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周年

2018-03-19

延安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陕北延安

编者按:10月14日,为了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周年,延安的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召开座谈会。会上,来自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曲艺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和艺术实践,以各自的角度并扩展到行业角度,畅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收获与思考,积极为繁荣延安文艺事业建言献策。本刊特刊发各位作家艺术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唱响时代的强音永做人民的歌者

中国作协会员

原《延安文学》主编 曹谷溪

歌颂时代,歌颂人民,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基本要求。从青年习近平点燃梁家河“沼气革命”火种,到领袖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时间跨越了四十多个年头。在这四十多年里,中国的变化令世界瞩目,对于亲历过这个时代变迁的人来说,感受更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文艺工作者,在时代浪潮中,理所当然要有更多的使命和担当。

在多年的文化活动中,对我影响最为重要的有这样几件事:一个是早在1965年,我作为延安地区唯一的个人代表,参加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对于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青年,受到的鼓舞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也奠定了我终生从事文艺工作的思想基础。正是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才有了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习总书记提到的路遥和《山花》以及我的名字。

1975年,年仅20岁的习近平,在延川县的梁家河,推动了一场旨在改变农村能源结构的“沼气革命”。我采写了习近平先进人物事迹的长篇通讯报道《取火记》,文章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庭火种的故事。回想当年习近平讲述关于推动、改变陕北农村燃料结构的意义和世界能源发展的历史,未来以及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让我很自然地想到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原点。可以说,作为领袖人物,这种充满普世价值的人民情怀、或者人类情怀,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了。

2015年10月,在中央党校和陕西省委联合召开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晚会上,我和厚夫被邀请参加。晚会的主题就是“为人民而歌”。在现场采访中,我谈的也是总书记的“民本情怀”。

2016年11月,我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聆听了总书记在大会上的演讲。习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是对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传承和发展。讲话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期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梳理了文学创作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作为一名地方上的文化人,在感动之余,我深深体会到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关注和希望,也深深感受到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那就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不断向生活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在优秀传统文化和扎实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唱响时代的强音,永做人民的歌者。

不忘初心,一辈子用文艺为人民服务

中国剧协会员 中国曲协会员

国家一级编剧 曹培植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当时,我正在延川县关庄与靳之林等老艺术家陪孙立哲等北京知青搞送医下乡活动。一听这消息,我激动不已,和几位老朋友奔走相告。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的又一划时代的讲话,意味着多年来文艺战线上低俗媚外的思潮,只看经济效益,不看社会效益的铜臭现象该退出主导地位了,社会主义的文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的春天即将到来。

当时我是在广播里听、电视上看这一报道的。10月17日回到延安后,我立即找报纸看,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讲话的核心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他强调,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他强调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他指出,我们现在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习总书记要求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他还说,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批评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习总书记还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在笔端,讴歌奋斗人生。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总书记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我在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的过程中,既感到恳切实在,可以直接指导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又感到贴心亲切,也不由地使我想起我们当初搞文艺工作时的初心,那就是:既然党让我选择了文艺工作,我就要踏踏实实地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我们当初的所作所为,就是为农民创作,背着铺盖、乐器、道具走乡串户,把艺术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场院、炕头。回味我们当时完全融合到群众中去的乐趣,那时的生活比现在不知苦多少倍,但尝到的甜同样不知是现在的多少倍。

我是一个搞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的工作者。现在老了,但在大脑没有完全萎缩之前,趁身体还可以跑得动的时候,发挥余热,尽量多为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创作、辅导,使他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也将沿着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直走下去,用文艺为人民服务到生命最后一刻。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 刘煜

三年前的金秋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75年前的1942年5月,毛泽东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两个讲话前后相隔了72年的时间,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75年前的延安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大批爱国文艺工作者奔向延安,愿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抗日战争服务,但由于立场、态度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作品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认可,使文艺没有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因此,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亲自参加并提出了五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在广泛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解决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根本道路问题。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群众,创作出了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5年之后,文艺界几乎遇到了七十多年前延安时期同样的问题。文艺界出现的种种乱象,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扭曲了价值取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背道而驰。为解决新时期文艺界出现的种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继承了当年毛泽东讲话的精神,透彻地阐述了五个问题,旗帜鲜明地拨乱反正,使文艺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路线上来。

今天,作为在延安这块具有厚重文化传统的黄土地上生活、工作的文艺工作者,纪念习总书记讲话发表3周年,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执行其讲话精神,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当年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运筹帷幄13个年头,缔造了新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参会的都是延安文艺界的领军人物。我们熟悉、热爱这块土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挖掘这笔宝贵的精神财物,运用我们熟练的武器,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革命圣地延安争光添彩。

