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荷已露尖尖角

2018-03-19吕龙德

广东造船 2018年1期
关键词:副组长海工海洋工程

吕龙德

最近,编辑到珠海市平沙镇采访了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深为其务实高效的精神所钦佩。这是一个年轻、朝气而又充满憧憬的研发机构,从揭牌日起,它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快速搭建了“产业、科技、服务、资本”四位一体的运营架构,与众多船海企业、院所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在产业服务上取得明显成果,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进入2018年,广东海工所更是成功搭建了由海内外高端人才组成的五大科研团队,为未来开展自主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所筹备组副组长蒋晓明欣喜地表示,虽然过程艰辛不易,但收获颇多。随着科研团队正常运转、孵化公司正式成立,以及科研机构建成,研究所今后在科研能力、产业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必然有飞跃性的提升。透过高速成长的背后,广东海工所的短短历程究竟蕴含着什么经验?

响应海洋战略,打造骨干研究所

广东海工所的创办有其必然性和战略意义。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越来越重视,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要求,到202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要大幅提升,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中国制造2025》更是把海洋工程装备确定为我国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这说明发展和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水平势在必行。此外,作为我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省濒临南海,对推动南海开发既有得天独厚条件,又是责无旁贷。正是这样,打造一流的骨干研究所,带动广东乃至国内海工科技创新,就成为了一个崭新而迫切的课题。

为了配合南海海洋开发战略,响应国家加快海洋工程装备业发展和广东省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等政策,2015年10月,广东省科学院与珠海市政府依托珠海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核心城市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及珠海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基础优势,从“聚焦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更好地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高度出发,共同在珠海成立了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并于2016年2月正式揭牌。

蒋晓明副组长说,虽然目前市场低迷,但海工行业对国民经济举足轻重,而且油价有逐步回升趋势,产业前景广阔,所以成立海工所正当其时。

推动成果转化,成立孵化公司

广东海工所的目标是:以智慧海洋建设为核心,以军民融合为重要手段,以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应用研究为重点,打造科研与产业合作的新型研究所典范,建成广东省海工装备技术军民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最终成为海工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为了达成这一宏远目标,该所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通过国际国内合作,按照地方政府和产业需求开展技术服务,整合科技成果和技术资源,努力推进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投资孵化。据介绍,广东海工所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及游艇、港口及海岛、海洋环境,目前已基本构建了“产业、科技、服务、资本”四位一体的运营架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按照“四位一體”架构运行,快速成立了孵化公司无疑是该所的一个亮点。采访中,蒋晓明副组长表示,研究所不仅仅是研究发明,更要使科研成果转换为产品,使投入转化为产出。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服务产业,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生存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广东海工所把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动走出去,多方寻求合作企业。目前,该所已跟某企业达成了协议,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并于今年1月完成注册。新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制造及工业大数据的服务业务,可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包括工厂智能车间设计和实施等整个解决方案。尤为可喜的是,该公司已初步确定了1000多万元的订单。

广招高端人才,快速组建科研团队

蒋晓明副组长对人才引进和团队组建很有感触,也谈得最多。他说:“作为研究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无疑是第一位。为建成一流科研团队,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已有20多位来自挪威、美国、新加坡及国内的海工专家到海工所开展技术交流,后续仍将分期分批邀请资深海工专家来所交流。” 为了尽快实现自主研发,广东海工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加快科研队伍建设步伐,并通过构建全球网络、圈内推荐等途径向海内外开展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仅用半年就初步确定了“海洋工程数字化团队”等五个创新团队的带头人。

众多行业高端人才加盟该所,与它的平台创新、机制灵活不无关系。广东海工所海洋工程数字化团队负责人、责任研究员李伟告诉编辑,广东海工所之所以有吸引力,不是说它有多诱人的物质条件,而是让人看到了希望和前景,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期待和发展愿景的平台。它使人感到有上升空间和发展奔头,能发挥个人才能,能帮助科研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其实,他就是刚从挪威回国担任海工所团队带头人之一,曾在挪威成立文思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创性提出了“三离一合”的项目管理理论,并获得挪威国家创新中心的投资。

李伟研究员介绍,海工所数字化团队于今年1月组建,现有海外专家含外籍顾问3名、科研人员5名,主要利用国际先进海洋工程经验和数字化技术,打造国内知名海洋工程数字化研究机构和产业孵化平台,帮助海工船舶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等领域进行数字化升级,加强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运营中的应用。

广东海工所虽然已经搭起了五大科研团队的框架,但吸纳人才的工作并非就此结束。蒋晓明副组长说,今年计划再招聘50名科研人员,以充实各大团队力量,不断提升研发水平。

广泛开展合作,产业服务初见成果

两年多来,广东海工所按照原定规划,除了做好科研团队和孵化公司的筹建外,还潜心行业广泛开展调研和交流活动,以了解行业趋势和企业需求,寻求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间深度合作。蒋晓明副组长说:“我们对广东尤其是珠海的同行单位进行深入互访。我们几乎走遍了珠海市的同行,包括船舶、海工、港口、船配和院校等单位,跟它们作诚心诚意的沟通、交流和洽谈。经过不懈坚持,我们取得了不俗的开端,先后与珠江钢管、太阳鸟游艇、珠海市智能制造联合会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广东船舶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就在采访当天的下午,该所又与广州航海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举不但为广东海工所开拓广阔市场,也有利于推动其科研能力纵深发展。

在课题科研上,广东海工所进行大胆探索,开展了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及海洋工程及装备数字化、海工特种电源设备等项目。与此同时,该所在产业服务上也取得了卓然成效,不仅为企业有效地提供了技术提升等方面的解决方案,而且主动向政府承接产业规划服务,如去年底为珠海市政府编写《珠海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高栏港经济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深入调研企业、行业和有关协会,组织专家探讨,广东海工所目前已完成了上述规划的初稿。

雏鹰长丰羽,展翅正其时。作为新型研究所,广东海工所不仅具有负担轻、束缚少的优势,而且志存高远,前景不可估量。展望未来,蒋晓明副组长表示,该所已经步上了正轨,现在又在加紧筹建相关实验室。沿着既定目标,广东海工所的步子一定会迈得更大更快。可以预料,广东海工所必将脱颖而出,成为海工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

猜你喜欢

副组长海工海洋工程
“乌龟”组长
十八届中央巡视组组长、副组长都来自哪儿
无处安放的海工行业
企业项目管理开发模式的应用研究
海洋工程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实践中议标采购研究
仔细分辨认真解题
组长不好当
“海工王者”的骄傲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