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和清音艺术的传承历程

2018-03-19姜义龑

大观 2018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太和清音是一种生存和繁衍于皖西北地区阜阳、太和及河南的沈丘、上蔡等地的民间曲艺,后逐渐衍化为小戏,现与中国其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绝迹的局面。作者从区域文化视野及流动景观等角度,综合考察其自然、历史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安徽太和清音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都市民俗学;太和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音乐

太和清音,现属于稀有曲种,源于民间曲艺坐唱,平时十天半月一会,或逢火神、土地生日,或是用于房屋落成、得子添孙、婚礼、开业、庆典等喜庆之日的庆祝。由会长相互邀请聚唱,演唱者衣冠整洁,围桌而坐,演唱时各执乐器,各唱一角,边弹边唱,自娱自乐。1954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了业余剧团,率先把清音弹唱改为戏曲上演。1958年,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多次在省、市文艺汇演中获奖,并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广受欢迎。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为其录制了清音戏选场及选段,当时红极一时。

一、太和清音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太和清音起源于具有浓厚色彩的民间曲艺“清音”,起源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现在主要流行于太和、阜阳、颍州、临泉、亳州及河南等地。根据已故的清音老艺人张俊明先生所撰写的《清音小史》记载:于元末明初时期,颍州汝河南岸有一位老僧人,人称玄坛法师(真实姓名不详),他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居官多年,因不满朝政,弃官归里,削发为僧。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出家后更是终日研习音乐,寒暑不辍,创作出一种音律作为曲歌,常与众徒弹唱。其曲调委婉缠绵,清雅悠扬。虽产生于皖北地区,但清音的声腔及韵味,一反北方曲艺豪放、粗犷的特点,以细腻、委婉、清雅悠长见长。于是这种清雅高尚的音韵,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于民间,成为今日的“清音”。

太和的清音艺术深受文人雅士和精通文墨者所喜爱,他们大多出身于富家子弟或小康家庭,主要传承方式为家族世代传承。太和清音爱好者还经常组织清音会,常常十天半月就聚会一次,在演唱及娱乐中联络感情。

太和清音从元末明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创始人玄坛法师到如今第十代太和清音传人张洪奎老先生等,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冲刷,见证了太和清音的逐渐衰落,但每一位清音艺术家仍然在努力。在第九、十代传人时期是太和清音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张洪奎为例,他的师父是章雅林、张俊明和张天庆,这三位都是清音高人。张俊明先生是晚清秀才,擅长剧本创作,他的清音作品《淮河颂》曾经在淮河两岸风靡一时。他所撰写的《清音小史》也是如今我们追溯太和清音艺术的最主要参考文献,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章雅林出身于三代清音世家,随其父章来仪(清音第八代传人)学习清音,人称琵琶大王,在太和县谭街设有书院,教唱腔、弹琵琶,所演奏出的琵琶音质纯正,音色优美。曾有人赋诗词称赞:“琵琶必竟胜瑶琴,一曲转关妙入神,确是风流高歌调,令人听后欲销魂。”在张洪奎学习的过程中,张俊明和章雅林两位清音艺人一直非常耐心认真地教授,每一词每一句每一个唱腔都不厌其烦地边教边改。张天庆拉得一手好坠胡,他也一遍遍为其拉琴伴奏,张洪奎也认真学习,直到三位老师都满意为止。张洪奎老先生作为现今为数不多的清音传承人,从他刚接触清音开始到喜欢上清音,直至成为清音艺术的著名演员,他与清音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他仍然不遗余力地为清音艺术的传承做着贡献。

