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程式化看当下戏曲的创新

2018-03-19王珏

大观 2018年2期
关键词:程式化戏曲创新

摘 要:戏曲程式是戏曲表达的手段,会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下戏曲程式的创新应建立在戏曲传统之上,并且符合今天的审美。

关键词:戏曲;程式化;创新

中国戏曲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程式化。说到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中国戏曲的服装、脸谱、表演的唱念做到以及手眼身法步。其实,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还应进一步扩大其内涵,它还应该包括中国戏曲的音乐、故事情节的设定以及表演的环境等。

自中国戏曲成熟以来,历代文人都非常重视对戏曲程式的研究,并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理论化,从而成为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理论依据。今天,戏曲的程式被视为传统戏曲的主要元素,那么戏曲的程式化是不是一经形成就需要一成不变地遵守了呢?古代的戏曲理论家就否定了这种看法,李渔曾在其《闲情偶记》中提出过不应该把填词、音律等程式放在戏曲创作的首位,而是应该把这些看成是表达思想内容的手段,在戏曲理论上要敢于创新,开拓新天地。李渔的这一戏曲理论直到今天也应当被戏曲理论的研究者所重视,文章将立足于对戏曲程式化的讨论来谈一谈对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创新的看法。

什么是程式?程者,标准也,法式也,所谓程式即标准的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就叫做程式。[1]这么看来,程式化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的,无论是作诗填词,还是工笔山水画,是八股文,还是小说曲艺,都自有其一套程式。为什么会有程式呢?程式实为各种文艺表现形式上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把某种文艺的呈现形式给规范化为具体的几种要求,这几种要求可以被普遍运用于这种文艺形式当中去,以适应不同的个案需要。就好像书法历史上,隶书是对以前小篆的改革一样,它把小篆的笔画加以规范化,可以用同一种部首符号代替过去笔画书划样式。隶书将书写繁杂的小篆给简约化了,其结果是使汉字便于书写,便于传播。填诗作词时用的平水韵也一样,它本来就不是具体某个地方的方言,其实也是中国各地方言的最大公约数。

同样的道理,我们从现有的资料当中暂时无法真实地再现古人最初的戏曲表现形式,但可以推测的是,现如今被保留下来的戏曲程式凝结了先人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出的戏曲程式,便是戏曲表现手法的最大公约数。例如表演程式是人物内心的外化,所以表演程式的使用使得戏曲表演便于学习、传授和传播。洛地先生在其《说破·虚假·团圆 》一书中曾经对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做出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当徽、汉合流行成京剧的时候,京剧就在将之前中国戏曲的唱、念、做、表以及砌末等各方面给最大程度的公约化,以至于京剧可以成为在中国境内大范围传播的剧种。这种唱、念、做、表的最大程度的公约化即为京剧的表演程式。

表演程式化的应用易于让演员迅速进入人物情境,对演员塑造人物帮助很大。过去艺人跑码头时,当顾客点了戏之后,如果不会演,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请自己演戏的人会少。遇到不会演的时候怎么办?那就得现学,让会的人给你说戏。学戏的时间非常短暂,有时可能就是一个白天,那么如何保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上台演出呢?有了表演程式就好办多了。比如夜行、巡营、侦察的时候,就一定会用到走边。比如起霸,就是一套程式化动作的组合。再比如唱腔,“反二黄慢板”接“反二黄原板”就常常用于角色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或者是用于抒发自己悲壮的心情。还有“导板”“回龙”“原板”等组合成的一组唱腔,常常用于人物直接的抒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就如同书法又出现了行、草,再次打破了书法的书写顺序及结构一样,当代的戏曲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到了突破旧有程式、彰显自我个性的时候,同时也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程式,而这种新的程式一定是进行了当代性和本土化的改造。一百多年前京剧就是利用了戏曲的传统艺术,做出京剧的现代意义,开发出京剧在当时的文化价值。那时的京剧演员和理论家共同创造出了新的戏曲美学,建立京剧的“现代性”,京剧积极开发传统艺术现代价值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程式自然是好的,程式也是我国戏曲的一种传统,是几百年来从事戏曲艺术的艺人们智慧的凝结。那么我们要如何去面对这种戏曲传统呢?时代在变,审美在变,环境在变,科技在不断发展,连每个演员的高矮胖瘦、嗓音条件、文学修为也不一样,甚至同一个演员在不同时期,自己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何让程式几百年来保持一成不变?特别是在格局剧变的年代里,面对着传统的程式,从不安分的艺人们也一直在努力地寻求着“变”,只不过这种“变”的最高要求是“规范中立心意,韵境中寻规范”。说到底,戏曲程式要贴近生活,反映人物内心。