中国作协会员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延安市作协主席 梁向阳

很高兴参加延安市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三周年座谈会。这三年来,我一直不断深入学习与认真领会习总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也撰写过学习体会文章;2016年11月30日,还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习总书记在全国第九次作代会、第十次文代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这次座谈会上,我结合延安市作协工作谈自己的几点浅显思考。

第一,我们延安文艺工作者更要深入学习与认真领会习总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实质。延安是全中国的延安,站在延安看全国与站在全国看延安,均能解读出新意与深意来。延安是延安文艺运动的发祥地,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诞生地,新中国的文艺由这里而走向全国。当年,延安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主动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生活,完成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型,用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讴歌工农兵群众,讴歌新时代与新生活。这样,直接促成“新的人民的文艺”时代的到来,涌现出一大批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也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行的号角,直到现在仍历久弥新,熠熠发光。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在2014年10月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把文艺事业放置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谋篇布局。我的理解,延安是中共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逻辑起点,也是其文艺自信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在大地与民间找到了动员人民的方法,唤醒民众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党的根基在大地之上。今天,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又一次提出要高度重视文艺与发挥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与毛泽东《讲话》的语境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在思维方法、逻辑设置等有惊人的一致,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认为,我们延安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用心领会习总讲话精神实质,扎下一个深根来,用我们的作品来“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第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有自己的擔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习总的话非常明确,作家必须要用作品来与世界对话。

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有诸多有为的必要条件。其一,就延安这块深厚的厚土而言,这块地域,它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有“大的担当”,英国传教士斯密斯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已经说清楚了。其次,“延安文艺”为人民的传统,是延安艺术家的根魂所在。其三,就现实情况而言,关于延安乃至陕北高原仍缺乏贯通历史的叙述的厚重、原创作品。当年,柳青叮嘱路遥要完成这样的创作,结果路遥只创作了中国社会在1975年到1985年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陕北叙事”,而更远、更大的史诗框架,则有待于后来者书写。正因为有如此充实的理由,我们延安文艺工作者要形成强大文化合力,勇于承担我们的文学责任与历史担当。事实上,谁能静下心来搞创新,谁有历史雄心与气魄,谁就能赢得历史。

第三,要做伟大时代的书写者。深入生活与书写时代,是延安作家、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延安作家团体就组织过“红军长征记”、“我怎样到陕北来”、“五月的延安”等一系列征文活动,当时的文艺家甚至普通百姓纷纷拿起笔来记录时代,涌现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天,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老山界》就是当年的征文作品。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延安的文艺家们积极响应毛泽东“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的号召,把身子扑下去,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专心致志搞“文艺下乡”,创作了一系列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新的人民的文艺”作品。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南泥湾》《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就是当年的作品。

深入生活与记录时代,自然也应是今天延安作家的神圣使命。延安这些年来还有如延安新区建设、退耕还林、黄河引水、治沟造田、居民下山、灾后重建、千名干部包村、精准扶贫等在省内与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亮点工程,也需要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来记录。今后市作协要组织更多的作家深入到火热的劳动工地中,深入到田间地头中,深入到普通百姓中间,深入到社会变革的现场中,聆听百姓心声,用报告文学与文艺特写的方式记录延安社会的变化,真正承担起见证历史与记录历史的神圣使命。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致词中这样说:“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我们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这个时代应该是我国对文艺最重视的时代,文艺时代担当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让我们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作品去讲中国故事,传中国精神,书写中国风格。

弘扬陕北文化 打造艺术精品

中国民协会员 王克文

整整三年前,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习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长在陕北,从事文化工作四十余年,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延安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潮起潮落。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感慨颇多,今天主要谈两点感想。

一是我们的文艺方向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实行文化禁锢,搞得七亿人只剩下八个样板戏,这是搞文化窒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文艺的春天,迎来了一个大繁荣的时期。但是,这个大繁荣慢慢地有些变味了:反映劳动人民的作品少了,反映市侩的作品多了;正统的、内容厚重的作品日渐稀少,浅薄庸俗的作品却越来越吃香。怎么赚钱怎么来,怎么娱乐怎么来。逐渐地,作品被金钱所代替,文化被娱乐所代替,通俗被低俗庸俗所代替,甚至许多人都认为搞文艺就是出洋相,就是装疯卖傻。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认知,它像一团迷雾一样弥漫了整个中国的文化艺术,使人们失去了方向,使中国文化艺术失去了方向。

