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武术词典文化信息输入途径探析

2018-03-20于善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词条义项词典

于善安,李 晖

(1.上海电力学院体育部,上海 200090 2.上海体育学院英语系,上海 200438)

美国前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Z. K. Brzezinski)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四标志”说,“文化富有吸引力”位列其一,文化对大国博弈举足轻重,是国家实施国际战略的重要工具[1]。2011年中央十七大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奏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进军号角。“郁郁乎文哉”(孔子),提升民族魅力,传播民族文化成为新时代的一大主旋律。

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技击舞美为一体,中华武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世人的瞩目。双语武术词典架设了武术翻译、研究和学习的最直接桥梁,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先锋阵地。但是目前坊间的双语武术词典大多为消极型词典(Passive Dictionary)——想方设法为武术词条寻找合适释义或对应词,而很少关注文化信息的输入。这种情况,一方面不符合异族语言不完全对等(Equivalent)的客观现实,割裂词条与其所表示的概念本质之间的联系,造成武术语言理解的困难或偏差,另一方面很不适应推动武术走向世界,构建中华文明身份的需要。

1 双语武术词典输入文化信息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折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和附着其上的文化,是一张纸不可分割的两个面,语言只是躯壳,文化才是灵魂[2]。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因此,语言阐释和传播不能脱离文化,否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同,每一个民族都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普遍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涉及异域异质两种语言文化的双语词典,如果仅仅给文化负载词列出一个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对应词,对于词条释译与文化传播大都虽勉力而无济于事。

词典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促使了双语词典的产生”[3],“双语词典理所当然应该提供异族文化的信息,尤其是与本族文化相异的内容”[4]。双语武术词典主要是为国外武术爱好人员、研究者编纂的学习工具,预期用户(Prospective Users)武术文化敏感度低,且无从查阅相关文化知识。基于此,双语武术词典如果不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双语译释只是干巴巴、没有生命力的消极符号对应,不仅不利于词典用户理解原汁原味的民族武术文化,更不会传达武术术语和口诀之内涵。而且传统双语武术词典消极型对应词的翻译,使读者难免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武术词汇所表达的内容,但是事实上,很多情况下,译成母语的对应词并不完全等同于相应的外语词。比如说“剑走青,刀走黑”的“青”、“黑”等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英语中的“blue”、“black”;“站如松”的“松”远不仅是“a pine tree”,而“金刚指”、“画戟”、“风水”、“三才”、“五弓”等词更难找到英语对等词。语言和文化同息共生,双语武术词典必须要全盘考虑武术文化的导入和传播,才能真正体现词典“用户友好”(User-friendly)的理念——既考虑读者理解接受能力,又顾及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

文化输入是为双语武术词典的躯壳植入灵魂,那么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有效输入文化信息呢?本文拟就此略作论述,以期为双语武术词典科学合理地设置文化信息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双语武术词典文化信息输入途径

不同文化形成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武术术语和口诀是几千年武术文化发展的精华产物,表征着中华民族文化风情和特色。武术读者要想理解和学习武术,必须以了解文化为基础。有鉴于此,积极型(Active)双语武术词典应尽词典之能事、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传递武术文化,准确到位地表达武术语言的全部外延(Denotation)与内涵(Connotation),以帮助读者理解(解码)、掌握和使用(编码)内涵深刻的武术语言。

双语武术词典植入武术文化信息的途径几乎可以渗透到词典编纂的方方面面,如义项、插图、附录、参见、装帧设计等。下面分门别类,从词典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角度,探讨双语武术词典实现语言教导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步举措和路径。

2.1 微观结构

从词典的微观结构,即词典“具体条目中经过系统安排的全部信息”[5],如义项、插图、对应词和词源等细节,探索双语武术词典的文化推广功能,突出文化负载内涵,可以帮助读者消解武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偏差。

2.1.1 义项

提供文化信息的最直接途径是义项,义项能够具体生动地传达文化信息,所以双语武术词典首先要重视在释义方面文化信息的渗透和传播。早期的双语武术工具书如《汉英武术词汇》[6]和《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7]中的大多词条只是列举了简单配对的义项,没有重视文化义的附加义项,大大影响了义项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2007年出版的《汉英英汉武术词典》[8]对义项文化传播做了颇有意义的探索,如:

