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活动:谁是幸运儿
2018-03-19叶蕾
叶蕾
设计思路:
“谁是幸运儿”是一个在简单的抽奖游戏情景中开展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班幼儿此时已能按事物的两个不同属性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去关注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通过游戏帮助他们感知交集的形成,
又利用寻找衣服特征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交集形成的奥秘,提升幼儿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能按某一属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初步感知交集的形成。
2.体会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用钢丝缠绕两个圆圈,外面分别包上红、蓝色即时贴。
2.幼儿课前的衣着准备。
3.幸运图章若干。
4.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
1.提问: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幸运儿大抽奖的游戏?知道什么是幸运儿吗?
师:中奖的人是幸运儿,可以获得幸运图章。
2.教师交代游戏规则:这儿有一个抽奖箱,里面有许多提示图片,如果你有和图片上相同的地方,那么恭喜你,你就中奖了!中奖的小朋友可以站到红色幸运圈里。
3.抽奖游戏:能按某一属性集合归类。
(1)第一次游戏:教师抽出“女孩”特征的图片。
①提问:看看,图片上的特征是什么?谁中奖了?(女孩)
②请中奖的小朋友站到红色的“幸运圈”里来。
③针对没中奖的幼儿提问:是他们吗?他们为什么中奖了?
④给“幸运儿们”敲幸运图章,以强化幼儿对中奖条件的认识。
(2)第二次游戏:教师抽出“运动鞋”特征的图片。
①提问:这次图片上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中奖了?(穿运动鞋的人)请你们站到红色的“幸运圈”里来。
②教师继续与没中奖的幼儿互动:他们都中奖了,你怎么没中奖?
③小结:原来这次穿运动鞋的人都是幸运儿,没有穿运动鞋的人没有中奖。
(3)可反复游戏。
(分析:此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图片,利用小丑这个人物来介绍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抽奖的氛围。活动准备的主要操作材料是衣着特征卡片,均为黑白简笔画。这里主要考虑的是,尽量减少颜色对幼儿分类活动的干扰。)
二、游戏:谁是幸运儿(感知交集的形成)
1.交代游戏规则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真棒!接下来的游戏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刚刚是符合一张卡片的提示就中奖了,这次要符合两张卡片的提示才能中奖。如果你符合红色抽奖箱里面的图片提示,你要站在红色幸运圈里;如果你符合蓝色抽奖箱里面的图片提示,你要站在蓝色幸运圈里。什么样的人中奖了呢?必须要同时符合两张图片的提示。知道什么叫同时符合吗?我们玩玩就知道了。
(分析:在游戏过程中,应保证每个幼儿至少有两次参与活动的机会,但并非每次都要求所有幼儿出来站“幸运圈”,因为站“幸运圈”的幼儿虽能感受到参与游戏且有可能中奖的快乐,但他们往往会只关注自身的衣着特征,而忽略同伴的衣着特征。也就是说,旁观的幼儿可能反而更容易观察到站“幸运圈”幼儿的选择是否正确,从而更好地感知交集的形成。)
2.第一轮游戏:感知交集的形成
(1)教师先从红色抽奖箱里抽出一张“女孩”特征的图片。
①提问:图片是什么?(女孩)请女孩站到红色的“幸运圈”里来。她们中奖了吗?还没有?为什么?
②小结:这次要同时符合两张图片上的提示才是幸运儿。现在让我们来抽第二张卡片。
(2)教师从蓝色抽奖箱里抽出一张画有“五角星”特征的卡片。
①提问:图片上是什么?(五角星)请贴有五角星的小朋友站到蓝色的“幸运圈”里来。他们中谁中奖了呢?为什么?
②小结:同时符合两张卡片上的提示,才能成为幸运儿。这次是贴有五角星的女孩是幸运儿。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幸运儿应该站在哪里呢?
師:这个幸运儿既要站到红色的“幸运圈”里,又要站到蓝色的“幸运圈”里,该怎么站?
(4)小结:原来幸运儿可以站在两个“幸运圈”部分重叠的地方,重叠的地方就是留给那个符合两个条件的小朋友,留给幸运儿站的。这次中奖的是既是女孩又有五角星的小朋友,同时符合中奖的两个条件。终于找到你了,你的运气真好!
(分析:在小结交集的时候,边说边演示两圈相交的过程,并将笑脸的卡片出现在交集的位置,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幸运儿站的位置。)
3.第二、第三轮游戏:巩固交集形成的知识
(1)提问: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图片,看看图中都有些什么?
(2)提醒幼儿记住要同时符合两张图片提示才能成为幸运儿,并给中奖的幸运儿盖上幸运图章。
(3)可根据需要反复游戏。
三、结尾互动
1.师:今天还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在他们当中会有谁成为幸运儿呢?请一个小朋友来抽奖吧!
2.请幼儿去找中奖的客人老师并给中奖老师盖上幸运图章。
3.师:抽奖游戏好玩吗?有机会我们再来到梦幻城堡里玩幸运儿大抽奖的游戏,看看谁还能成为幸运儿!
(分析:在前一部分游戏帮助下幼儿感知交集的形成,此环节的设置让幼儿进行复习巩固,利用两张图片的提示来寻找客人老师中谁是那个幸运儿,复习巩固感知交集的形成。)
活动反思:
在生活中充满了可供幼儿感知和形成集合与分类经验的各种机会,本节活动就利用了孩子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寻找衣服特征,了解交集形成的奥秘。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知交集的形成,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此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图片,以小丑这个人物来介绍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抽奖游戏中感知交集的形成。在活动第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能按某一属性集合归类,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在一次次的中奖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2.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幼儿思维
幼儿在完全掌握按某一属性集合归类后,层层递进,在第二环节,利用抽奖游戏加大难度的提醒,让幼儿感知交集的形成。
当抽奖箱里抽出两张图片提示时,引导幼儿观察中奖的是什么特征的小朋友时,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原来中奖的小朋友既是……又是……,符合两张图片特征的才是幸运儿,再请幼儿思考幸运儿应该站在哪里呢?鼓励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进行引导:
有的幼儿说一脚跨在红色的“幸运圈”里,一脚跨在蓝色的“幸运圈”里。
教师回应:这倒是一个好方法,可是两脚分得太开站起来不太舒服,也不太安全,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有的幼儿将两个“幸运圈”完全重叠,说:“站在里面就行了。”
教师回应:看,两个“幸运圈”都是可以移动的!如果完全重叠了,只符合一个条件的小朋友该分别站在哪里呢?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幼儿说站在两个“幸运圈”相交的地方。
教师回应:原来幸运儿可以站在两个“幸运圈”部分重叠的地方,这样她既在红色的“幸运圈”里,又在蓝色的“幸运圈”里,代表她既是女孩,头上又有五角星,同时符合了中奖的两个条件。
在引导幼儿感知交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集合之间的抽象关系,让幼儿纯粹靠记忆学习或通过成人的传授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它需要幼儿与生活情境和问题背景相联系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在数学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环境中会碰到很多关于集合、分类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可借机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区别,按照不同的属性对物体进行分类或归类,丰富幼儿的集合与分类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