中国的文化艺术向何处去?习总书记的这个讲话,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认为,习总书记的讲话,对全国的文艺工作来说,是一次拨乱反正。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把人民,把老百姓装在心里,为人民而书,为人民而歌,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谈第二点:陕北文化的特殊地位。我们是陕北的文艺工作者,要立足陕北,就必须深刻地认识陕北文化。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那么,陕北文化的精神灵魂在哪呢?这是必须明白的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陕北文化不缺精神和灵魂。陕北虽然是个地域文化的概念,但它和其它地域的文化截然不同。陕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是从这里迈开了第一步。轩辕黄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大禹在这里治理天下洪荒;赫连勃勃在这里开创了大夏王国,李元昊在这里称霸西夏;李白成在这里高举义旗,刘志丹、谢子长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从这里走向一个共和国,习近平也是在这里百炼成钢。千百年来,陕北这块土地上洒满了英雄血和美人泪。有人说,陕北这地方有帝王风水。我说,这不是风水,是精神所致也!几千年来,陕北人在这块并不富饶的土地上,仅仅靠一把老镢头,为生存奋斗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次战火、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的考验,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勇于拼争、敢于开拓的精神早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血液里。这就是陕北文化的精神和灵魂。为什么当年的西北风能带动全国的文学、音乐、电影、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的风格?为什么能带领当时中国文艺的方向?说到底,陕北文化所包容的精神灵魂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精神内核。陕北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民族文化中占有着突出地位。所以,我们弘扬陕北文化,就是弘扬民族文化。我们表现陕北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延安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有着清醒地认识。弘扬陕北文化,我们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有一种使命感。我同时希望,我们的党委和政府也具有同样的使命感,不要仅仅开个座谈会,发发号召就万事大吉,应该针对延安文化的发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拿出一定的人力财力,力争打造出几部内容厚重、艺术上乘,具有陕北风格、陕北气派,具有民族精神灵魂的大型作品出来,让陕北文化光照全国,光照世界!

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办好《延安文学》

中国作协会员延安文学杂志社社长 魏建国

近年來,我们在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秉持“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办刊理念,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大力培养文学新人,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多次受到中省市有关部门的表扬,跻身国内一流文学期刊行列,为促进延安文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印证了我们办刊理念的正确

我是在2014年10月15日晚《新闻联播》中看到总书记讲话的报道的,立即意识到讲话的重要性,备受鼓舞。第二天一上班,我们就组织杂志社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深入讨论。讲话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其中两点感受最为强烈:一是讲话厘清了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绝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市场与文学绝不是主仆关系,市场不是万能的,取代不了文学。文学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担着教化人心,化解戾气,阻止人心解体和社会分化的责任与使命。文学期刊本身就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绝不能盲目交给市场,放弃阵地,推卸责任。总书记的讲话,改变了当时强行要将文学期刊全部推向市场的错误做法,把一部分人从迷信市场万能的误区中解放了出来。二是讲话指明了作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讲话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作家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年来,我们在办刊过程中,正是按照总书记所倡导的,关注底层人民,确立了“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理念,其中“接地气”最为重要,就是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他们的生存状况,抒写他们的爱恨情仇,抒写他们的悲欢离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习总书记的讲话,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完全是一脉相承,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15年7月,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专门撰写了学习体会《文学应更加贴近读者》,发表在2015年7月10日的《文艺报》上。

二、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办好《延安文学》

1、编辑出版“抗战纪念专号”和“长征纪念专号”

在讲话精神鼓舞下,我们主动作为。2015年和2016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我们编辑出版了“抗战胜利70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两个纪念专号。专号出版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作家网及新浪、搜狐等纷纷报道或转载。抗战专号中“经典再现”栏目共有7篇文章,选取了我军抗战中的5个经典战例和两个英雄群体。专号出版不久后的抗战胜利大阅兵中,这7个战例所代表的英雄部队,全部出现在阅兵方阵中。市政协副主席申延生专门来索要样刊,并建议我们把专号拿到我市两会上散发。长征专号中《长征路上的国家银行》一文,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2016年10月初派摄制组来延安专访了作者。2016年9月30日,《陕西日报》开辟6个整版纪念长征,其中4个整版的内容全部出自专号。10月21日,《西安晚报》又以两个整版转载了专号中《参加长征的陕西人》一文。评论界一致认为,“长征纪念专号选材精当,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图文并茂,堪称一部完备的长征简史。”北京、上海、新疆等全国各地读者赞口不绝,纷纷求购索赠。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刘书云专门向市委宣传部打电话了解情况,索要赠刊。榆林市委常委、秘书长雷正西通过省政协《各界》主编远村和我们联系,求购专号。

