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爱清尘,抚慰那些疼痛的呼吸

2018-03-20李占梅

莫愁 2018年7期
关键词:尘肺病病人

文\李占梅

庞大的苦难,让她再也无法转身离去

演员袁立关注尘肺病农民工,源于两年前的一件事。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在一个工厂做了三年工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病,但他一直无法到权威机构申请鉴定,因为他曾打工的公司拒绝提供相关证明。绝望中,张海超坚持“开胸验肺”,用无奈之举揭穿了谎言。

袁立震惊了:21世纪了,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病,要把自己的胸腔打开,才能得到补偿?想起几年以前看到的一张照片:一位看不出年龄的矿工,疲惫的身体向前躬着,费力地推着车,没有表情的脸上沾满黝黑的渣灰,但他的眼神触动了袁立。当时,袁立只觉得农民工很辛劳,并没想到劳作的艰辛之后,是一场令人绝望的“穷人病”。

几天后,袁立联系到了关注尘肺病的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发起人王克勤,说想去看看尘肺病人的生存状况。其实她是想捐钱,又对组织不放心。

王克勤很快回复:自己过几天要去陕南,那里有好多尘肺病人,问要不要一起去看看。7月的天气,风吹过的气息都是热的,袁立却立刻停止了在杭州的休假,跟着王克勤辗转于湖北、陕西的“尘肺村”。

在陕西向阳村,低矮的土房子门口,村民刘焕林正在漆一口棺材。看见袁立,他的泪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他说自己不孝,娶不起媳妇,老母亲也被传染得了肺结核,趁着手脚还能动,得为自己预备好后事。

环顾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小屋,家徒四壁,刘焕林为自己准备的这口象征死亡的棺材,竟然是家里唯一像样的“家具”。

在这个满是尘肺病人的村里,给自己漆棺材,是一件寻常事。因为这个病一旦患上,便没有逆转余地,除了换肺,死亡是唯一路径。

人都会死,可再也没有什么比为自己准备棺材,更明晰可见的死亡。一个人,一步步一天天在为自己做死亡的准备,那是什么心情,袁立不得而知,但细想这过程,会让人撕心裂肺地疼。毫无预兆的死,和等待预期的死,之间的区别叫作残忍。看着漆好的棺材,袁立忽然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她取了钱,上百家走过来,每家必给五百、一千。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她把钱装在信封里,悄悄放在他们床头。

进入秦岭山区后,袁立因为水土不服,全身浮肿,还得忍受旱厕的味道和苍蝇。可袁立觉得,这点痛苦和每天为了呼吸而挣扎的病人相比,太微不足道。她一直坚持着,原本计划两天的行程,竟然走了一个多星期。当初只想找个可信的公益组织,然后捐钱就回去的初衷,也发生了偏离。袁立知道,面对600万尘肺病人,这个庞大的数字,让她此生再也无法转身离去……

“杜小月”探访,戏与人生的交集

那场调研之后,袁立成了志愿者。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可能致病的工作环境,袁立不顾危险和身边人的反对,毅然走进陶瓷加工厂,下到矿井,只为了更快更好地找到帮扶渠道。

一身厚厚的工作服,戴着重重的矿帽,腰带上吊着沉甸甸的自救器,随着罐笼迅速下降,袁立来到矿井下600米第一处,又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达作业面。窑洞里闷热难当,袁立坚持着,一直走到筋疲力尽,脸上、身上黑黢黢的,鞋子已被泥土包裹得看不到样子。

从深渊里上来,袁立只有一个感受:能看到亮光,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是多么幸福。

不久,袁立上电视节目《金星秀》《锵锵三人行》,到复旦大学演讲:“尘肺病不仅仅是在我们看不见的矿山里,我们身上的金银首饰,我们的城市建设,都会导致尘肺病。矿洞里的一条通风道,一个好一点的口罩,就可以为农民工减少灾难和痛苦。”她呼吁政府、企业从源头防护做起。

任能平从患病的那天起,每呼吸一下,都能听到自己如同拉锯的声音。2000元的制氧机买不起,他只能跪着,让自己舒服一点,然后默默掐算,细数着死亡到来的日子。直到那天,袁立犹如一丝暖阳,照进了任能平的寒冬。

