农村是300,某市是80。更有甚者,连问卷调查都没有也进行现状分析,有的还将职工乒乓球赛参赛选手的技术特点分析当成了职工乒乓球运动开展的现状。
4 结语
4.1 “国球”人口知多少
乒乓球被誉为“国球”,不是出自官方的文件,也不是哪位领导人册封的,而是中国人发自内心引为自豪的誉称,寓意深远。中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全国体育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调查,上海、广州、武汉等一些城市也都进行过本城市的体育人口调查,广州市还曾进行过规范化的大规模羽毛球人口(亚体育人口)调查。本文之所以使用了“全民皆乒”一词,是因为乒乓球运动妇孺皆知,老少皆爱;是因为中国乒乓球竞技的成就有口皆碑。但在这样一个举世皆知的乒乓球强国中,究竟有多少“国球”人口(经常打乒乓球的人),目前还是未知数,值得我们反思。
4.2 逆转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研究的弱势
从目前乒乓球运动研究的现状来看,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研究处于弱势已是不争的事实,难以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开展的情况。今后,有必要加强群众性乒乓球运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根据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探讨乒乓球运动与家庭体育、乒乓球运动与社区体育、乒乓球运动与女性体育及老年人体育、乒乓球运动参与的社会分层、乃至基于客观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地区或全国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性研究等。
4.3 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加强个案研究的应用
无论是文献法、访问法,还是问卷调查法、社会实验法,在社会研究方法中都有应该遵循的明确要求和规定,切不可随意化而使研究失去科学性,使研究结果失去意义。此外,在目前的乒乓球运动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尚未明显见到应用个案法研究案例。所谓个案研究是:“一种通过对一个单独个案进行详细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一个社会或社会生活的任一其他单位。这种方法依赖于所研究的个案得出的假设具有同事物的代表性,所以通过详尽的分析能够得出普遍性的东西使用于同类的其他个案”[46]。中国乒乓球队就是一个群体,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个人,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件,这可以构成许许多多的个案。在这些个案中可以折射出他们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思想境界。这就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需要认真研究总结。
4.4 加强探索与争鸣,深化理论研究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学术争鸣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思考和集体理论研讨。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关于“分配正义”的争鸣,文学界关于“文学终结论”的争鸣,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争鸣,经济学界关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之争,历史学界关于“重写历史”之辩和“范式”之争等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遗憾的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一向是热点追踪有余,观点交锋不足,特别是理论商榷等的学术争鸣在乒乓球运动的研究中尚属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论思考与研究深度的不足。我们期待着乒乓球运动研究争鸣的出现,以深化理论研究;期待着乒乓球运动研究水平的提高;更期待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研究能够为指导实践,为中国乃至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袁玉峰.世界乒乓球运动实力格局及技战术发展趋势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4):51-55
[2] 郑秀丽,胡雯.竞争平衡视域下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5(6):8-12
[3] 陈启湖.对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2):99-100
[4] 唐建军.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技术文化分析[J].体育科学,2005(7):79-83
[5] 钟宇静,王大中,王 娟.乒乓球运动发展中蕴涵的哲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456-459
[6] 刘淑芳,吴修文,张若波.乒乓球运动的创新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54-59
[7] 朱玲,桂文亮.中国乒乓球运动“海外兵团”现象的SWOT理论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2):52-53
[8] 李颖,刘颖,闫芬,宋绍兴.中国乒乓球运动“海外兵团”问题的理性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45-248
[9] 成波锦.乒乓球运动的传播符号[J].湖北体育科技,2013(7):580-583
[10]程序.论乒乓球运动的创新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5):47-49
[11]宋绍兴.我国乒乓球运动理论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5):79-80
[12]王克诚.试析我国乒乓球运动理论的误区[J].中国体育科技,1994(12):30-31
[13]李宇星.48届世乒赛男子优秀运动员技术特征及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87-89
[14]张凤仙.对乒乓球运动女子技术男性化打法的可行性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175-176
[15]李今亮,赵 霞,章潮辉.新规则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14-1416
[16]尚志强.乒乓球规则的变化对乒乓球运动产生影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66-67
[17]谷 颖.乒乓球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影响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62-364
[18]宋绍兴,王凤阳,李 颖.乒乓球运动对青少儿视力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1):18-19
[19]许淑萍.乒乓球运动与心理健康[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29-30
[20]张政龙.高校乒乓球运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5):113-115
[21]谢冬兴.国内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J].学理论,2009(16):81-82
[22]孟广丁,陈英杰.乒乓球运动中的力学分析[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6(1):80-83
[23]肖丹丹,苏丕仁,胡宗祥.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的应用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81-1382
[24]岑准光.乒乓球运动多球训练法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1986(11):44-48
[25]潘永芝,李永安.乒乓球运动训练新模式实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53-255
[26]郑向千,刘 青.略论乒乓球运动的心理训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6):117-118
[27]罗 蕾,刘 鹏.我国乒乓球运动专项体能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5):70-72
[28]亓圣华,李繁荣,庄明谦,等.乒乓球运动训练中损伤的一般规律及预防[J].山东体育科技,2002(4):27-29
[29]余 万,李 春,朱 玲,任 杰,季云峰,施之皓.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不同环境温度对乒乓球运动轨迹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4):364-368
[30]兰彤.中国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多维度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63-66
[31]徐雪枫,郭峰.蚌埠市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J].运动,2013(4):155-156
[32]郭庆生.河南省乒乓球运动普及现状调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77-179
[33]林柔伟,王锥鑫,吴庞敏.对广州市中小学乒乓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0):100-101
[34]万国庆.乒乓球运动在长春市社区的开展与调查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233
[35]马文华.云南省职工乒乓球运动现状分析[J].新西部, 2013(2-3):27
[36]关晨涛,黄中伟.佳木斯市农村地区乒乓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1):47-49
[37]邵语平,李珍.农村中小学乒乓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5):42-44
[38]牛维娜.聊城市东昌府区老年人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现状调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0):100-101
[39]刘玲,孟贺明.浅谈乒乓球运动特点和发展规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6-68
[40]刘凤梅,陈露.试论影响乒乓球运动竞技能力的因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4):57-58
[41]宋海军.浅谈乒乓球运动的健身价值[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327-329
[42]王昱木.乒乓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与推广[J].辽宁体育科技,2014(4):123-124
[43]张经慧,陈时强,刘旭光.中国乒乓球运动对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7-78
[44]黄志玲,李志林.论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社会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1998(7):1-4
[45]庄平.试谈乒乓球运动中攻与守的矛盾[J].哲学研究,1965(4):30-39
[46]范伟达.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