2、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讲好延安故事

为了讲好延安故事,我们于2010年开设了“红色记忆”栏目,专门发表陕北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该栏目在艺术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一份受众面狭窄的纯文学刊物的读者群大为扩展。赵通儒回忆录《陕北各县早期党史资料》连载后,影响远及北京、上海、甘肃、宁夏、内蒙等地。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王巨才同志看到《资料》后,当即和我们联系,指示我们把这件好事彻底办好,全部发表,尽快出版单行本。复旦大学党史学者、法学博士贺永泰无意间在校图书馆看到《资料》后,立即被吸引,后专程来延与我们交流。

3、坚持“人民性·艺术性·思想性”并重的原则,大量刊发基层作者作品

我们把作者分为都市学院派和基层写实派两大类,大量刊发基层作者的作品。近两年来,我们在“人文陕北”栏目上连载了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刘国欣的“民间陕北”系列散文,以“传统元素,现代表达”的特色,发表陕北民间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评论界和读者中都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培养基层作者,我们用大量版面,先后为志丹、黄陵、吴起、洛川、子长县作家刊载了作品专辑,大大提高了基层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4、刊物艺术性强,转载率高,风格鲜明,影响广泛

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坚持“不唯名家,以质取胜”的发稿标准,作品可读性强,生活气息浓郁,很多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的还被国内知名选刊和年度选本转载。2016年3期头题发表了陕北作者张伯龙的长篇信天游《梁家河》,用陕北独有的传统信天游形式,生动再现了习近平同志陕北插队的奋斗历程。2015年6期发表了忽培元的中篇小说《家风》,是以栗战书同志的叔父栗政通烈士为原型而创作的。2011年4期发表了祁玉江的《一个县委书记的民情日记》,被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红旗文摘》2011年5期转载。2012年4期发表了《白鹿原》责任编辑、原《当代》主编何启治的纪实散文《道是无晴却有晴》,详细回顾了《白鹿原》的编辑出版过程。2013年1期头题中篇单振国的《应承》被改编为同名院线电影。这些作品,都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还有大量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读者》《诗选刊》等转载。今年的转载率更高,2期头题中篇王哲珠的《参与者》被《中篇小说选刊》及《新华文摘》转载。3期头题中篇王卫民的《北风吹》被《小说月报》转载。5期散文头题马静的《隐形的翅膀》被《散文》转发。

在讲话精神鼓舞下,我们的办刊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好评如潮。新华社记者对社长进行过专访。中国作协高度评价《延安文学》,认为在全国文学报刊“千刊一面”的情况下,《延安文学》立足实际,发挥延安红色资源优势,开辟“红色记忆”栏目,办出了鲜明的特色。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延安文学》。省新闻出版局历年编印的“全省报刊出版中的倾向性问题”中,对许多报刊屡有批评,唯独对《延安文学》一次都没有。《红旗文摘》资深编辑陈金霞认为,《延安文学》是一份难得的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识、真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积极传递正能量的优秀刊物。在京的许多老同志或家属,如习仲勋之女习乾平、谢子长之子谢绍明、马文瑞之子马晓文、贺晋年夫人杜茵等,都对《延安文学》喜爱有加。实事求是地说,《延安文学》已真正成为展示延安新形象的一张最好的名片。

扎根黄土地,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中国音协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李海英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三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总书记的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纲领性文献。讲话深刻回答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如何认识文艺、如何发展文艺、如何领导文艺,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的根本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巨大指导作用已经显现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显现出来。作为圣地延安一名文艺工作者,就是要扎根黄土地,不断接地气,一身正气,充满豪气,真正无愧于时代召唤,无愧于群众,无愧于党和人民重托。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就是要大力倡导担当使命,大力倡导扎根人民、大力倡导创新求精、大力倡导健康批评、大力倡导崇德尚艺,目前,在走進基层、深入生活方面出现了可喜变化,形成了良好态势;在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方面,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行动上有了很大进步。

作为圣地延安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就是要吃透内涵,把握精神实质,吸取丰富的民间艺术、群众文艺营养,以充沛的热情,创作出优美、感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张宝泉同志的发言另见本刊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陕北延安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