太极 Taiji: a primitive state in Chinese philosophy

中国古代哲学用“太极”来说明世界的本原,认为宇宙是从无极到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上例把武术语言当作一个内容丰富的符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先是给出了词条的对应译目,然后通过文化义项给出了简明的释义。但是本词典不少词条仍有改进的余地,如:

无极 state of mind at the beginning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ox exercise: the mind should be empty without any form or image in it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太极”和“无极”是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象征性符号。体例一致是词典科学性与成熟性的重要标准[9],为保持词典类似强文化负载词(如太极、有极、阴、阳等)释义一致性,笔者认为“无极”如下释译更佳:

无极Wuji: state of mind at the beginning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ox exercise, in which the mind should be empty without any form or image

文化义项大都是“言外之意”,作为一种信息补充,一般置于对应译项之后。对武术文化负载词的文化阐释体现了编者以“读者为中心”(Reader-centered)的新文化理念,是双语武术词典贯彻用户友好原则的基本要求。但是文化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词义中,也体现于词的修辞结构上。武术术语口诀在形成变迁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糅合了中华文化意识,其所隐含的文化意义比较容易引人注意。然而,在词的结构形式方面,如比喻(鸳鸯刀)、拟人(童子拜佛)等修辞手段,术语和口诀的组合规则等,也同样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组合规则,即词形和词的组织规律,也是民族文化内容的表达形式,同样渗透着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群体思维,是民族语言的“约定俗成”(Conventionalized)。如强调意合(Parataxis)的汉语更重视逻辑顺序,所以武术术语和口诀中对语素前后位置的选择,自然会受到汉文化因素的制约。以“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为例: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strengthen the spirit inwardly and appear at ease outwardly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语出武禹襄《太极拳解》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太极拳气韵、风格的两个方面。“内固精神”就是精神要扎实、饱满,练拳时不慌乱,沉着,这样外在的表现才能从容、安逸,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状态相联系。只有内在的精神稳固,才会有外在的从容风范。所以尽管很多文献将上述口诀颠倒为“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用户友好型双语武术词典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应该坚持太极拳修炼强调“在心理上要先在心、后在身”的权威表达方式,因为“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顺序反映出汉民族强调内在修养为先的自我意识,体静安逸是内在精神于外在的显示。同样,“眼无神,拳无魂”的顺序也充分说明了眼睛在练功和交手中的主导地位。

眼无神,拳无魂 no vigor in the eyes, no strength in the fist

因此,对武术义项的认知和阐释,除了文化词义外,还应该将词条的各种形式结构也纳入视野之中,这样才能详细具体地传达文化信息,潜移默化地传播汉文化思维。

2.1.2 插图

作为一种特殊的释义手段,插图(Illustration)包括照片、简笔画、素描、漫画和图表等图示,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插图在词典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语言文字也难以与之匹敌,“插图可以增加词典的知识性、直观性和趣味性”[10]。小插图大作用,插图使用范围比较广泛,而且能够传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武术词条微观释义结构中的插图最好采用简笔画或素描,一来简笔画或素描简洁生动、形象逼真而不花哨,二来占用篇幅不大,不会造成成本大幅提高,比较经济。比如《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乾坤圈”[11]的释义加配图如下:

乾坤圈 earth-heaven bladed ring: invented by Meng Zuojun in Yuan Dynasty, having a bracelet-shape and a diameter of about 11 inches.

