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多维解读

2018-03-19赵东云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群众发展

赵东云

(安徽新华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合肥 230088)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应首先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这表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申了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重要内容、核心理念。更加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展示出党中央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目的和行动决心,凝聚了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秉承的执政理念。深入剖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全面领会、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之指导具体实践化为行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就表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自创建之初起,中国共产党一直高举人民旗帜,捍卫人民利益,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没有忘记“初心”,没有放弃信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既是推动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坚持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而决定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习近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殚精竭虑为人民谋利益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与核心价值[2]。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根本指针和最终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在治国理政理念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置于优先位置,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更应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新时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必须遵循的行动原则。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首先需要坚定一条信念:要始终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善于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依靠人民群众来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围绕一切为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基本精神,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注意群众经验、群众情绪,关心群众利益、群众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间的血肉联系,自觉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呼声。总之,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真正恪守人民为上、人民为本、人民为基的信念,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筑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再创伟业、再建新功。

2 历史底蕴:从传统民本思想说起

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商周鼎革之际。商人崇奉天命,祀鬼享神,但商王朝的灭亡,使一些贤哲摆脱“天命靡常”的羁绊,开始思考“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尚书·泰誓上》中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3]18在这里,“自”当“来自”理解,“天视”“天听”的源泉是“民视”和“民听”,就是要求为政者当重视天下苍生的舆情。《尚书·五子之歌》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156这里的“邦”其意指“邦国”、“国家”,显然,《尚书》的观点是将“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只有“本”厚实稳固了,民心稳定百姓享有太平日子了,国家才会有安宁之日。

自春秋以降2000多年,中国社会在历史曲折中艰难行进,但不论是充满杀戮血腥、动荡难宁的乱世,还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治世,许多先贤哲人、思想家、政治家通过著述或政论都曾涉及民生话题,民本思想也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究其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把政权稳固、国家安宁与民生、民意联系起来。春秋时期的晏子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义,谋之法也;民,事之本也。 故,反义而谋,倍民而动,未闻存者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认为谋事成败的关键要看其“本”,而“本”就是指黎民百姓。 《左传》中也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4],论述了国家兴亡与民生、民意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系统创立了“民本”政治学说,他明确把“民”列为与“土地”和“政事”并称的国家的“三宝”之一;他还提出“民贵君轻”的重要思想,在人民和君主二者的“轻”与“重”之间,突出强调和肯定了人民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荀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他把君主的统治形容为水中行船,又把百姓的拥护比喻为承载舟船行驶的水,水能够承载船只前行,同样也能使之倾覆和沉没[5]。荀子“君舟民水”的这一生动比喻,突出强调了人民的拥护是君主统治能否稳固的决定性因素,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次,治理国家时应当注意“得民心”、“存民”、“养民”。孟子称“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大学》中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6],二者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要求当政者在治国理政时以善政赢得民心。中唐时期的诤臣、史学家吴兢在论述贞观政治时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7]吴兢把百姓视为当政者身上的肉,认为“割股以啖腹”会坏了德行,会导致“腹饱而身毙”的恶果,因此不是善政。宋人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称:“圣人之德,唯在善政,善政之要,唯在养民。”[8]范仲淹认为,当政者应施行“善政”,而“善政”的关键在于“养民”,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出路。

其三,强调“爱民如亲”、“利民”、“富民”。世间最亲密的情感莫过于父子之情、父母之情,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将这种家庭亲情推及治国理政的过程之中。管子说:“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莅民如仇雠,则民疏之。”[9]就是说,治理地方对待百姓要常怀父母慈爱之心,就会赢得百姓的拥护、爱戴,反则百姓就会疏远、离心。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贵德》中称:“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 饥则食之,寒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10]“爱民”不仅是为政者要在感情上拉近与百姓的距离,还要尽力为民谋利,造福于民,使百姓生活富足。《战国策》称:“夫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11]这里的“常”作“规律”讲,就是强调治国理政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规律就是要以“利民”为本。东汉的王符在《潜夫论》中称:“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 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入学则乱,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 ”[12]王符所强调的“富民”为明君之法。《战国策》和王符的观点是相近的,就是要为政者多行惠民之政,以“利民”、“富民”为本,因为只有这样,“民”才会“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尽管历代先贤、思想家、政治家的阶级立场不尽相同,阐述观点的视角不尽相同,但仍然难以掩去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光芒,值得后人借鉴,其中关于民众定位和作用、爱民重民的思想等,仍是今天践行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3]显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3 理论溯源: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升华

“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14]这是马克思给特定历史阶段的“人民”所下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划分阶级的,是一切革命阶级的联合。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英雄史观论者把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定义为英雄人物的表率和先导作用,而人民群众则被贬低为被领导、被统治的盲从者。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伟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写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5]这里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恩格斯也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并非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而是广大群众。