本人有幸于2017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中结识张洪奎先生,与会期间,通过和张老先生的交谈,在研讨会中听到张老先生诉说清音艺术的由来,听到张老先生演唱的《水调歌头》,笔者深刻认识到太和清音的存在价值和艺术魅力。张老先生与笔者说:“1958年,我们太和县成立了新中国唯一一个清音剧团,一直到1960年剧团排演了大大小小三十多个剧目,借鉴其他地区剧种或是剧目有近百种。那时的太和清音盛行一时,剧团经常在阜阳、淮南、蚌埠、凤台、怀远等地方巡回演出,每场都爆满。甚至有些戏迷跟团捧场,我们到哪里演出,他们就跟到哪里听。但在1960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太和清音剧团也被迫解散。在经历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后,太和清音慢慢淡出众人的视野。太和清音虽然2006年就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知道的人、感兴趣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当初风华正茂的演员如今也已变成了花甲之年的老人。我是太和清音第十代传人,我希望可以将太和清音继续传承下去!”几十年来,太和清音艺术随着社会的动荡,兴衰交替,跌宕不安。清音艺术的传人也相继离世,六百多年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濒临灭绝。以张洪奎为首的一些清音艺术家们心急如焚,他们经常将仅有的几位清音老艺人召集到一起,抄曲谱、记唱词,定期演出,极力保存一些清音艺术的种子使其不被社会和人们所遗忘。

二、清音艺术的表演形式

太和清音音乐是由僧人所创,先于寺庙中传唱开的,后流传于民间后又汲取了民歌小调和当地流传较广的淮词而形成的,因此其音乐风格还是多类似于佛曲。太和清音早期的表演形式多为4到8人不等,每人手执一种乐器,每人任一角色,围桌而唱。后发展到有专唱演员,他们大多不执乐器,但一人任多角色。再逐渐发展至今,每人任一角色,不操乐器,专职演唱和表演,并有专门的伴奏乐手,乐队和演员各执其职。

太和清音的基本唱腔是四句腔,但除了四句腔之外,还吸收了许多民间小调,例如“太平年”“罗江怨”“满江红”“上河调”“下河调”等,从曲牌名可以看出,大多是吸收淮词而来的,可惜有许多已经失传了。四句腔的特点是板起板落,一板三眼,属单曲体。唱腔委婉曲折,但结构规整,速度平缓,词曲上下起伏波動较大,节奏感强。但是太和清音的四句腔并非四句为一个段落,且每一句唱腔都有很多种能表现不同情绪的腔变,因此作品听起来非常丰富,不显得单调。四句腔的起板过门有大起板、小起板、八板和花八板,大起板是太和清音的主要起腔过门,但由于速度较慢,感觉过门较于冗长,因此延伸而出的小起板,后来又出现八板,八板的结构比较精简干练,速度也比较快,因此在清音作品中最为常见。

由四句腔变化而来的唱腔在太和清音作品中也经常运用到。例如“闪板”,在作品中利用闪板中的前休止或后休止符空出唱词,偶尔的休止可以表现出作品带来跳跃、喜庆或激动的情绪,使作品往下发展更有动力。例如“煞”,“煞”是代表停止的意思。煞板有分为“双煞”“截煞”“小煞板”,是太和清音中常见的终止形式之一。其中的“双煞”是指两人同时演唱,至最后一句时所有演员帮腔,所有的伴奏乐器也参与进来,把舞台气氛烘托至最高点,然后同时结束。这样的“强收”式结尾非常适合强烈、雄壮的结尾方式,使得现场气氛更加热烈。“截煞”在音乐中更加强调了突然“煞”住的感觉。小煞板与截煞板在唱腔上有些类似,只是节奏上略微拖延一些。清音涉及的唱腔非常多,还有双回龙、单回龙、五字音、上字腔、工字腔、滚板、散板等。

太和清音的曲调比较单一,但在太和清音剧团成立后,太和清音的艺人们为了丰富清音艺术的唱腔,创作出了老生调、小生调、小丑调、漫流、快流等专用新腔板式。采取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既保存了太和清音传统的曲调韵味特点,又使之逐渐向板腔体方向发展。每一句唱腔都会有多种不同的变化唱法,正是如此之多的唱腔丰富了太和清音艺术的音乐魅力和舞台表现力。