上述“乾坤圈”词条的对应译项、词源、形状、大小的描写,已经非常全面,但是“乾坤圈”对其他文化来说是一个词汇空白词(Lexical Gap),所以,尽管编者费尽笔墨,释义详细,语言信息仍然比较抽象,读者可能还是一头雾水,一知半解,难以构建“乾坤圈”的具体形象所指。附上插图后,“乾坤圈”形象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一切不言自明。有时候,面对文化空白词和文化负载词,词典不管做多少深层次、复杂详细的解释都无济于事,而插图作为语言文本的补充成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不仅可以省去烦琐又难以达意的描述,而且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但是受词典篇幅、版面和插图视觉直观性的限制,能用插图提供文化信息的词条数量有限。双语武术词典中插图更适用于具体的器械词(如拐突枪、狼牙棒、九节鞭等)、基本技术性状词(如奇拳、掰弓步、鸭拳等)、动作分解词(如浪子踢球、过背花、金丝缠葫芦等)等,而对于抽象意义的词(如阴阳、虚实、喂手等),插图则基本无用武之地。

给词条配置相关的插图一定要服从收词释义、文化知识传播的需要,保持合理和平衡的搭配,切忌盲目无章、任意随情,或过于花哨。适当的插图配置,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能够“见图知义”,并提升词典美感,是增加双语词典文化信息行之有效的方法。插图、文字各有其优点和局限,词典编纂中如若两种方法巧妙配合,则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1.3 词源

词源(Etymology)追溯词条的演变发展历史,直接展示语言和文化的某种关系,是读者研究词义文化变迁、洞悉语言所蕴涵文化的重要线索。对于双语词典来说,没有词源内容不仅是一种遗憾而且还是一种缺陷。这种缺憾,在百余年的双语词典编纂史上一直被无奈地容忍着,和汉语词典注重词源阐述形成鲜明对比。词源,关涉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来源及发展变化,透过词源,读者可以了解语言的来龙去脉。所以武术词典设置词源知识,可以加深词典用户对武术词形和词义演变的理解,激发其武术学习兴趣。如下面对“翻子拳”的词源解释:

翻子拳 Fanzi Boxing: a style of Chinese boxing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lear, swift, forceful and elastic movement

“翻子拳”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优秀拳种,翻子拳快似闪电,密如疾雨,力道勇猛,正所谓“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翻子拳”如果只是消极释译为“Fanzi Boxing”,译犹如未译,基本丧失了文化传播的功能。上例词条对应译目后的简明文化释义,源流兼顾,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翻子拳”的历史渊源和拳式特点,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翻子拳”的理解。事实上,现代词典学已将词源看作释义的一环[12],适当的词源知识有助于词典用户获取武术词条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部没有词源的双语武术词典是一部蹩脚的词典,难以起到释疑解惑的权威作用,但是由于词典篇幅的局限,在词典中设置词源内容,通常不作展开,而只取一种简短扼要的形式,阐明一个词或词义的文化变迁。简而言之,词典借助词源阐释,要注意篇幅和版面要求,适可而止,量词典之力而为。

2.1.4 参见

参见(Cross Reference)系统是词典微观结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项和插图会受数量、位置和篇幅的限制,而参见设置不但可以穿越词典的正文,还可以延伸相关知识,将文化信息以串联方式随时传达给词典用户,最终呈现给读者一幅系统完整的文化全景图。

汉语词条编排有拼音顺序、笔画顺序、义类顺序,为查检方便,双语武术词典大多采用拼音顺序,但如此以来,文化上相互关联的词条就被分割到词典不同的区域,无法完整地反映武术语言和文化的全貌,不利于读者形成系统文化知识。对此,词典内部的参见系统可以适时地弥补这一缺憾。根据特雷尔(J. Trier)的语义场理论(Semantic Field Theory),任何语言的词汇在语义上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体系,某一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概念的支配下,组成一个语义场[13]。双语武术词典可以就语义场内某些相互关联的文化负载词使用参见系统,指出插图、附录或相关条目所在的页面,使各层面知识环环相扣,方便读者武术文化信息的对接和转换,减少语言认知的盲点。

以“十八般武艺”为例,双语武术词典可以提供与本条目相关的所有词条,以照顾同一语义场(Semantic Field)内的各词条的释义和互相补充,如在“十八般武艺”的释义中,要介绍与“十八般武艺”相关的内容,其中“刀”、“剑”、“枪”和“钩”等在单独立目时,在释义中可以注明参见“十八般武艺”。又如在“左十字披红”、“右十字披红”、“左右左十字披红”词条下设互相参见,或者参见上、下、左、右的插图等。