经过多方努力,袁立为任能平寻找到了合适肺源,还拿出了60万元医药费。

任能平是中国器官移植首例网络直播中公益手术的被救助者,尽管因为并发症等原因,奇迹没有出现,但事件本身蕴含的意义已经凸显,并被人们记取——拯救尘肺病人刻

不容缓。

从大山回来后,袁立又拿出22万元,买了100台制氧机,送到尘肺病人家中,并在微博上发起“袁立和她的朋友们援助尘肺病农民”活动,目标是募捐购买2000台制氧机。

在陕南,好多农民认识袁立,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他们亲切地喊她“杜小姐”“杜老师”。袁立才想起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一集杜小月暗访黑煤窑救矿工的故事,她不由感叹,戏剧和现实有时竟如此相似。可是,她多么希望眼前的悲苦只是一出戏。

袁立下矿井

袁立看望病人

倾尽一生,给出爱的拥抱

尽管随行医生一直提醒袁立,尘肺病人常有肺结核等并发症,离太近会被传染。可见到向阳村尘肺三期的徐德地,在又黑又潮的床上倾诉时,袁立还是忍不住拥抱了他。

徐德地那三间石板屋顶的土坯房,墙上裂了几道口子,昏暗的屋内空空如也。妻子抛下他和两个孩子离家出走,他浮肿的脸上写满憔悴和挣扎。徐德地显然不习惯被人这么接近,头不知道放哪好,手只是虚搭在袁立背上。

病房里,袁立同样非常自然地跟病人拥抱握手拉家常,就像一个远房亲戚。她为病人端来洗脚水,小心地脱掉破烂的袜子。她跟老人握着手聊天,全然不顾那结满老茧的手刚擦了眼泪和鼻涕……

她说:“我得了肺结核也不怕,因为能治好。拥抱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但它可以传递一份力量。”

袁立眼里常常充盈泪水,她责怪自己的力量太小,不能帮扶所有的尘肺病人。她觉得,要帮助的不仅仅是病人本身,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因为离去的人离去了,真正难的是活着的人。

湖北口乡,袁立到那里时,80后周文兵刚刚离开这个世界。生前,他甚至没舍得照一张照片,为家人留下个念想。他的老母亲缩在角落里,抚摸着儿子身份证上的照片,喃喃自语:“我心好痛……”这张照片,是她和儿子的全部连接。先天失明又得了乳腺癌的妻子,靠墙站着,搂着8岁了却无法念书的儿子。

碧绿的群山之间,一条崎岖山路,蜿蜒地伸向远方。小路尽头,周文兵坟头上的青烟还未飘散,诉说着他曾经的悲怨。袁立再也忍不住地痛哭起来,她不明白,为什么苦难像骨牌,一个追寻着另一个。抱着孩子,她说:“好好学习,我会资助你所有的学费。”

那晚袁立失眠了,她觉得志愿者不仅要给尘肺病人提供医疗、助学等物质资助,帮助他们和家人重构生活信心也一样重要。

在袁立和“大爱清尘”等组织的努力下,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尘肺病人群体,有人主动捐呼吸机,有人免费为病人家属提供就业培训。2017年12月,受国家安检总局邀请,袁立受聘为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慈善大使”……

新旧年交替那几天,袁立也都和她牵挂的尘肺病人在一起。2017年最后一天,她凌晨四点多出发,去探望任能平。前两年任能平的哥哥患尘肺病离开了,如今他也到了晚期,袁立赶去见他最后一面。而2018年元旦那天,一张袁立亲吻病人脸颊的照片,更是感动无数网友。

袁立说,她要倾尽一生,去帮助尘肺病人,因为在这世上,人是最主要的。

做志愿服务不仅要给人提供物质资助,更要助人重构生活的信心与尊严。

猜你喜欢

尘肺病病人
一例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体会
谁是病人
34家煤矿尘肺病发生状况及影响分析
袁立:尘肺病农民的代言人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我可以干得慢一些
关注尘肺病防治
尘肺病防治工作座谈会召开
肝脏病人的饮食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