太和清音的唱词比较严格,文字性叙述很强,唱词文雅精致,工整考究,多是《天官赐福》《全家喜》《八仙庆寿》《永乐观灯》等喜庆热闹,带有吉祥如意寓意的作品。唱词多以十字韵为主,也有七、十二至几十字,但均不常见,只有在想要表达激动、愤怒、狂喜的情绪时才会有长达几十字的“垛子”出现。在唱词多而密集的情况下采用“垛子”的唱法,能够使唱腔清晰,让观众能听清唱词所表达的意思。

太和清音的伴奏乐器以坠胡、三弦、琵琶和筝为主,这也是太和清音音乐中俗称的“四大件”。

墜胡,又称坠子、曲胡、二弦,在伴奏中演奏的是演唱者唱腔的主旋律,坠胡的前身是小三弦,在为说唱或戏曲伴奏时,艺人感到弹拨乐器的效果难以与唱腔妥帖配合,因此效仿胡琴类的弓弦乐器,用马尾弓来拉奏,形成了坠胡。

三弦,又称弦子,可以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在用于伴奏时,三弦既可以起节奏节拍的作用,也可以起旋律的作用。

琵琶,太和清音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琵琶的表现力很强,伴奏手法也很多,可“弹挑”可“轮指”,可“点”可“线”,可以演奏细腻温婉,也可以演奏热烈激情。但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乐队的琵琶演奏者为了使其弹奏的声音更加清脆明亮,使用的琵琶多为自制的“土琵琶”。

筝,太和清音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它是最能表现清音特色的音乐。早期,常用的是十三弦、十四弦和十六弦的筝,而现在多用的是二十一弦筝。1958年之前,清音艺人在演奏十四弦筝时,从不佩戴义甲演奏,且演奏技巧较为简单;在1958年之后,作为清音艺术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者们多选择二十一弦的筝来代替十四弦筝,这使得伴奏的织体更加丰富,演奏技巧也已逐渐完善。

在太和清音的表演中一般会加上月鼓、木鱼、小铜锣等打击乐器作为伴奏。月鼓,因为鼓的形状酷似满月,因此而得名,体积较小,但现在的清音表演中已经不再使用月鼓为打击乐器,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木鱼演奏,清音多为一板三眼,常在第一拍及第三拍时敲击木鱼。木鱼在乐队中起到控制节奏及速度的重要作用,木鱼在太和清音表演中的使用这也体现了太和清音艺术从佛门中传出的来历。小铜锣则是于欢快热烈的地方经常出现。

三、太和清音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太和清音艺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两岸的民间艺术杰出代表,对于太和县、阜阳市、安徽省的民间音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它起源于寺庙之中,流传于民间百姓之间,它汲取融合了皖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歌与小调,运用老四句腔的形式,加入表演者自己的创作,使作品可文可武,刚柔并济,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体现了其是太和县清音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虽然人类各民族的发展以自然环境为根本,但由于像太和清音这类地方性小剧种的出现,形成了不同生存形态及文化基质。人类逐渐摆脱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通过自身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把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太和清音正是如此。