王国维曾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于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同样的,一代有一代之艺术,都是梅瓶,都是龙的图案,不同的时代在造型上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体现出的是各自所在时代的气质与审美。艺术品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戏曲这样靠很多人合力完成的流动的艺术呢?

宋代人觉得唐诗高妙,极力想超越唐诗,终不能成,却在词作上有所突破,使之成为一代之文学,但仍不死心地称词为诗余。殊不知中华文化已在不经意间被词所继承。就像昆剧和京剧、京朝派京剧与海派京剧一样,无需判断谁高雅谁通俗,只要看谁在艺术上更高妙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所谓的高雅或通俗本就是我们强加给这些艺术的,艺术本身并不会在意这些,只要谁的玩意好,就会自觉地“拿来主义”,而玩意好的最大标准,就是一个“美”字,我们在解读这些艺术的时候,总是带着我们当下的价值观去解读,用自己的审美对戏剧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形成我们个时代独特气质的艺术。

所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流传到一个价值观不同的地方以后,一定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本土化的改造才能有立足下来的可能。而不同的艺术在交流过程之间,本土艺术一定要会按照自己的本土文化,對外来的艺术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解读,这是一种必要而正常的过程。

什么是中国戏曲?说到底中国戏曲和具体的表现手法无关,程式只是辅助戏曲表现的手段,它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只要所演剧目表现出了中国人曾经的、当下的或者贯穿了古今的情感和文化的剧目,就是中国戏曲。在中国戏曲的大前提下,无需对当下的演出剧目以某一剧种样式加以划分和归类,因为艺术的融合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具体的艺术样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区分。我们今天创作的戏曲应该是根植在中国传统之上的,用现代化的手法,演绎出中国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剧目。

戏曲生存的核心是“创新”,但这种创新应该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程式基础之上的,并且要和时代脉搏合拍。戏曲应该能及时、准确地在作品中把当时民众最强烈的要求和呼声反映出来,我们不妨反观一些经典的历史题材剧目,连这些剧目在创作之时也无不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何为艺术,艺术总是要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艺术的形式是先进的。但是因为今天的人浮躁、文学功底差、投机取巧、浮华、浅薄,所以我们会产生错觉,认为只有过去的东西才好。令人惋惜的是这种时代的错觉却变成了今天人们的共识。

“创新”是必须的,但何为创新?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天马行空。创新实乃最大的包容。只有海纳百川,在量变到一定的程度上时,才能自然发生质变。所以当下的戏曲如果不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必然要走向衰败。同时,戏曲是门综合的艺术,它应该凝结了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没有这两样做支撑,戏曲就会显得很空洞。

当今,随着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的极速膨胀,艺术也好,戏剧也罢,对它们的评价有着更为广阔的观众群体。戏剧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面对更多的普通百姓。因此,当下研究戏曲理论最大的现实意义便是找到当下中国戏曲的发展之路。

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戏曲是一门流动的艺术。时代在变,随着时间的拉长,左右前后无限扩展,有限的收缩,内心积淀的迸发,戏曲必然要变,只是变化或大或小,或隐或现,或有或无。在不知不觉之中,戏曲程式将蜕变成一种更高妙的或者更流俗的或者更粗糙的或者更精道的形式或手段,并且这种变化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如果有一天某个戏曲样式真的消亡了,不必悲伤,事物必然消亡本就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但我相信中国戏曲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一定会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得以相传。

参考文献:

[1]刘方政.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及其成因[J].戏剧丛刊,2001,(03).

作者简介:

王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戏曲史。

猜你喜欢

程式化戏曲创新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京剧身段表演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