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儿童科学教育思想探析
2018-03-19谷忠玉陈紫薇裴瑶瑶
谷忠玉 陈紫薇 裴瑶瑶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儿童科学教育,他认为中华民族只有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于现代世界。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对中国儿童科学教育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主张,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深入挖掘陶行知的儿童科学教育思想,梳理、借鉴其儿童科学教育观点,对当今我国儿童科学教育发展将大有裨益。
一、诱发、唤醒、维持儿童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第一要务
陶行知认为兴趣是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儿童科学教育并不是要向儿童传递一种高深的知识,而是要使儿童对科学活动充满兴趣。儿童教育者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第一要务就是珍视儿童的探究兴趣,小心呵护儿童的探究兴趣。
陶行知以发明之王爱迪生为例,说明保护儿童探究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爱迪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正是因为“得到了母亲的支持,才一步步地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1],他号召教育者都能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保护儿童的兴趣,让儿童有探究的机会。
好问是儿童对事物发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会对周围生活产生很多疑问,面对儿童的问题,成人的态度、行为反应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陶行知要求教育者要重视儿童问题的价值,“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2]他认为“小孩子得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3],因此应积极鼓励儿童发问,并以此努力诱发唤醒儿童的兴趣。只有当儿童的兴趣被诱发、唤醒、增强时,儿童才会产生一种特有的渴望,才能不断地想去探索、去了解、去发现。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从儿童出发,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教师要把儿童学科学的活动与儿童游戏相结合。“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4]“我们提倡科学,就要提倡科学把戏,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我们要小孩子玩科学的把戏,先要自己将把戏玩给他看。任小孩子自由地去玩。不能加以禁止。”[5]他号召中国的男教师和父亲都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中国的女教师和母亲都学做爱迪生的母亲,允许并鼓励儿童玩科学把戏。让儿童在游戏情境中探究,增加科学探究的乐趣。
陶行知强调科学的把戏是不可以瞎玩的。应将儿童在生活中的无意探究变为有意探究,要让儿童在劳力上劳心,在玩的时候有思考。[6]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把自己摆进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儿童当中的一员,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认为教师只有来到儿童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了解你的小孩”“解放你的小孩”“信仰你的小孩”“变成一个小孩”,才能“教导小孩”。[7]而这种加入,“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8]他认为教育者加入儿童的队伍里玩科学的把戏是激发维持儿童科学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
陶行知的教育哲学立足于“在劳力上劳心”,他要求教育者给儿童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拿现成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法给儿童,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自己去探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探究热情,培养儿童探究态度,使儿童掌握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因为世界上新理无穷,要全部依靠教育者灌输给儿童是不可能的,陶行知要求教育者要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
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儿童在做中求得真知。他认为真知識的根是在经验里的,要探求真知识的源泉,就要在劳力上劳心。要在做中学,要手脑并用,手脑双挥。陶行知曾经专门为儿童写过一首《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9]他提醒教育者不要把儿童关在教室里死读书,强调儿童的心智应当与事实发生联系,要让儿童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不做无学,不学无术。科学实验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10]。
为此他还编写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儿童科学丛书》,作为儿童实验、观察的指导。提出应支持儿童大胆探索,自我发现。主张儿童要通过玩科学的把戏来学科学,做科学小实验,让儿童动手去做,动脑去想,把双手和大脑结成同盟。“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只有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碰着石头之后就去碰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11]他要求教育者应该创造条件多进行实验演示,多指导儿童动手做实验,多鼓励儿童深入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寻找问题、寻找材料、制作工具,做实际的调查研究,增加他们的直接经验和创造力。
三、让儿童在生活中学科学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陶行知认为它是活的教育,而活的教育需要用活的环境和活的方法。陶行知强调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要在科学游戏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从而使儿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儿童科学探究需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进行,因此科学教育要让儿童透过身边熟悉的、可以观察的东西,发现蕴藏着的基本概念。他说“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有吃饭的生活,便有吃饭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有穿衣的教育。”[12]教育者要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去教科学,通过生活实践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他说“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况且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13]。陶行知强调要引导儿童体验科学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对创造的热情和对自然与环境的关爱和尊重。他号召教育者应多把儿童带出去,去感受四季的变化,去探索动植物的奥秘,要“领导小朋友冲锋到大自然里去追求真知识”“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14]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去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并通过儿童与其实际生活相互作用来促进其发展。
四、简单材料也能点燃儿童的科学兴趣
材料对儿童科学探究意义重大,儿童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材料是实现教育教学的主要媒介。材料能够引发儿童主动探究,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教育者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陶行知认为教育材料要与时俱进,“幼稚园要开辟新路径,要创造新材料。”[15]他提倡拿“活的东西”去教儿童。“比如拿一件花草来教授儿童,将这花草解剖开,研究其中的奥妙,看它是如何构造的。小孩子对于这事,觉得是很有趣味的。我们能以这种种东西去教他,不但能引起他活泼的精神,并且还可以引起他的快乐。”[16]旧中国办学经费奇缺,实施儿童科学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困难。陶行知凭借其睿智的头脑和对儿童教育工作的不懈努力与追求,积极推动儿童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陶行知提出“教科学,有钱便做有钱的布置,无钱便做无钱的事业。”[17]他认为穷国也能办好教育,一是可以玩些不花钱的科学把戏,“譬如教小孩子看天文,教小孩子看星宿。天文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你如果说要花钱,便千百万块钱也可以花,因为造一个天文台,置些天文镜及其他仪器,那么百万千万块钱,用去也不嫌其多。说要不花钱的话,我们也可以研究天文,推求时刻和节气。我们两只眼睛,便是一对天文镜;用两根棒,便可做窥视星宿的器具。”[18]二是可以教儿童“自造枪炮”,他建议教育者引导儿童利用家常用品和废旧物品自己制作学科学的工具。“竹头、木屑、破布、烂棉花都是做枪炮子弹的原料。你遇到了糕饼盒、药水瓶、洋铁罐、破碗碟、铁丝、钉、针、绳一类的东西,都要保存起来,预备做制造武器的原料。”[19]他說“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玩我们科学的把戏,譬如一只杯子、一个面盆、一根玻璃管、一张白纸,可以玩二十套的科学把戏……从不花钱的地方干去,这是很有兴趣的”。[20]
陶行知结合儿童学科学的特点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对中国儿童科学教育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主张,他对儿童科学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对保护儿童好奇心及探究能力的呼吁,对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方法、材料等诸多方面的探讨,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3][4][5][6][8][11][14][15][17][18][19][20]陶行知论创造教育[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29;130;164;174;164;126;63;130;184;176;176;165;176.
[2][7][9]每事问,行知诗歌集[C].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12;108;79.
[10][12][16]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0;127;32.
[13]袁迪,周德藩.生活教育与创新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