保护地方稀有剧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笔者在与张洪奎老先生的几次交流中感受到,所有的清音艺术家和清音爱好者们都深知太和清音艺术存在的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他们为了保存太和清音艺术,坚持定期参与排练,坚持将太和清音作品以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传承与保存。太和清音艺术不能绝灭,要加大抢救、传承及对其的保护工作力度,想方设法呵护这个全国稀有剧种的延续生存。这种想法在2013年就得到了实现,太和县第二职业高中的王永先校长,在得知了太和清音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在濒临灭绝的现状后,将太和清音艺术带进了二职高的课堂。2013年11月,太和县第二职业高中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县清音传承基地”。这是太和清音艺术六百多年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一项重大事件,也为太和清音艺术的传承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大门。近年来通过张洪奎等二职高传承基地的老师谆谆不悔的教导,二职高清音基地已经毕业了两届学生,共三百多人。尽管如此,但太和清音艺术的传承仍然不够乐观,因为学生们只有两个学年学习清音的机会,每周的课时也很少。很多学生在学习清音艺术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因此学起清音来说进度比较慢。有些学生学习清音艺术两年才刚“入门”,就面临着毕业要走出校门了,他们毕业后有自己的学业或是工作,也无法再全身心地投入到清音艺术的学习和探索中去。因此随着社会发展飞速的向前,随着人类民俗视野越来越都市化,太和清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人与张洪奎老先生的几次接触与通话中,我每次都被他热爱清音艺术的这份执着所感动。记得他在“第二届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中清唱过一段太和清音的作品《水调歌头》,虽然没有舞台、没有伴奏,但他的认真与坚定让我觉得这是最让人为之动容的音乐。他在会上用最朴实的话语说出了最华丽的篇章,他说:“今年我已七十多岁,我是太和清音的第十代传人,我希望我可以将太和清音继续传承下去,我希望太和清音不要被众人所遗忘!”

通过了解太和清音的发展过程及艺术内涵,结合太和清音艺术的现状,笔者认识到太和清音这种地方小剧种在我国音乐舞台上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提出以下一些相关传承建议:

首先,综合考虑物价、排练经费、乐器采购经费、舞台服装费用等诸多因素,如若无经费来源真的会使太和清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活动举步维艰,因此建议太和县在经济上增加对太和清音艺术的经费投入。

其次,许多地方戏曲为了登上高雅舞台,由先前的“俗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为了迎合高雅舞台而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及演绎方式。当传统遭遇到了现代,我们应该怎样做?这要求我们应该返璞归真,将这种本身就出自于民间的“俗文化”回归到老百姓中间去,作品及表演形式应当贴近民间,贴近生活。应当对剧目及演出环节做一些轻微调整,一个戏剧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它的传承与创新,取决于它的融會贯通。目前太和清音的演出剧目较少,每次演出的剧目或是表演形式都是一样的,容易给观众们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及舞台表现力,也可以增加一些伴奏乐曲,丰富伴奏音乐的织体。应该将传统部分传承,将落后部分创新,这样才能使清音艺术的经典成为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最后,一位好的表演演员在音乐及戏曲艺术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搭建起戏曲艺术与观众之间重要的桥梁。因此,清音应当培育出更多优秀的表演者,来将这个优秀的传统民间戏曲发扬光大。在跟张洪奎老先生沟通完后笔者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为太和清音艺术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本人系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一名琵琶教师,我院为一部分大一、大二对琵琶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辅修课,这些辅修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声乐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着较为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声乐演唱功底。我们应该主动激发这些学生学习演唱清音艺术的兴趣,挑选出适合传承太和清音的学生,将太和清音艺术的学习作为他们的选修课程。另外,结合《民族民间音乐概论》和《安徽地方音乐》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已经成立了“曲艺传习社”,连续十二年参加“苗湖书会”曲艺三下乡演出活动,并将清音、淮词、坠子等曲艺艺术重置于当下的教育生态语境之中。太和清音艺术的当代传承方兴未艾,张老先生和我的共同想法目前已经化为现实。

四、结语

太和县这片古老的土地,看似是不起眼的小县城,却蕴藏着太和清音艺术这块瑰丽的无价之宝,见证着太和清音由兴盛转为衰落的过程。太和清音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三十多位传承人和近百位表演艺术者的共同努力,太和清音艺术一直活跃于艺术舞台之上。它展现出当地人民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张洪奎老先生一直坚持的传承太和清音的信念,我相信是所有太和清音艺术家和爱好者们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从保护近在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起,为太和清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姜义龑,中共党员,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琵琶教师。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