其次,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貌,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动人民利用手中劳动工具、通过辛勤劳动,将存在于头脑中的使用价值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和财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人的劳动造就了社会的一切资本和财富。同时人民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既是艺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开拓者。不管是精神文化层次上的艺术思想、哲学、美术还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这一切的成果无不诞生于人民群众的智慧之中。是人民浩如烟海的知识和才智,造就了绚烂夺目的人类文明和精神财富。

其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中,马克思捕捉到一个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这表明,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历史前进时,那么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革命力量就会为社会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实现生产关系变革的主体力量。历史也证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正是由广大工人和群众,在构建新阶级秩序的阶级斗争中所最终取得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观的经典论述,对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人民观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次体现出对马克思人民观思想的学习、借鉴和进一步丰富。

4 一脉相承: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核心人民观思想的继承和丰富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的人民观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4.1 毛泽东的人民观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创建者,他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群众理论体系。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人民创造历史这一极其丰富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战时期,毛泽东又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16]。毛泽东一直不断强调和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即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进行革命战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毛泽东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毛泽东提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利益,才是好东西”[17]。 这就是把人民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人生追求的至上标准。

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论联合政府》中,他进一步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毛泽东人民观中的地位来讲,它不但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所在。

4.2 邓小平的人民观

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邓小平借鉴毛泽东同志的人民观思想,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各种经验、教训,对这一理论赋予了新内容。这些新内容主要包括:①把人民视同母亲。邓小平在《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一文中指出:“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这一论断反映出邓小平对人民群众怀有极深厚的感情。②把人民是否满意、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作为评判标准。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工作的好坏应当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作为标准,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作为判断工作是否得失的标准;邓小平认为,保护人民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神圣职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共产党的最高准绳,因此,人民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这些论断对具体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③领导就是服务;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1985 年 5 月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他还强调办事情要同人民一起商量。这些论断正确回答了如何解决领导生活中领导与服务、领导与群众、权力与责任等最基本的问题和最基本的矛盾。这是邓小平所倡导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也是维护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科学态度。

4.3 江泽民、胡锦涛的群众观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成果,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也是一定社会实践的反映和一定时代经验的凝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江泽民、胡锦涛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在许多方面又有了丰富和创新。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要求各级干部要深入基层,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江泽民强调:“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8]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胡锦涛在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阐述中,提出了对“人民”概念的新内涵,胡锦涛认为,“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指的是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劳动人民和群众。“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19]。此为党的人民观思想的升华。胡锦涛还就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提出了一系列论断。他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表明追求发展的目的正是为了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文明、和谐、包容、小康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时代主题,是新时代一项伟大目标。和谐社会体现了我国实际国情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共同期盼的美好蓝图,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体现。

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观,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5 实践基础:必须坚持发展的“人民性”和“新理念”相统一

“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更是解决中国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发展又必须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必须充分考虑到人民福祉、人民利益。强调发展及发展的“人民性”,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成败得失的镜鉴,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汲取。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苏联领导人长期忽视经济发展,穷兵黩武,人民生活水平停滞,结果造成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剧烈动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过去20多年,美国罔顾冷战结束、苏联垮塌的事实,依然不断增长军费开支,多次挑起局部战争,严重忽视了民众利益,造成美国经济长期低迷,也使美国人民厌倦了精英政治;此外,日本、希腊、西班牙、委内瑞拉、阿根廷、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要么受累于泡沫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危机,要么坚持扩充军备,穷兵黩武,挑起边境战争、种族冲突、教派冲突,从而抛弃人民福祉,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使国家和民族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看,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一化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模糊,又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经验,先后发起“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强调“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极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也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确立了走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三个有利于”评判标准,把国家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从而使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并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推进,也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同时,“发展”应是一个全面、系统、整体的概念。也就是说,发展的本质特征应该体现在全面发展、整体发展上,而不是局限于片面发展、单一发展上。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将“发展”与“增长”加以区分,因为增长(一般指经济增长)仅是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如果仅仅强调增长,那就是单一发展概念了,也就难以反映出发展的本质特征。

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新情况,诸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发展差距拉大,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遭到威胁,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严肃面对。况且,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强大,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在内的多层面多元素的发展、进步和强大。因此,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国内产业发展很不均衡,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对于科学认识发展问题的深化,也为促进我国进一步的现实发展指明了方向。

创新,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必须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推动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紧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使经济真正能够提质增效。绿色,永续发展之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放,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世界经济融合度不断加深的新趋势,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尽快提升至新水平。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统筹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平衡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关注人民群众的舆情,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智慧和创造精神,引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建设文明富强和谐美丽的家园和祖国,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猜你喜欢

群众发展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