武术词条的相关性、互文性决定了参见系统的必要性。参见系统在保证释义的前提下以有限的篇幅提供尽可能多的关联文化信息,既展示武术术语词源和语境,又可以体现纵聚合关系的上下义和同义词,对读者系统理解武术大有裨益。

2.2 宏观结构

“宏观结构是词典编纂的基础,决定着词典的总体编排框架”[14]。双语武术词典要全面展示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武术语言整体风貌,不仅可以依靠微观的词条翻译和阐释。从词典的宏观结构,比如词典收词立目,装帧和版式,前页材料的前言和使用说明,后页材料的附录、书证和相关领域知识参考等方面都可以导入武术文化,以最大限度减少武术文化信息的亏损,全面、系统地纠正武术术语翻译语言和文化脱节的现象。

2.2.1 收词立目

词典学上的词目(Word Entry)囊括词素、词组甚至句子,外延远远大于语法学的“词”。从词典收词立目看,双语武术词典在尽量包揽本学科术语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收录文化内涵丰富且容易因为文化误读而带来理解障碍的词条,从而既能确保满足读者阅读、翻译、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又能突出展示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比如:“步型”、“手法”、“拳种”、“口诀”、“器械”等武术文化内涵复杂的词条应该成为双语武术词典重点收录的内容。但另一方面,双语武术词典所收录的术语、口诀等文化义项更不能逾越该词典所限定的学科领域,不能盲目而不分青红皂白地照单全收每个文化词条,而要根据词典类型、篇幅和读者需要等对收词立目有所取舍。比如一个中小型双语武术词典就没必要收录“队列”、“师傅”、“龙腾虎跃”等非武术学科领域的专属词语。

根据语义场理论,同属于某个语义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依存和互相限制的[15]。比如上义词的(太极拳)手法与下义词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反义关系的阴和阳、有极和无极、占先和失先;属于同义语义场的翻子拳和八闪翻、谭腿和潭腿;属于顺序义场的太极二十四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等。与普通词相比,同一语义场内的词文化关联性更突出,所以,双语武术词典可以就某些语义场内的文化词采用列举法,即在列出某个词条的对应译词后,将以该词条为核心的相关术语一并列出。实质上,这与黄建华、陈楚祥[16]所提出的采用复式结构的词目编排方式——“部分词目纳入词条之中而成为副词目”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主要词目“手法”词条中列举“采手”、“吞手”、“封手”、和“点睛手”等与之相关的词条。

以音序编排为基础的复式编排立目模式,不仅方便查阅,而且方便词典用户全面了解某些特定语义场的文化负载词,从而利于拓展信息,触类旁通,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2.2.2 附录

大凡工具书,多有附录(Appendix)。附录是附在词典后与正文密切相关的参考资料,主要起检索作用,种类有图表、索引、书目等。附录作为词典正文的有效延伸,主要为补充、概括正文中涉及到而未予详述的有关信息,从而向读者提供一条深入知识王国的途径,所以附录指向性明确,信息含量大,实用价值高,是词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信息输入途径看,附录的最大优势是它可以条分缕析、归纳整理相关文化知识,从而使词条中零散的文化知识变得完整、系统。从文化检索的角度看, 附录与正文相辅相成,多角度、多渠道地向读者提供各种专业文化知识和信息,使一本工具书起到“一书多用”的作用。

双语武术词典附录最好以补充性专题形式呈现。从现有的双语武术工具书来看,《汉英武术词汇》提供了“武术竞赛图表”、“常用器械图”、“场地图示例”和“队列用语”等十二个附录,对词典正文信息起到了系统和补充的作用;《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内容设计简单,全书是英汉和汉英词条对应译条的结构,词典后面没有设置附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词典的整体性上有所欠缺;《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将“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组织机构与等级制度”、“典籍与书刊”、“人物”等专项列为词典正文内容,虽然这几块内容是武术语言和文化传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笔者认为列为附录更符合词典的本质属性。

除了在词条译义中加文化诠释外,武术文化负载词还可以通过在附录中提供专文(Feature)或插页(Insert)对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做详细阐述。比如通过专文或插页比较详细地介绍各拳种起源时间,创始人,命名内涵,分类和特色等。专文或插页可以就某一个主题,系统地展示文化信息,弥补因词条释义空间有限而难于详细介绍文化信息的不足。这些文化知识介绍对国内外读者深入了解武术知识十分必要。

能体现用户友好原则的双语武术词典附录设置应兼顾读者理解和查询需要,其文化信息与整部词典相匹配,遵循相关性、适量性的原则,集中展示词典涉及的武术学科知识,体现武术语言的渊源和文化特色,利于读者获取各类信息。

2.2.3 版式、装帧等前后页材料

作为词典宏观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版式和装帧等前后页材料虽属小细节,却同样可以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以《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为例,“外部装帧精致,封面以中国红为主色,抓人眼球,里面版式设计清晰、插图创作简洁大方。词典起始十页的彩图以国内外武术交流盛会、武术大师以及主要器械动作演示为主,向读者展示了大师之风采、武术动作之优美和器械之精良”[17]。可见,弘扬中国武术、勾勒民族文化是贯穿全书的设计理念。

就文化信息输入来说,首先,双语武术词典要充分借助前后页材料的各个要素,与词典正文相呼应,尽可能把有关联的文化信息成分链接起来,构建起武术语言和文化的一副多维立体画面,使读者能够对词典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有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认识。

其次,双语武术词典编辑要精心构思词典版式、色彩、装潢,尽量体现中国武术文化元素。比如,以插页、彩图等手段展示浓郁的武术文化风情,或者在序言、前言和使用说明中娓娓陈述武术文化知识,以展开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语言文化沟通,或利用带有具体页码、分类的目录和索引把整本词典所涉及的主要文化信息进行归纳,方便读者系统感知武术文化信息和武术术语查检。

版式、装帧等前后页材料搭起的文化框架是武术文化信息输入的一个直观、形象手段,不仅让词典赏心悦目,更使读者感受到大气、绚丽、敦厚的武术文化。

3 结语

文化功能在词典宏观和微观结构中互构共生、相互照应。宏观与微观手段相结合,巧妙构思、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地融入武术文化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传达武术文化信息。微观结构的义项、插图、参见、词源和宏观结构的收词立目、附录、版式和装帧等,为双语武术词典输入文化信息铺设了便捷的路径,并构成了多维立体的文化设置体系,充分体现着双语词典用户友好原则。双语武术词典一方面要独具匠心地驾驭各种文化信息渗透输入方式,另一方面输入文化信息时要充分考虑读者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实际需要,以扫清文化障碍,帮助读者掌握武术语言,熟悉武术文化,扩大武术视野。

词典“不只是单纯地识字解词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积累、传承和传输民族文化的密集型载体”[18]。武术文化与语言息息相关,双语武术词典蕴含开展国际文化领域竞争的学理素质,不但有助于中华武术的全球输出与推广,更能带动武术文化与思想走向世界,具有武术文化传播的最佳优势。

[1] 傅守祥.文化博弈与中国形象[J].观察与思考,2012(1).15-16

[2] 罗益民.积极型外汉语文词典释义的补充信息:理据和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32-38

[3] 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J].中国翻译,2004(2): 24-26

[4] 李明.词典与文化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40-42

[5] 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67

[6] 吴必强. 汉英武术词汇[Z].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8

[7] 解守德,李文英. 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Z].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6,7,11,46

[8] [11]段平,郑守志.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9]冯奇,万华.论双语词典编纂中的体例一致性原则——评《汉英大辞典》体例规范问题[J].南京:外语研究,2003,82(6):19-22

[10] [16]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8,47

[12]杨祖希,等.辞书学词典[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239

[13] [15] 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94-95,95

[14] [17]李晖.论《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的宏观结构[J].外国语文, 2013(4):114,115

[18]李建国.语文词典编纂的文化自觉—关于词典类型学的思考[J].辞书研究,2011(2):1

猜你喜欢

词条义项词典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函数及图象”错解词典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漫画词典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